大学质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探析
2022-11-28王海燕郭宏伟
王海燕 郭宏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新时代高教40 条”提出了“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建立持续改进的大学质量文化,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要求将质量文化内化为高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使其成为高校质量提升的内驱力[1]。2019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做好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2]提出“大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3]提出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高校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向全国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更是在新时代创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大学的新任务。
1 大学的质量与文化
1.1 大学的质量
从教育目的来看,大学质量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教育理想;从教育质量具体要求来看,大学质量是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4]。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 年的《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指出:“高质量指的是一个学校或学院为全体学生规定了高标准和目标,并想方设法协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5]菲利普·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6]中指出:“比起习惯上定义的教育质量,以及根据传统课程和标准判断学生成绩从而判断的教育质量,这里所说的质量包括教和学的相关性问题,即教育如何适应在特定环境与前提下学习者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还涉及教育体系本身构成教育专业要素(学生、教师、设备、设施、资金)的重要变化,目标、课程和教育技术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等。”由此,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应确立目标质量,个人和社会的教育需要满足的教育质量。目标质量包括教育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要符合当前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这是大学质量的更高要求,也是质量文化的具体体现。
1.2 大学的文化
文化属于社会发展规律上层建筑的范畴,同时文化又是一个历史范畴[7],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些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性的综合[8]。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逆向推定的反作用力[9]。大学精神源于大学文化,大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大学教育的原始动机是政治家、教育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景、期盼和使命,大学的领导者代表着全体教职员工所持有的共同观念、思想和追求,这些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社会及周围世界的反映[10]。在办学过程中,大学文化影响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变革,影响其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的调整,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重新定义办学过程中目标、基本概念、分析和解决应对社会需求的问题[11]。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功能是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重要载体,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进步需要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而人才水平和社会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是生产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第一动力[12]。
1.3 大学的质量与文化关系
大学的质量是大学文化的反映,大学文化决定着大学质量发展的盛衰成败[13]。大学文化在一般意义上讲是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来推动和发展的,大学文化中的大学精神、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价值观都充分体现着质量的导向作用[14]。其在学校质量方面的目的就是把单一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推向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强制性行为变成教职员工的自主性行为,即把大学的质量管理工作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大学的质量建设是大学文化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表现,是为实施质量经营提供有效支持的那一部分大学文化,使大学文化体现质量导向,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满意度和社会多样化需求做出保障[15]。大学质量与大学文化应是相互融合且相互转换的,而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质量建设的根基,大学质量建设是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源泉。当大学文化建设与积淀不够成熟时,可通过大学质量建设来使大学文化建设得以提升和完善,而优秀大学文化建设必定包含了卓越的质量追求,即包含了对质量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那部分文化[16]。当大学质量管理把质量视为生命线时,质量就更逼近于大学文化,而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通过大学的质量管理活动更表达出大学的质量文化[17]。大学质量建设实践将质量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大学内部质量保障有效支撑着大学的健康发展。质量管理是大学的纲领,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涵。如何正确处理大学的质量与大学的文化关系,不仅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基础、大学的诚信根基,更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大学质量文化的内涵要素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尽管没有单独论述大学质量文化,但从一开始有学校教育起,质量文化意识和质量文化追求就从未间断。从一般意义看,大学质量文化应概述为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思维、质量行为、质量形象甚至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总和[18]。大学质量文化的建立已成为大学提高质量形象和核心竞争的需要,也是学校内部树立品牌,形成内部凝聚力的需要,更是大学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2.1 质量意识
大学的质量意识十分广泛,大学一般从校训、办学指导思想及定位、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校标、校旗、校歌、校风、教风、学风要求等规范质量追求,以此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特色的质量文化[19-20]。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社会的满意度,这就要求大学的教职员工和组织领导层具有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和使命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形成,最终是由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来证明[21]。由此,大学的全员质量意识是质量管理人人有责、质量水平人人有份、质量贡献全员共享。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人才的竞争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展开,人才的培养质量严峻地考验着每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所以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工和组织领导层在办学过程中自觉主动提高工作质量,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以质量价值观和质量文化氛围取得大学竞争上的质量优势而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2.2 质量价值观
大学的质量价值观是大学质量意识的核心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大学的质量价值观影响着大学教职员工和组织领导层的质量态度和质量行为取向,也是大学质量文化独特性的本质所在[22]。大学通过质量的追求和质量氛围的营造,形成积极向上的质量文化,确立正确的质量价值观,较好地引导全校教职员工产生内在的感召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让全校教职员工自觉地遵守大学的章程、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及法律法规,并维护大学的质量精神和质量形象,在工作中主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质量观念是质量价值观的反映,是大学教职员工对待质量问题的观点。大学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质量价值观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准则,更是大学的精神道德标准[23]。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相关的制度要求是硬性的按规律办学的规定,而大学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是通过长期培养和倡导而形成的群体的质量精神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强调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更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环境责任,是大学质量价值观的根本体现。
2.3 社会服务意识
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取决于大学教职员工对社会服务的认识,其决定着学校教职员工在处理与社会服务有关问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是一所大学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形成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的大学,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把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探索社会需求的多样性,钻研社会服务的内涵要求,使人才培养形成品牌,以社会适应来维护品牌的紧迫感,形成以质量取胜,以质量获得特色优势,以质量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遇,为学校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2.4 质量形象
大学质量形象主要体现在内部质量形象和外部质量形象的统一性上。内部质量形象主要表现为基础的、稳定的和长期的质量标准要求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外在表达力,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质量、条件质量和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等。外部质量形象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质量、人才的社会适应水平、人才的社会服务质量、人才品牌的影响力、人才的行为和社会责任感给社会留下的印象及满意程度[24]。这些都是大学的质量文化的外在体现,影响着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也产生对大学的内部管理和外部适应的影响。大学质量形象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形象,是通过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期观察和应用过程中形成的印象,一经形成往往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因而每所大学都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命线,不断改进质量,不断适应社会多样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服务中的良好形象和优先地位。
2.5 质量信誉
大学的质量信誉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属于大学的无形资产,是学校“软实力”的象征,其基础是大学的名师、名专业、名课程,也是教育界目前常讲的要打造“金师”“金专业”“金课”,有了这些才能为质量信誉奠定基础,才能构建品牌形象,在社会中形成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大学的教育质量是由学生定义的,学生能否成长、成才是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25-26]。通过培养出的人才,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形象、守法形象和素质形象树立起大学的质量信誉。大学质量信誉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社会服务和大学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养成的,更要靠大学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经营,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靠一步一步增强社会满意度争取而来。
3 大学质量文化的特征
大学质量文化有其独特性,是因为其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必须具有时代性、特色性、开放性和相应的形式,这就决定了大学质量文化区别其他领域质量文化的规制范畴和对象。
3.1 时代特征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文化样态,这些样态规制人们的实践活动、行为方式、质量观念和质量行为。由此,质量文化必须反映时代的要求,创造出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质量水平。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来说,就是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拓展大学质量文化的空间,形成全面、综合、开放的全新质量观念。大学质量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又是质量文化建设发展的园地,并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世界范围的人才竞争最终要看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为了增强大学的整体竞争力,任何一所大学都不遗余力地争取社会办学地位和大学本身的实力及凝聚力,努力办出特色。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更让学校坚持文化引领、追求卓越、人才培养要高质量发展等目标。只有大学质量理念与时俱进,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紧跟时代特征,才能使大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从而使大学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3.2 特色特征
世界上的每一所著名大学都有各自的办学特色。这是因为每一所大学都由其历史、类型、性质规模、心理背景、社会基础和教职员工素质等因素构成,这些内在因素各不相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和质量标准要求下必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价值观,质量经营准则,质量管理作风,质量精神、伦理、道德规范,质量方针及目标等[27]。在建设大学质量文化过程中,每一所大学都会形成不同的质量文化,从而形成大学的质量个性特征,包括人才培养类型、社会服务个性、人才品牌、质量形象特征、质量管理风格和教育教学及方法手段的特质。由此形成了各校的办学特色,表现出了大学质量文化的特色特征。这既是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积淀,更是不同大学发展的象征。同时,世界各国大学都具有本土性,本土化是本土文化的表达,是质量文化的基本基因,没有本土化特色的文化就不可能获得世界范围的成功。
3.3 开放特征
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开放的。从文明的生命力看,先进的质量文化观念,质量规范可以超越国界而存在,甚至可以在全球普及而被采纳,形成共同的质量价值观。大学质量文化表现的开放特征,一般为大学质量文化与社会质量文化的沟通,其载体是人才的交流和人才的社会服务。公共质量文化与大学质量文化相互渗透与应用,大学质量追求与经营不断吸取社会公共质量文化约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和人才社会服务过程中关注着社会进步的需要,来进一步明确大学的发展定位、专业调整、修正质量标准,明晰办学思想、理念和原则,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是质量文化与大学内部非文化职能的沟通,即质量文化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即使原来与其他文化相去甚远,一旦融合进大学之后便会产生新的文化因素和信息,具有对各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的功能,达到文化的先进性,形成新的文化内核和凝聚点,成为大学质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3.4 样态特征
质量文化样态是形式的文化性,是质量文化区别于不同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大学质量文化的形成对质量约定的传播、继承,总是以文化流传的一定方式进行的,是由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表现一种样态。大学质量文化样态是对大学存在状态的“断定”,是一种具体的样式和形态,以此描述大学的属性,包括可能与不可能、存在与不存在、必然与偶然等三组逻辑判断。“可能与不可能”引导教育工作者去思考质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与不存在”反映质量文化在不同高校的实践表达;“必然与偶然”代表一种质量文化在不同高校的创新方式。只要善于把握传统文化中优秀和闪光的部分加以提炼,结合大学发展的实际环境,充分激发学校全员的质量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并长期倡导先进的质量道德、质量精神和质量价值观,制订先进的行为准则,推行追求卓越,不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经久磨合,不断萃取,就能形成独具特点的质量文化样态,经营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先进质量文化体系。
4 小结
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下的大学质量不仅是一个培养过程的改革与优化,质量保障与质量革命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思想、意识、道德、思维的凝聚过程。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思想观念是先导,高校领导者及教职员工应明晰大学质量与文化的关系,大学质量文化的内涵要素及大学质量文化的特征,不断增强质量意识,树立科学质量观,建立持续改进的大学质量文化,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形成质量道德风尚,这是大学质量形成的更深层次上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