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原创网文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2022-11-28王敏
王 敏
(韶关学院 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移动互联网的覆盖和普及运用,在网络终端衍生出许多新的微型信息传播形式,比如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信息交互平台,这些交互平台在使用上便捷高效、吸引力强,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彻底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新时期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主动转变教育管理思维,充分发挥新媒体工作优势,理直气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显性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才符合教育规律。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以隐蔽的方式嵌入到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中,是一种让教育了无痕迹的教育模式[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三个特征: 第一,隐藏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行为,应适当隐藏教育意图,帮助受教育者认清自己的需求,从而实现教育内容向需求的转化。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刻意、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引发学生 “抵触” 甚至 “逆反” 的心理,但是如果学生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或者活动时接受教育,那教育的目的就会被掩盖,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第二,隐藏教育过程:在高校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大多数只会关注活动的方式和内容,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感受、整体氛围及过程有着较高的关注度,整个教育的过程会被巧妙地隐藏起来,使教育更加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第三,隐藏教育内容: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崇尚自我追求,传统的思政课堂和 “一言堂” 式的说教方式已然不能被学生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契合了教育者 “隐” 和受教育者 “显” 的需求[4],这种 “非针对性” 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上实现了 “润物无声” 。
二、辅导员原创网文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
辅导员网文的前身是辅导员博文,随着微信的推广和微信公众号的开发运用,越来越多的辅导员把握工作契机,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工作阵地从撰写博文转移到微信公众号的网文,无论是博文还是网文,都是辅导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和规律,实现思政教育目标、促进职业发展的举措,也成为了自身网络形象的诠释。不管是博文还是网文,辅导员撰写原创思政类文章创新了工作手段,突破了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教育内容更好地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因势利导,实现思政教育的 “润物无声”
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 “生活即是教育” ,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个过程,因此要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所有领域。新媒体视域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臂,要延伸到网络环境中,通过虚拟网络来实现教育的效果。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 “满堂灌” 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思政教育的发展需求。辅导员的原创思政网文更注重于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和被学生接受的无意识性,将德育理念、教育思维和德育内涵等嵌入网络文学之中,让其入耳、入脑、入心、入行,让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接受教育。
(二)顺势而为,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和参与感
显性思政教学强调依靠思想政治理论,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引领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大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活动。辅导员原创网文的出现,契合了学生乐于用碎片化的时间接受教育的需求,只要学生乐于阅读辅导员的网文文字,便能够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网文内容通过融合社会热点、价值评判等,采用轻松、诙谐的 “群众语言” 讲体验、谈感悟等,更易于引发学生兴趣,从而提升他们对学习、生命、情感等相关话题的关注与思考,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效果。
(三)乘势而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通过课堂、校内报刊、宣传栏、广播等方法进行,而现在学生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自由随意接受和了解各种消息。互联网已经渗入高校的方方面面,通过互联网不但能够掌握知识、获取信息,而且能够改变大学生思维模式、交流途径及生活方式。辅导员按照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转变,以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撰写网文,这种交流方式摒弃了严肃、紧张的交际环境,代之以幽默、活泼的话语模式,撇开了身份隔阂,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充当积极引导者的角色,用简单、风趣且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话题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探讨,以实现教育目的。
三、运用辅导员原创网文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发挥原创网文 “渗透性” 功能,实现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目的有机融合
高校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教学形式的转变,把知识和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以润物细无声之势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滋养,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传统课堂相比,隐性教育具有较好的渗透性,通过多种方式传递思政教育理念及价值观,涉及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建立。不仅如此,隐性教育改进了传统思政教育单一、生硬的方法,影视文学作品、社会舆论、网络环境均被赋予了思政教育功能,凸显了隐性思政教育发展的方向与优势。
(二)发挥原创网文 “生活性” 功能,实现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的高度融合
原创网文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与学生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将学习知识和技能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生动,伴随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迅猛传播,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主体意识及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基于大学生对生活需求及幸福指数的关注,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思政教育强调建立宏伟的目标,与学生生活及学习存在一定的距离。而隐性思政教育则强调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在学生生活、学习方方面面渗透思政教育,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追求,对国家命运、个人前途予以关注,立足于现实,提高集体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加强挫折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将教育视点对准现实生活,通过挖掘生动案例,让教育更接近大学生思想实际,从而提高教育问题的导向性与针对性,提高学生接受度及思政教育时效性。
(三)发挥原创网文 “开放性” 功能,突破时空对思政教育的局限
原创网文的内容推送不受时间约束,有很强的开放性,对于学生的社会同化认识、文化情操熏陶、个性的发展与完善、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移动终端的发展、智能手机普及,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路径。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看,其与学生的生活更为贴近,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思政内容,实现永远在线。以往思政教育形式主要为党团组织活动、理论课等固定的模式与空间,缺乏新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且受限制较多。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 “全天候” 的优势,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在运用原创网文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教育目的及内容,即课程思政,又可将之整合在校园文化与教学活动中;既可在实际社区中进行教育,又兼顾互联网的虚拟特征,接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教育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四)发挥原创网文 “潜隐性” 功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潜移默化
隐性思政教育重在 “隐性” 二字,即教育目标、教育主体的淡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减少心理抵触。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均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学的思政教育知识会内化成为个人品德与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对教育目的、内容及实施过程进行大肆渲染,而是润物细无声,避免过分强调学习目的引起学生反感、排斥,受教育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接收知识,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积极性与参与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推广原创网文,体现了思政教育的隐性特征,能够减少受教育者逆反心理,通过网文阅读,引发大学生思考,激励对相关问题的主动探寻,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受环境的影响也更加多元化,这就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运用原创思政网文,以学生为主体,在特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通过网络载体把内容渗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中引发了学生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变化,在宽松快乐的气氛中受到陶冶。只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思政教育才能富有生命活力,发挥巨大的社会感召力,实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