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蓝耳病的防治

2022-11-28

畜禽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耳病猪群病猪

刘 勇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宝梵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蓬溪 629124)

0 引言

猪蓝耳病又名猪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由于感染猪发病后机体供氧不足,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升高,导致耳朵、下腹部及腿内侧皮肤发绀发紫,故得名“蓝耳病”。母猪感染该病毒后可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下弱仔的现象,对养殖生产影响很大[1]。

1 病原特征

猪蓝耳病的病原为蓝耳病毒,又名莱利斯塔德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动脉病毒属。该病毒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为球形,表面有囊膜,对脂溶性溶剂如氯仿、乙醚等较为敏感,这是由于脂溶性溶剂对囊膜有一定破坏作用而使病毒结构变得不完整。病毒的直径40~80 nm,遗传物质为RNA。高温对病毒的生存力有较大影响,温度越高病毒越易失活,56℃条件下不到60 min可丧失活性,80℃恒温中耐不过20 min,煮沸的水中数秒内即可死亡。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较长,4℃冰箱中保存的病料1个月内仍具备感染力,将其中的病毒分离后继续感染细胞,其侵染作用和新鲜病料中分离的病毒无明显改变。-20℃温度下保存数月的病毒活性则基本不变。蓝耳病毒对酸碱非常敏感,pH值小于5或大于8时感染力开始显著下降,对猪、牛、羊、大鼠、家兔、豚鼠、鸭、鸡等动物的红细胞无凝集作用,对人的O型血细胞也不发生凝集,对小鼠红细胞有一定凝集效果。蓝耳病毒主要将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作为靶点,肺、气管、子宫、卵巢等是主要靶器官,使得该病临床以影响呼吸和繁殖两大功能为特征。

2 流行特点

目前仅有蓝耳病毒感染猪的报道,对其他动物无感染性,不同品种、日龄、性别的猪都能感染,但以繁殖母猪以及仔猪的易感性最强,感染后症状表现也最严重,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群体。病猪、潜伏期感染猪、康复期体内仍带毒的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可经感染猪的鼻涕、泪液、尿液、粪便、唾液等外排入环境中,地面、墙面、栏杆、食槽、饮水器、饲喂器具等很容易受到污染,健康猪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精液、生殖道分泌物中也有病毒,猪通过交配行为可相互传染。人工授精的母猪,如果输精管消毒不严格或一根管子多用时也会导致病毒扩散。研究表明,感染猪康复后体内仍会带毒2~3个月,期间也能对其他猪造成感染,因此,该病发生后即使感染猪治疗康复,症状完全消失,也不要急于和其他猪合群。呼吸道、消化道和血液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饲养密度越大,猪与猪之间相互接触的频率就越高,该病扩散的速度就越快。妊娠母猪感染后血液中的病毒可经胎盘和脐带流入胎猪体内,如果胎猪日龄过小就会死亡,形成木乃伊胎或死胎;如果日龄较大,临近足月,则感染后不会死亡,但产出后多数为弱仔,吃乳能力差,行动不活泼,后期饲养困难。应激对该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如天气突变、长途转群、暴力驱赶、长时间断水断料、高温高湿天气、频繁变更饲养员等。该病在21世纪初在我国很多地方呈暴发式流行,之后随着猪场免疫程序的完善和猪群对该病的抗性增强,开始表现出地方流行和散发出现的特点,截止目前很少有暴发性出现的案例。也有报道认为一些候鸟能成为传播媒介,通过迁徙使病毒出现跨区域传播。

3 临床表现

蓝耳病毒感染猪的临床表现视猪场管理水平、猪群的免疫状况、环境应激因素影响、机体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通常情况下,疾病初期能持续7~20 d,感染猪机体发热,强制使用药物退热时,药效仅维持数小时,之后体温重新升高,一般在41℃~42.5℃,精神极度沉郁,病程越长精神越差,有的甚至呈昏睡状态,采食量下降,长期卧地不起导致饮水量不足,尿量减少。病猪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呼吸困难、急促,机体缺氧,血液中氧化性血红蛋白降低,还原性血红蛋白升高,全身发紫,耳朵、下腹部、股内侧、鼻盘、外阴、尾部、眼结膜、嘴唇、舌头等颜色发暗。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时,病猪机体可发生衰竭,体重减轻或不增长。

妊娠期的母猪则表现为早产、流产、产下死胎或木乃伊胎,有些临近分娩的母猪则能产下活的弱仔猪,仔猪通常也带毒。公猪感染后精液的质量下降,死精数量显著增多,完全丧失配种能力,但病死率低,多数可自行耐过。仔猪感染则体温可升高至40.5℃~41.5℃,精神沉郁,采食量不足,喜独卧,身体皮肤发红,眼睛肿胀,有些猪有结膜炎症状,皮毛粗乱,干燥无光泽,行走不稳,容易摔倒,部分猪还表现为神经症状,肌肉震颤不止,后肢出现麻痹。疾病发展至后期时表现出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暴力驱赶时可能会发生突然死亡,临死时口吐泡沫,甚至带有稀薄的血水流出。育肥猪感染后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高度沉郁,皮肤发红,双耳背面、耳缘、尾部发紫,眼角常留有分泌物,采食量下降或废绝,部分猪咳嗽,有呼吸困难症状[2],粪便干燥呈球状,尿液量少,排尿次数增多。

4 剖检病变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肺与胸膜发生黏连,肺组织肿胀,小叶间隔增宽,表面有弥漫性出血区域,部分猪的肺出现萎缩,呈肉样变性,严重失去氧交换功能,同时机体产生的CO2无法顺利扩散入肺泡外排。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泡沫状黏液或淡黄色的脓液,腹股沟淋巴结显著肿胀,切面湿润外翻,充血、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明显肿胀,呈土黄色或暗红色。少数病例的胃肠道黏膜有溃疡灶或糜烂灶,脾脏肿大,边缘四周有出血性梗死。鼻黏膜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变性程度视疾病发展程度及感染毒株的毒力而定,有些严重的猪鼻腔会出现狭窄。肝脏肿大发炎,一般无特征性病变。部分猪伴发有非化脓性脑炎和多发性心肌炎的症状。

5 诊断

根据疾病的流行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可进行初步诊断,要想进一步诊断必须借助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抗原检查和抗体检查2种。抗原检查常用的方法为分子生物学法,即利用蓝耳病毒特异性基因序列,在体外设计特异性的引物,通过引物的作用将病料组织中的核酸进行扩增,由于引物特异性非常强,通过PCR方法得到的结果为阳性时,就表明确实存在该病毒感染。另外,蓝耳病毒亚单位蛋白单克隆抗体结合异硫氰酸荧光素,可用于直接检测组织中的抗原。抗体检查法主要利用病猪感染后机体可发生体液免疫而产生抗体,用已知抗原体外对被检血清进行检查,如果结果为阳性则表明猪群有感染。常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该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且市售有检测试剂盒,只需按照步骤操作即可,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6 防控措施

防控该病必须预防为主,由于目前市场上尚无高效的抗病毒化药,建议通过加强综合生物安全管理的方式来降低发病率,做好种源的引入管理,加强场内环境消毒,科学免疫蓝耳疫苗,不断提升猪场的养殖管理水平。

6.1 做好种源的引入管理

很多猪场的疫病都是引种不慎造成的,猪场引种前必须对目标种猪场进行充分考察,对发生过蓝耳病疫情的猪场须谨慎引种。仔猪在运输前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查,同时将运输车辆彻底消毒。猪引入后先在隔离区饲养观察,15 d内猪没有表现出蓝耳病临床症状,同时抽样检查,确定无感染时再合群。有条件的猪场推荐采用自繁自养的管理模式,定期对新引入的猪进行健康检查。商品猪必须采取“全进全出”的模式进行管理,同一批次猪最好来自于同一猪场,同时日龄不能相差太大,便于统一管理。不同品种的猪不可饲养在同一栏中,尽量减少猪群的转栏次数。

6.2 加强场内环境消毒

消毒能最大程度降低环境中病原的数量,尤其是周边猪场有疫情流行时,更应该重视消毒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的应用。蓝耳病毒对酸碱类消毒剂以及高温较为敏感,临床建议环境消毒多使用过氧乙酸、火碱、乙酸、丙酸、柠檬酸、生石灰、草木灰等消毒品类。舍外环境可用2%火碱溶液喷洒,特别是重点人流、物流和粪污流道路。粪便及时清理,集中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堆肥发酵。饲喂工具在闲置时可在太阳下暴晒,紫外线能起到辅助消毒作用。舍内地面和过道可喷洒过氧乙酸,不可遗漏角落地方。带猪消毒1~2次/d,消毒剂可选择刺激性小、安全性高、杀菌力强的碘制剂或过硫酸氢钾溶液。如果发现有感染猪,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污染的圈舍地面可以撒生石灰粉,墙面涂刷石灰乳。为了降低饮水途径传播风险,可用主要成分为乙酸、丙酸、柠檬酸等的添加剂对水进行定期酸化。该类酸化剂为缓冲性有机酸,一般经过数百倍稀释后pH值变动较小,从而降低水源传播的风险。母猪流产后,羊水、胎膜、宫腔碎片组织污染的区域务必进行清理和消毒,防止病原体扩散。外来人员和车辆须彻底消毒后才允许进入,人员还需要更换场内专用鞋或穿戴一次性鞋套进入。

6.3 科学免疫蓝耳疫苗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之一[3],建议疫苗免疫从哺乳仔猪开始,推荐接种灭活疫苗,可在3周龄时接种第一针,间隔28 d后再进行加强免疫,接种方式为耳后部肌肉注射。母猪群除了基础免疫外,为了降低妊娠期的感染风险,可在配种前加倍剂量免疫1次。所有接种的猪群必须是健康和无病毒感染的,否则疫苗接种后抗体无法有效生成。有条件的猪场可在免疫后14~12 d抽样检查猪群的平均抗体水平,如果不合格则需要寻找原因进行补免。除了灭活疫苗外,弱毒活疫苗也可以用于本病的预防。相较于灭活疫苗,弱毒苗保留了一定的毒力,安全性稍差一些,但由于兼顾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接种后的预防效果优于灭活疫苗。为了增强免疫效果,接种尽量在中午晴朗天气下进行,免疫前后7 d不要使用对免疫有抑制的化学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消炎药等。霉菌毒素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故霉变饲料务必禁止饲喂。需要提醒的是,疫苗选用一定要慎重,各个猪场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不同,变异速度也较快,故最好对本病进行定期监控。为了降低其他疫苗对蓝耳病免疫的影响,建议蓝耳疫苗接种前后的14 d内不要接种其他疫苗。

6.4 提升猪场的养殖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高的猪场疫病发生率较低,在猪饲养过程中务必严格控制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大时,疫病传播的速度也快。蓝耳病阳性的猪场在引入新猪后,为了防止被感染,建议通过药物进行干预,后备母猪配种前21 d可在饲料中拌入黄芪多糖粉和利高霉素,母猪妊娠后每隔30 d可在饮水中添加清瘟败毒口服液。减少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夏季要做好防暑工作,冬季要做好猪舍的保温工作。饲料变更、转群、接种疫苗、断水断电等都是常见的应激影响因素,可在饲料中拌入电解多维和微生态制剂来抵抗应激。

7 治疗方法

目前,该病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病猪可通过提升免疫力以及对症用药等方法来降低病死率,从而减少经济损失。替米考星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尽管该药主要起到抗菌作用,对蓝耳病毒无直接影响,但临床表明该药使用后能提升机体吞噬细胞对病毒的吞噬能力,对清除体内病毒有积极作用。可在水中添加替米考星0.3 g/kg、黄芪多糖粉0.5 g/kg、VC 0.5 g/kg集中饮水使用。需要提醒的是,病猪体温升高时不要急于使用药物退烧,体温升高的过程也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感染的过程,强制性退烧可能加重疾病。如果高烧时间超过3 d,或体温高于42℃时,可适当通过肌注柴胡注射液降温,最好不要使用氨基比林、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氟尼辛葡甲胺等化学药物。病猪治疗康复后不要急于和其他猪合群,必须等待其体内病毒完全被清除后再合群。

8 讨论

猪蓝耳病分布广泛,是一种世界流行病。由于很多疾病临床症状和该病相似,如多种原因引发的呼吸道病,在疾病后期耳朵也表现出发绀发紫等;有些混合感染其他病原的,如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衣原体、布氏杆菌等,母猪也表现出流产或死产,这使得该病临床诊断时必须借助实验室进行检查。基于该病发生初期多是由一线饲养员、清粪员或巡场兽医发现,现场及时诊断对于防控本病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符合以下3项中的2项即可高度怀疑是蓝耳病。①猪场在15 d时间内产死胎的数量超过20%。②流产和早产的数量高于8%。③1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大于或等于25%,同时部分母猪和其他猪出现中等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当符合上述条件时必须对猪群进行抽样检查。需要指出的是,有蓝耳病发生的猪场务必还要重视猪瘟、猪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肺疫以及链球菌感染的防控工作,因为这些病临床经常和蓝耳病发生混感,导致病猪症状加重,死亡率升高。

猜你喜欢

耳病猪群病猪
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病猪喂药有办法
试论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猪蓝耳病的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