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常见体表寄生虫种类及防控方案
2022-11-28付赤金
付赤金
(四川省蓬溪县大石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蓬溪 629100)
0 引言
牛体表寄生虫是寄生于牛皮肤表面或者毛发中的一类虫体,临床以螨虫、蜱虫、虱子等最为常见,呈世界流行,所有牛存栏量大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的报道。在我国西北牧区和中东部小型养殖场最为多见。规模化养殖场一般都有规范科学的驱虫程序,疾病发生率相对较低。
1 牛常见体表寄生虫种类
牛寄生虫种类较多,寄生在体表的多为节肢动物类虫体[1],如疥螨、蜱虫、虱子等。疥螨是一种圆形或龟形的浅黄色虫体,体积较小,肉眼很难看见,从犊牛开始就能感染,可伴发整个牛的发育过程。疥螨的雌虫在牛皮肤表面产卵,卵经过4~8 d即可转变为幼虫体,再经过一段时间便能发育为成虫,发育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排出的粪便等能刺激牛皮肤表面出现瘙痒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皮炎,从而使病变部位不断扩大和蔓延,久而久之还会造成毛发的大面积脱落。
蜱虫是寄生在牛体表的吸血性寄生虫,归属于硬蜱科,可分为硬蜱属、玻眼蜱属、革蜱属、肩头蜱属和牛蜱属,各属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在形态上都为长椭圆形,背面稍有隆起,腹面扁平,无头。虫体的腹面有4对脚,前端有1假头,虫体为雌雄异体。未吸血的蜱虫体积非常小,如芝麻粒,肉眼可见,吸饱血液后体积显著变大,如黄豆大小,体表呈暗红色或红褐色,雄蜱吸血后体积大小变化不大。
虱子也是常见寄生虫的一种,该虫体主要寄生于毛发间,分为牛盲虱和牛毛虱2种,一般终生寄居在牛体表面吮吸牛血,依靠其表皮的营养进行生活。牛虱因寄生在毛发间,其吸血过程中会刺激皮肤引发瘙痒等症状,导致病牛经常磨蹭皮肤,影响牛皮质量。
2 流行病学特点
无论是疥螨、蜱虫,还是牛虱,其传播源都是已感染的牛体,主要通过牛与牛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饲养密度越大,牛相互接触的频率就越高,导致该病扩散的速度就越快。
对于疥螨而言,体表寄生虫常常随着牛毛、体屑等脱落而散入环境中,如果卫生清理不及时就会通过间接接触方式感染健康牛,因此,环境卫生条件差的牛场本病高发。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对虫体的滋生有促进作用。寒冷天气牛群休息时易扎堆,加上寒冷季节皮毛较厚,寄生虫滋生更加严重,使得本类病在冬季、秋末、初春时较为流行。有些幼虫从体表脱落后能长期存活于地面缝隙、墙面角落等地方,一旦有机会接触牛体就会乘机侵染。
蜱虫类寄生虫主要分布在野外,舍饲牛的舍中也有,相对较少,发育需要经过卵—幼虫—稚虫—成虫4个阶段,野外良好的通风、光照、空气等条件适合其发育。蜱虫由于多寄生在牛短毛处,尤其是耳廓内外侧、口周围以及头面部,加上吸血后体积变大,肉眼很容易辨别,故该病容易被发现,发现后采取措施及时治疗就能避免大范围流行。
虱子病主要通过牛之间直接接触传播,同槽饲养牛或不同牛群放牧于同一片草区时很容易相互感染,主要暴发于管理水平低、饲养环境差和饲养密度高的牛场,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放牧牛群发病率高于舍饲牛群。
3 体表寄生虫的危害
体表寄生虫一般不会对牛的生命产生直接威胁,多数牛感染前期以局部瘙痒、皮毛脱落、皮肤炎症等为主要表现,这些主要是由于虫体的活动产生的物理性刺激以及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和毒素对体表产生了化学性刺激而造成的。瘙痒行为导致病牛不断寻找墙面、树干、栏杆等进行蹭痒,蹭痒过程会对皮肤形成摩擦而受损,影响牛皮质量。如果有渗出性皮炎,不断摩擦可导致伤口继续扩大,容易形成继发感染而发展为化脓性皮炎,甚至菌血症,从而加重病情。长期的瘙痒刺激使牛坐卧不安,对采食、饮水、交配、正常活动等都会产生影响,感染牛会逐渐消瘦,体内难以储存脂肪,营养不良,导致出栏周期延长,料肉比上升,对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隐性损失。长期营养不良可进一步引发牛免疫力下降,生长速度减缓,对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抵抗力也降低,最终会被淘汰甚至因机体不断衰弱而自行死亡。
体表寄生的虫体主要通过吸食皮肤分泌物为生,或直接吸食血液而获取营养,如果感染牛体内还存在其他病原,如焦虫、布鲁氏菌、立克次氏体、炭疽、流感、链球菌等,那么这些病原可通过虫体的吸食进入虫体内,若该虫体继续感染其他牛,则上述病原体可通过寄生虫的媒介作用而传播。
4 临床表现
4.1 疥螨病感染的临床表现
牛疥螨在全身都能发现,最初以口唇部、鼻孔四周、眼圈周围、耳朵、前肢内侧、股内侧、乳房等部位最为常见,前期感染量较少,随着虫体的自我繁衍,数量不断扩大,之后全身各部位都能找到。感染处奇痒,皮毛脱落,病牛不断摩擦身体,摩擦部位出现潮红、渗出,甚至出血,有些可逐渐演化成水疱和脓疱,破溃后流出液体,随后伤口收敛而干涸形成结痂。
如果虫体继续存在,则结痂部位会发生损害而重新感染,反复感染后局部皮肤会失去弹性,有明显的印记。随着病程的延长,感染牛采食量下降,体重不增或降低,毛焦肷掉,鼻镜干燥,眼睛无神,精神萎靡,生产性能下降,泌乳牛的产奶量能减少50%以上,出栏周期显著延长,部分牛还会出现继发感染而导致诊断更为困难,病理也更加复杂。
4.2 蜱虫感染的临床表现
蜱虫感染后起初无任何症状,大多是由于蜱虫吸血后体积变大,人可通过肉眼发现。吸血过程对牛皮肤局部造成伤害,有组织水肿、皮肤增厚的表现,有些可继发感染而引起化脓。如果为犊牛感染,且感染数量较多时,犊牛会出现贫血现象。部分蜱虫吸血时分泌的毒素能导致牛表现出神经症状。
4.3 牛虱子感染的临床表现
牛虱子感染后主要表现为频繁骚动,不断摩擦墙面、栏杆、树干等物体,有时牛也会自己咬自己皮肤,导致皮毛区域性脱落。夜间能发现健康未感染的牛在正常休息,而病牛频繁晃动尾巴和挪动身躯,肌肉也不自主颤抖,无法正常休息,这使得其第2天精神萎靡,采食、饮水、活动等都受到影响。感染局部皮肤红肿,形成痂皮,有血渗出或出血,未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体质越来越差,长期处于病态。肉眼观察能在牛头颈部、下腹部、四肢内侧等找到虱虫和虫卵。
5 预防措施
5.1 定期进行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当下养牛场防控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2],对疥螨、蜱虫和虱子有杀灭作用的药物有很多,如阿维菌素类、甲脒类、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等,在使用方法上可浇泼、药浴、注射、口服。一般放牧牛群,数量较多时通过药浴或浇泼的方式驱虫较为合适,药物常选择双甲脒、除虫菊酯类药、有机磷类等。
药浴法是将药物溶解于一个大的浴池中,该浴池通常为长条形,将牛从一侧赶入,再从一侧赶出,液面高度以达到颈部同时不影响牛的呼吸为宜,通过药液对体表的浸泡作用来杀灭虫体。浇泼就是将药物溶解后在牛体表进行浇淋,药液透过皮毛进入感染病灶中而将虫体杀灭。需要提醒的是,药浴和浇泼2种方法不能完全保证100%驱除虫体,因药浴时头部无法浸入水中而存在漏洞,浇泼时也会有部分区域无法接触药液,故驱完虫后还须定期检查。注射预防适用于饲养量较少的牛场,常用的药物为阿维菌素类药物,如伊维菌素注射液等,可根据牛的体重大小通过皮下或肌肉注射的方式驱虫。口服类药物目前也是以阿维菌素类药物为主,剂型上以片剂、粉剂、口服液居多,可直接灌服,也可拌入饲料或饮水中服用。驱虫每年至少进行2次,如果管理水平低,养殖环境差,需要每季度进行1次。
5.2 加强环境卫生的治理
该病多发于环境卫生差的牛场,因体表寄生虫能以环境中的尘土、毛发、草叶、杂物等为载体进行扩散。至少1次/d清理牛粪,粪便通过专门的通道运输,并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堆肥发酵。地面尘土较多的牛场做硬化处理,硬化后的地面不仅易打扫,还容易保持干燥,使虫体失去生存环境。每天打扫清理的垃圾中肯定含有脱落的皮屑、毛发和虫体,建议直接清理出养殖场。有些牛场有帮助母牛刷毛的习惯,刷毛能增强牛与人的亲和力,促进泌乳,如果母牛有感染,刷毛时掉落的毛发和碎屑含有大量的虫体,必须现场焚烧消灭。场内走廊定期撒生石灰粉,石灰粉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在空气中可吸收水分转变为碱性氢氧化钙,能起到较好的消毒作用,同时吸收水分的过程能使得环境保持干燥,不利于虫体存活。
为了防止外来虫体的传入,引种时一定要对所要引入的牛群进行仔细检查,入场后按程序驱虫2次以上。所有外来车辆和人员必须在场门口消毒后再允许进入。如果车辆和人员来自于疫区,则应拒绝进入场内,实在有必要进入的必须消毒完后更换场内专用胶鞋和衣物。
规模化牛场一般存栏量较大,建议每季度全场大扫除一次,防止某些虫卵长时间存在于养殖环境中。
5.3 提升牛场综合管理水平
寄生虫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故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发生率[3]。牛场兽医可在该病高发的季节提高巡场频率,在牛集中休息的时间或采食时对牛体表各部位进行仔细观察,发现虫体时及时隔离治疗。有些牛疾病初期即可表现用身体磨蹭墙面的行为,此时应加强体表检查,必要时刮取患病皮肤进行镜检,发现有虫体或虫卵即可确诊。如果商品肉牛表现采食量正常,但增重速度慢、料肉比上升等情况,应重点从寄生虫感染考虑。
中小型牛场应多向大型牛场学习,不断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遇到企业、政府或协会组织的技术培训会议应尽量参加,从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养殖管理水平。加强营养强化,提倡粗料和精料相配合的饲喂模式,霉变、过期和变质的饲料禁止饲喂。科学使用兽药,不随意改变用药疗程和增加药物剂量,尤其是对免疫有抑制功能的药物务必慎用。牛饲养过程中应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应激能导致牛机体免疫力发生暂时性下降,从而为寄生虫的侵染提供可乘之机。
6 治疗
预防性驱虫针对的是健康牛,而治疗性驱虫针对的是病牛,相比较而言,病牛机体更为脆弱,用药时一定要注意一些事项。如果选择药浴或浇泼药液的方式驱虫,应尽量在晴朗无风的天气下进行,良好的天气对牛产生的应激很小,也不容易着凉。用药前必须让牛饮足水,防止药浴或浇泼过程中牛因口渴饮用药水而引发中毒。驱虫后将牛群赶至阳光充足,同时又相对空旷的地方使水分快速挥发,降低牛应激反应。
选择药物剂型时必须使用溶水性强、溶解后可均匀分布的制剂,如伊维菌素不溶于水,药浴时很容易造成用药不均匀,此时可选择水包油型乳剂类的伊维菌素,通过乳化技术将药物溶于水中。
如果选择口服或注射的方式治疗,则应确保用药的均匀性,因病牛发病后采食和饮水量会受到影响,故不建议拌料和饮水使用,灌服才是最佳选择。注射给药时应根据病牛的体重大小算准用药量,注射操作动作要轻柔,尽最大可能减少应激反应。还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使用的是阿维菌素类药物,如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等,则至少需要驱虫2次,中间间隔2周左右,因该类药物仅对成虫有效,首次用药时部分虫卵还未孵化出,2次用药确保中间虫卵孵化出后被杀灭,使疾病治疗得更加彻底。
除了抗虫治疗外,对于症状表现剧烈的牛可使用抗过敏、抗感染,同时又能促进皮毛再生的药物,以起到止痒、防止其他病原侵害以及加速局部组织康复的目的。抗过敏建议涂抹植物精油,抗感染可选择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如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等。促进皮毛再生可在饲料中添加含硫氨基酸以及铁制剂、电解多维等。已经进入泌乳期的奶牛,治疗时不可使用化学药物,防止牛奶中出现药物残留而影响食品安全。建议通过中兽药进行驱虫治疗,取鱼卤水500 g、苦楝皮500 g、荞麦秆1 500 g、南瓜蒂5个、肥皂1小块,混合一起进行文火煎煮,滤液放凉后清洗患处;也可取烟叶1份、生石灰2份、硫磺3份、水20份,将以上成分混合后置于铁锅容器中煮沸,待药液变为棕色后,用纱布过滤去渣,滤液加20倍温水稀释后便配制成药液。将该药液在螨虫感染的地方涂擦清洗或直接药浴,能起到非常理想的杀虫效果。
7 讨论
体表寄生虫一般不会直接引发感染牛的死亡,但长期带虫会严重影响牛的生产性能,导致肉牛出栏时间延长、奶牛泌乳量下降,每年都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建议存栏量在20头以下的牛场必须将该病作为重点关注的疾病进行防控。因中小型牛场利润主要来自牛的育肥效率,寄生虫可显著减缓牛的生长发育,影响养殖场的收益。对于规模化的牛场,除了规范自身管理外,每年最好外派管理人员到先进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升疾病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