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泰勒焦虫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探讨
2022-11-28劳兴昌王明东们发良刘冠辉
劳兴昌,王明东,们发良,刘冠辉,陈 明
(1.盈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盈江 679300;2.盈江县旧城兽医站,云南 盈江 679300;3.梁河县芒东镇兽医站,云南 梁河 679206;4.芒市畜牧站,云南 芒市 678400;5.梁河县九堡兽医站,云南 梁河 679206)
1 病例发生情况
2016年8月21日,云南省盈江县勐弄乡勐典村一肉牛养殖户饲养的6头本地黄牛,有3头2~3岁的牛出现吃食减少、不食、不反刍的状况,触摸患牛耳尖和耳根烫热,皮温不振;患牛精神沉郁,行走无力,放牧时离群落后,喜卧不起;尿量少、色深,呈黄红色。村兽医对患牛用解热消炎药进行治疗4 d后病情反而加重,体温不降,口色发白,食欲和饮欲完全废绝,且还有1头患牛因病情加重死亡。随后将病例报告到乡兽医站,兽医人员到场诊断为牛焦虫病,即对患牛按焦虫病进行隔离治疗。
2 病例诊断经过
2.1 临床症状
患牛的体温40.3℃~41.9℃,呈高热稽留,牛角和牛耳很热;精神不振,不食,也不反刍;肩前淋巴结,鼠蹊部淋巴结均肿大;呼吸加快,85~112次/min;脉搏快,心跳70~120次/min;眼结膜潮红;病情较重者,精神萎靡不振,低头耷耳,拱腰、驼背、缩腹,肷部下陷,卧地不起,卧地时头弯向一侧。有的患牛病初先便秘,后腹泻,也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粪便带有黏液和血液;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少,色呈深黄色;鼻镜干燥,龟裂;全身被毛干燥,凌乱,无光泽,体表皮肤上发现多量蜱虫;可视黏膜苍白,贫血,有轻度黄染;患牛磨牙、呻吟,眼眶凹陷,迅速消瘦。
2.2 病例剖解诊断
对病死牛进行病理解剖,可见病死尸僵不全;消瘦;全身皮肤、尾根和可视黏膜上有出血斑点;肩前、鼠蹊部、膝襞等体表淋巴结肿大,外观呈紫红色;胸腔内有淡红色液体,可见纵膈淋巴结肿大;肺叶水肿、气肿;食管、瘤胃浆膜有出血点,皱胃黏膜肿胀并有出血斑,还可看到如蚕豆大小的溃疡灶;胸腹两侧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腹腔有黄色腹水;脾肿大2~3倍,被膜有出血点;肝明显肿大、质地脆弱,呈灰红色;肾被膜有出血点,肾盂水肿、出血。
2.3 临床初诊依据
根据治疗时用解热药和消炎抗菌药物医治无效;体温高热、稽留热型;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痛感;消瘦,贫血,病情重的出现黄染;尿频,色深黄;严重的患牛出现黄染;在黄牛的体表有大量蜱虫寄生;发生在气候热的夏天等情况综合判断后,初诊为泰勒氏焦虫引起焦虫病。后经在发热期穿刺淋巴结涂血抹片镜检中检查到石榴体,即在染色镜检发现血红细胞内有环状或椭圆形的虫体,无血红蛋白尿等,确诊为牛环状泰勒焦虫病。
3 治疗措施
治疗采用的方法为:①黄色素,4 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成1%溶液,静脉注射,1次/d,连用3 d。用黄色素治疗时,不能让药漏出血管外,另外用药后牛对光敏感,5~7 d内要保护患牛不受强日光照射,以免皮肤被阳光灼伤。②贝尼尔,7 mg/(kg体重),用蒸馏水配成7%溶液,臀部肌肉深部注射,1次/d,连用3 d。若是轻症,用药一次即可,而重症要连用药3~4 d。③葡萄糖生理盐水,2 000 mL/d,静脉注射,连用5 d。通过及时诊治,除前面已死亡的1头牛外,剩余的2头痊愈。
4 病例引发因素及诊防措施分析
4.1 致病菌
该病是由泰勒科、泰勒属的焦虫引起的血孢子原虫病。寄生于牛的泰勒科、泰勒属的泰勒焦虫有多种,常见的有环形泰勒焦虫和瑟氏泰勒焦虫,云南德宏发生的主要是环形泰勒焦虫。环形泰勒焦虫主要寄生在牛的网状内皮系统和红细胞内,寄生在网状内皮系统的虫体称为石榴体,存在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内,也可游离于淋巴液中,偶见于血浆中。石榴体为虫体的裂殖体阶段,按形态大小可分为大裂殖体和小裂殖体;在红细胞内的虫体,其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杆状、圆点状和十字形等,但以圆形和椭圆形居多。由于染色时原浆边缘着色深,中央着色淡,如用姖姆萨法染色时其虫体中央呈淡蓝色,因此使圆形和椭圆形虫体外呈现为环形。
环形泰勒焦虫的生活史为:在牛体内进行无性繁殖,故牛是该虫的中间宿主;而在蜱虫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因此蜱是终末宿主。当蜱在病牛身上吸血时吸入该虫的配子体,配子体可在蜱的肠内变成配子,再结合成合子,合子钻入肠上皮细胞内,经6~8月发育为成虫后离开肠上皮细胞,钻入唾腺细胞内变成孢子体,然后经发育变成子孢子并破坏腺细胞进入唾腺管,当成蜱到牛体吸血时子孢子进入牛体内。
子孢子侵入牛体后,主要在脾脏、淋巴结、肝脏等网状内皮细胞内进行无性分裂繁殖,先变成大裂殖体,当大裂殖体破裂后,内面的大裂殖子出来后又侵入到其他正常的网状内皮细胞再繁殖成大裂殖体,也有的大裂殖子侵入到正常的网状内皮细胞内发育为小裂殖体。小裂殖体破裂后,里面的小裂殖子就进入红细胞内发育成雌性和雄性配子细胞。在畜体内的发育到此为止,而当蜱在病牛体吸血时吸到雌性和雄性配子,又开始蜱体内的发育。
4.2 流行病学
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离眼蜱,离眼蜱主要生活在畜圈内,因此本病可在舍饲的情况下发生。该虫在蜱体内不能经卵传播,而是在当代传播,也就是蜱的幼虫或若虫阶段吸了带有该虫的牛血,到了若虫或成虫阶段就可将该虫传给健康牛,引发牛发生本病。
发病季节与传播该病的离眼蜱的生活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在德宏一般在5—10月发病。据有关资料报告,耐过本病的牛在其体内可保持带虫免疫2.5年,甚至高达6年之久。该病以犊牛发病严重,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100%,而4岁以上的牛多为带虫牛。
4.3 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4.3.1 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泰勒焦虫首先侵入网状内皮系统,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病的初期患牛高热稽留,精神萎顿,拱腰驼背,心跳加快,食欲减退,反刍停止,眼结膜潮红、流泪;局部淋巴结,特别是一些浅表淋巴结发生浆液性炎症而肿大,并有压痛感。病的后期,当虫体大量侵入红细胞时,病情加重,患牛的精神更差,甚至卧地不起,食欲极度减退或废绝,呼吸、心跳加快,心悸亢进,结膜逐渐变得苍白。病情严重的患牛,在结膜处,甚至是乳房、膝襞、阴囊、耳等皮肤薄软处有出血点,眼角糜烂流泪,鼻镜干燥,鼻流黏液;患牛发出呻吟声和磨牙声,并有嘴啃泥土的行为;瘤胃和肠蠕动缓慢或停止;粪便干而黑,有时混有黏液和血,后期拉稀,或便秘与拉稀交替进行,患牛迅速消瘦。
4.3.2 病例剖解变化
尸体消瘦,血液稀薄,不易凝固;体表淋巴结肿大,其包膜下有出血,剖面多汁;脾脏肿大2~3倍,脾髓软化,甚至呈泥糊状;真胃有黄白色结节,有出血点和大小不一的溃疡灶;心脏内膜和外膜上有出血点,心肌变性、坏死;肝脏明显肿大。
4.3.3 临床诊断
当在夏秋季节的放牧牛群或该病常发区的牛群中的牛出现高热稽留、贫血、体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即可初诊。确诊要找到病原体,即及时从患牛的耳尖静脉采血做涂片,用姖姆萨氏法或者瑞氏法染色法染色,镜检时若看到红细胞梨子型虫体即可确诊。
4.3.4 鉴别诊断
由于牛患血液原虫病的种类较多,并且很多血液原虫病的临床症状都有很多相似处,如不经过鉴别诊断很难区分是由什么原虫引起的,而不同的原虫病的治疗方法和使用的治疗药物也不尽相同,故应该在临床诊断上与下列原虫病进行鉴别诊断。
1)牛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引发本病的原虫是属于锥体科的伊氏锥虫,该虫是一种单形型的锥虫,寄生于宿主的血浆和造血器官内。伊氏锥虫除寄生牛外,还可寄生于马属动物和骆驼、象和一些肉食兽等动物的体内。马属动物患本病时,常呈急性经过,死亡率很高,其他各种病型均有,症状也不尽相同。牛伊氏锥虫病对牛和骆驼等动物而言,一般情况下多呈慢性经过。牛患病后,牛体贫血、消瘦,四肢下部常发生肿胀,故又称“肿脚病”。该病在饲养管理不佳的情况下,也可造成急性发病,使牛死亡。牛泰勒焦虫病与牛伊氏锥虫病的发生和临床症状相同处:有传染性,体温高,消瘦、贫血、血稀、红细胞数减少,无血细胞蛋白尿;牛泰勒焦虫病与牛伊氏锥虫病的不同处:不是蜱传播而是虻蝇传播,牛伊氏锥虫病的患牛有皮肤龟裂,坏死,溃疡,毛稀疏,耳、尾干枯,间歇热型等症状。
2)牛双芽巴贝虫病。该病的病原体为双芽巴贝斯虫,又称双联巴贝斯虫或双芽焦虫,为巴贝斯科的双芽巴贝虫寄生在黄牛、水牛的红细胞内引发。牛双芽巴贝虫也是由蜱虫传播,引起牛急性过程的季节性疾病。牛双芽巴贝虫病多为地方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牛双芽巴贝虫病在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又称“红尿病”,常造成患牛大量死亡。牛双芽巴贝虫病与牛泰勒焦虫病的相同处:都是由蜱传播,有高热稽留、消瘦、贫血、黄疸、红细胞减少、血稀的症状;不同处:牛双芽巴贝虫病的患牛会有血红蛋白尿,色呈淡红、棕红或黑色,血液涂片镜检虫体不同。
3)牛巴贝斯焦虫病,又称地方流行性血红蛋白尿病,由巴贝斯科的牛巴贝斯焦虫病引发。牛巴贝斯焦虫一般寄生在黄牛的红细胞内,其他情况与牛双芽巴贝虫病大致相似,也引起血红蛋白尿。牛巴贝斯焦虫病与牛泰勒焦虫病的发病情况相同处:由蜱传播,高热稽留,食欲反刍减少或废绝,消瘦,贫血,黄疸红细胞减少,血稀;不同处:多发生于1~7月龄犊牛中,患牛排出血红蛋白尿。8月龄以上的很少发病,成年牛有带虫现象。耐过或治愈牛产生带虫免疫。牛巴贝斯焦虫可以通过胎盘感染给胎儿。
4)牛无浆体病,是由边缘无浆体引起的慢性病,过去称之为边虫病。传播媒介为多种蜱类和吸血昆虫,该虫体完全由染色质构成,无明显原浆。用姖姆萨染色时呈紫红色,瑞氏染色呈浅红色。边缘无浆体外观呈圆形、椭圆形和粒状,直径0.1~0.8 μm,无浆体多位于红细胞的边缘,个别的可能会位于红细胞的中央部位,红细胞的感染率高达20%~50%。一个红细胞中一般可见1~2个,少数会出现3个。血液中出现幼稚型红细胞和网织细胞。牛无浆体病与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相同处:由蜱传播,高热,食欲降低,反刍减少,沉郁,消瘦,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心跳、呼吸增速,黄疸,肌肉颤抖;不同处:可视黏膜及皮肤十分苍白,眼睑、咽喉、颈部水肿;尿清常起泡沫。
4.4 防治措施
4.4.1 预防措施
1)消灭牛蜱。根据该病流行地区蜱虫活动的规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灭蜱工作,需要在蜱活动季节里,最好的防治措施是先把牛由放牧改为舍饲饲养,而后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来消灭传播媒介—牛蜱。
(1)机械法除蜱虫。即在该病的常发地区,可在发现畜体表有蜱时,用手直接摘除蜱虫。在用手摘除蜱虫前先对蜱虫涂擦酒精再动手,一般摘除蜱虫时应与牛的皮肤垂直,往上拔,不把蜱虫的口器拔断,以免拔断的口器陷入牛的皮肤内而引起炎症。
(2)化学药物除蜱虫。可用0.2%杀螟松或0.25%倍硫磷、1%马拉硫磷、0.2%害虫敌、0.2%辛硫磷乳剂喷涂牛体,剂量每次500 mL,在蜱虫高发地区,每隔3周用药1次;肌肉注射咪唑苯脲,2 mg/(kg体重),可保护牛不受蜱虫侵袭或除虫;可用阿维菌素,0.2 mg/(kg体重),皮下注射或口服,连用2 d,7 d后又用药1次,21 d后再用药1次;还可用氟苯醚菊酯,2 mg/(kg体重),一次性浇在牛的皮肤上,14 d后再用药1次。
(3)药浴除蜱虫。在有条件的养殖场户,修建药浴池,使用药浴的方法来除蜱虫,可选用0.05%双甲脒或0.1%马拉硫磷、0.1%辛硫磷等药物给牛进行药浴。
(4)牛圈内除蜱虫。可用0.4%杀螟松或0.4%倍硫磷、2%马拉硫磷、0.42%害虫敌、0.4%辛硫磷乳剂喷洒牛圈,首次喷洒后,再过21 d喷洒1次,60 d后又喷洒1次。
2)消灭外环境的蜱虫,对放牧场实施规范管理。主要采用避蜱放牧,要避免牛群到有蜱虫滋生的草场,必要时改为舍饲饲养,同时铲除牛圈周围的杂草,没有条件舍养的牛群必须采用轮牧方式放牧,每2个月轮换1次草场,同时要注重草地灭鼠工作。
3)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厩舍围栏和畜体皮肤的卫生,舍饲牛要每天清扫牛圈,定期消毒,每月消毒2次。
4.4.2 治疗方法
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除病原疗法外,还要采用输血、补糖、补液、强心、健胃、缓泻等辅助措施。治疗时,除使用上述已介绍过的药物治疗外,还可用以下方法:①硫酸喹啉脲,1 mg/(kg体重),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成1%~2%的溶液,皮下注射,连用2 d。用药后数分钟牛会出现不安、肌肉颤抖、流涕、卧地、痉挛性肠痛、大小便失禁、放屁、呼吸极度困难、血压降低等副作用,一般1~4 h后会消失,也可按每100 kg体重注射阿托品,可迅速解除这些副作用。②磺胺甲氧吡嗪,50 mg/(kg体重);甲氧苄氨嘧啶,250 mg/(kg体重);磷酸伯胺喹啉,0.7 mg/(kg体重),同时口服,1次/d,连用3 d。③咪唑苯脲,2 mg/(kg体重),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成10%溶液,一次性肌肉注射,连用2~3 d。④输血,500~1 000 mL/次;同时注射VB12,每次80~100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