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教育的SWOT 分析

2022-11-28黄滟珺周思海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粤北华南粤港澳

黄滟珺,周思海

(1.韶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2.韶关学院 社会科学处,广东 韶关 512005)

历史文化的传承乃立国之本、民族血脉之源。抗战时期,日本除了军事武力侵略中国外,同时,将文化毁灭和奴化教育视为灭亡中华的重要手段。战争期间,日军肆无忌惮轰炸高校、大肆焚毁图书及仪器, “据统计,1937 年10 月,仅在上海地区就有14所大学、27 所中学、44 所小学及其他文化教育机构或部分或全部被毁。另据美方1940 年4 月之统计,战争中,中国损失书籍达1 500 万册之多。”[1]“抗战爆发后的一年内,全国高等院校总数则由108 所缩减为91 所,在校学生减少10 734 人,减幅超过1/4。”[2]从 1938 年 10 月广州沦陷,到 1945 年 9 月抗日战争胜利期间,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东吴大学、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执信女中、培正培道中学等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穗、港、澳的大中专院校,为躲避战火及日方的奴化教育,陆陆续续向粤北等内地山区迁徙办学。战时粤北山区偏远贫瘠、生活艰苦,在战争硝烟中、在强敌入侵时,教育先师们克服 困难坚持办学,教书育人,为国家、为民族赓续教育血脉,保留教育火种。内迁粤北的华南高校 “极大地改变了战前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发展格局,对后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内迁粤北的华南高校作为隐性的华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并存且产生巨大影响的三大高校群落之一” 。[3]战后,成为了华南地区,包括香港、澳门等地主要的办学力量,也是今天许多粤港澳地区有关学校的根脉所在。2020 年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大力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建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4]抗战时期迁入粤北山区的高校,为华南教育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保留了知识的火种。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这段历史,把 “华南研学” 打造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突出的研学实践教育品牌,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华南教育烽火精神、服务 “一带一路” 、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性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的优势(Strength)

实践教学是一种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为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研学实践教育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以抗战时期的粤北华南教育史为主要研学内容,具有历史性、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在政府和学界的推动建设下,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

(一)粤北华南研学基地初具规模

2020 年以来,韶关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的工作部署和省领导关于华南研学工作指示批示精神,广泛收集和整理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史料,认真做好办学旧址保护修缮工作,扎实推进研学基地项目建设,争取省级各类专项资金1.2 亿余元。粤北华南研学基地各项基础项目初具规模。其中,坪石基地完成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纪念园、三星坪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纪念地、铁岭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纪念地、长尾洞培联中学纪念地、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办学纪念地等。亚南书舍、《资本论》与中国经济教育历史陈列馆于2020 年7 月1 日正式开馆。定友图书馆与管埠村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历史陈列馆于2020年9 月3 日正式开馆。大村基地完成了大村展馆、玉清书舍、四姑医务室、大村文化广场、文创商铺、大村饭堂、大村小舞台、 “烽火中的医学” 纪念墙、信息纪念柱及周边美化、大村石拱桥、大村仿木桥、东吴大学校门、水风车等项目的建设工作。

(二)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系列活动成效显著

随着粤北华南研学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纪念活动的持续开展,吸引了各地众多师生和游客来韶参观研学,有效带动了周边区域的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文旅事业的发展,粤北华南研学品牌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坪石基地被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被省文旅厅公布为2020 年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韶关学院作为粤北华南研学核心高校,将粤北华南研学作为学校 “特色发展” 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持续推动高校师生开展粤北华南研学活动。如,联系东吴大学、岭南大学以及国内外其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等,利用重大节假日,组织系列研学活动,使研学活动的范围突破 “华南” 地区,服务全国(含港澳),辐射东南亚等。学校依托 “一中心一基地” 平台,全面推进落实省市研学任务,营造浓厚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氛围,组织多批次师生研学团队赴实地开展研学和志愿服务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组织大学生开展网上研学和 “云” 游基地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参加韶关市粤北华南研学 “七一” 主题党日暨探寻历史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活动。同时,成立讲师团开展粤北华南研学宣讲活动,成立了由专家教授组成的粤北华南研学宣讲团,开展进校园、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宣讲活动。邀请教授专家作专题报告,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学生代表介绍了 “王亚南与《资本论》” 等。

二、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的劣势(Weakness)

(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及相关地级市尤其是粤北四市的资源供给为基础。相关研学产品线的扩展和丰富都需要更多区域性资源的支撑,才能提高其竞争力、品牌力和传播力。在现今同质化研学资源供给情况下,整合更优质资源的能力不足,会影响研学基地与营地的竞争力、品牌美誉度以及传播的热度、广度和效度。

韶关拥有优质的营地资源,本地和周边地区也有着巨大的研学消费市场,历史文化和高等教育研学资源丰富,如果能通过整合资源,开发更高质量的研学机构与产品服务,以开发相应优质的课程内容,将使粤北华南研学产品的差异化和竞争力更强。找到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点,以 “研学+生态” “研学+民俗” “研学+乡村体验” 等形式,有利于实现粤北华南研学与相关文化和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二)研学产品研发不足

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品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应用价值,可衍生一系列研学产品。产品教育内容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产品区分度。研发团队需要解决内容生产和迭代的问题,让产品拥有持续的竞争力。其中,研学教材内容研发、研学课程大纲的设计、研学游线路的安排等要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和研学基地特点。此外,当前青少年对研学产品的期待,更强调研学产品和活动的创意性和吸引力。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挖掘粤北华南教育文化资源,增强创意设计,打造红色IP,开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深度体验项目、文化创意产品,提升研学产品的吸引力,避免产品和体验同质化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在粤北华南研学旅行中,用当下青少年热衷的角色扮演 “剧本杀” 形式串联起烽火抗战时期先师们办学、求学的故事,既可突出教育功能,又可增加研学趣味性,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和领悟读书报国的可贵精神。

(三)研学师资不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研学体验成为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获得高质量旅游体验的重要选择,也是学校推进多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学专业导师对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其主要涉及有关研学课程的设计和讲解,承担着后勤安全保障、心理咨询、解答疑惑、调节内部矛盾等等诸多工作。拥有优质的研学导师团队,影响着研学项目的效果和带给学生切实的学习体验感。2022 年6 月14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18 个新职业信息向社会公示并广泛征求意见,其中包括研学旅行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民宿管家等。人社部对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定义为 “策划、制订、实施研学旅行方案,组织、指导开展研学体验活动的人员” 。新职业的设立,其背后是旅游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是市场需求的内生驱动,同时也说明研学师资不够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的机遇(Opportunity)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研学教育发展,为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带来重大政策机遇。近年来,我国在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对实践教育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国家通过发布文件大力支持研学旅行,同时倡导创造更丰富的研学旅程和更安全的研学环境。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 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教育,推动将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意见》指出, “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并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5]2016 年7 月国家旅游部发布《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接待服务规范》,2021 年6 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 “十四五”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促进研学旅游市场主体的发育和规范化发展,为研学旅游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2019 年10 月18 日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列入高校专业设置[6]。2020 年,高校开始培养研学旅游的专业化人才。由此可见,中国的研学事业即将进入专业化、内涵式发展时代[7]。

当前,广东省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牵涉了战时粤港澳多所学校及其师生。粤港澳教育先辈的教育抗战故事是后辈们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题材。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筑建,对粤港澳青年人踏上教育 “寻根问祖” 的足迹、涵养革命精神、传承 “尊师重教” 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研学市场看,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双减” 政策随之落地。这不仅助推中小学研学旅行新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也给研学旅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双减” 政策带来的研学市场空间广大。如曲阜研学人员 “从2016 年不足50 万人,到2020 年研学旅行人数达到162 万人,其中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学者、政府人士等。”[8]“未来 5 年(2022-2027 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可以达到千亿元。”[9]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需求不断增加,为打造更好的研学基地提供了动力和机遇,因此,积极打造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集目的地、基地、课堂为一体的 “1+3” 产业链条,也将助力粤北经济发展。

四、华南研学实践教育的挑战(Threat)

(一) “研学” 理念的转变

近年来, “游学” 作为早期的实践教学模式,逐渐向 “研学” 理念转变,是教育的传承之线,也是实践教育与时俱进的应时之变。在研学规划与设计方面,至少要使 “学” 的内容占40%的比例,同时 “玩” 的设计也要和学习内容相关,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效果。在 “研” “学” “实” “践” 四个方面下功夫,强化 “研” 之法,拓展 “学” 之识,结出 “实” 之果,提升 “践” 之法,以达到 “研+学+实+践” >研学实践的效果,真正实现1+1+1+1>4。完成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培养,核心素养的提升,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 “研学” 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研学实践,一方面突出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强调体验。随着疫情的影响,以实地体验感受为主要模式的研学形式难以开展。研学形式要与时俱进,打破固定思维框架,开发 “线上研学” 与 “线下研学” 双管齐下新模式,为 “未来研学” 的探索和开发提供参考。创新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新模式,依托粤北华南研学学校联盟,积极拓展 “云上研学” ,从而带动粤北四市全域性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实施,主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高校到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启教育寻根之旅,吸引更多的学校、教育机构、师生们共同参与到粤北华南研学中去。

(三) “研学” 品牌的打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知识,而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站稳立足的定力、不断求知的学习力、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聚焦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当代教育,越来越注重道德与精神、知识与技能、生活与实践的融合发展。而以探查、体验、发现为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素养方面具有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好契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和社会的重视。

当前,蓬勃发展的研学实践教育越来越注重品牌化。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无论从品牌定位、品牌策划、还是品牌推广来看,均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打造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立体化研学品牌,让教育主体加深对粤北华南研学的了解和认识,需要进一步推动与粤北华南研学相关的其他研学子品牌的孵化与产生。具体而言:

一是在品牌定位上,要进一步追本溯源研究粤北华南教育实践教育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从品牌内涵和价值中去进行品牌定位。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对比传统研学与未来研学特点以及优缺点,从而找准粤北华南研学的定位。

二是在品牌策划上,紧扣研学的主体对象、基本内容、实施载体、理论支撑和影响因素等五项内容进行策划,以不同对象、不同属性、不同利益趋向来进行品牌区分,提炼品牌优势。比如:学科史研究品牌、红色研学品牌、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品牌、党员核心素养提升品牌、大学生研学联盟品牌等等,从而实现品牌化建设。

三是在品牌推广上,通过对粤北华南研学教材的选择、研学课程的设计、研学产品的开发、研学线路的规划、研学成果的转化、研学导师的培训、研学学校联盟的成立等七条实施路径的研究,加强品牌宣传和提高品牌影响力。

五、结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们要培养的是 “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青年一代。历史具有相似性,中国学子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得到传承。今年是抗战胜利85 周年,如何学习和传承教育先师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风骨,是新形势赋予粤港澳青年新的研究课题。当前,国际形势风云际变,研究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史,并同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相联系,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史研究的价值与功能。通过对粤北华南研学实践教育的SWOT 分析,我们在探索和研究粤北华南研学的领域上又有了更进一步认识。这段烽火抗战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随着研学消费市场日益兴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研学内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将为粤港澳青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等提供重要平台。 “文化+教育+研学” 系列研学产品的开发将吸引粤港澳青少年来到粤北山区体验研学的意义及快乐,粤北华南研学也将成为联系粤港澳青年的重要桥梁。

猜你喜欢

粤北华南粤港澳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华南风采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华南掠影
苏萌娜 初心不渝 情牵华南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粤北扶贫路上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