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注射疗法的国外应用情况
2022-11-28李莹倩李华山
李莹倩 李华山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北京 100053
直肠脱垂(restal prolapse,RP)是一种直肠全层套迭、脱出于肛门外的疾病[1]。目前手术仍是治疗RP 的主要手段,方式多达百种,但没有哪一种手术方式是令人满意的[2]。注射疗法是治疗RP 的一项重要方法,主要是通过诱导直肠黏膜和黏膜下组织间的强烈纤维化,以实现对注射部位及下方组织的牵拉[3]。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RP 的研究始见于20 世纪50 年代[4],如今,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此同时,相关研究和文献报道也比较丰富。但国内关于国外注射疗法治疗RP 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将通过搜集相关外文文献,综述不同注射药物治疗RP 的应用情况,以完善注射疗法治疗RP 的文献研究,同时也希望能为国内RP 注射疗法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越来越多的回顾性研究支持将注射治疗作为RP的初始治疗方法。美国儿科外科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注射疗法的治愈率为70%~95%[5]。单次治疗后的总体成功率为(76.9±8.8)%,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4±2.0)%[6]。注射药物有多种,国外常用的有乙醇、葡萄糖溶液、盐水、牛奶、石炭酸、硫酸铝钾鞣酸等,每一种药物的治愈率和并发症都有差别,优先选用哪种注射药物尚待确定。
1 ALTA 注射液
基于消痔灵注射液的应用,1998 年,日本医学家研制出ALTA(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Zione,Mitsubishi Pharma Co.,Osaka,Japan)注射液,取名“痔稳”,作为硬化剂治疗内痔,称为“ALTA疗法”。与此同时,有专家学者也将痔稳用于RP 的注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Hachiro 等[7]对14 例RP 患者采用ALTA 注射治疗:沿线性轨迹在30~80 个点位进行黏膜下注射,每点注射0.5~1 ml,总计20~60 ml。术后随访2~10 个月,有3 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复发性脱垂,1 例患者需再次进行注射治疗,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术前大便失禁的10 例患者中,有7 例在术后得到缓解或者治愈。该文献还通过肛门直肠测压、肛门敏感度测试、肛门内超声检查和排粪造影的联合检查,较全面地评估了ALTA 疗法,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Tokunaga[8]在2009—2011 年,对12 例术前有高危并发症的RP 女性患者进行ALTA 注射治疗[平均每例注射量为(39±6)ml],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无手术或术后并发症。Abe 等[9]、Kim 等[10]也肯定了ALTA 疗法治疗RP 的效果,认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无严重并发症,且有一个可接受的复发率,对于体弱、老年和高危患者,可能是合理的替代方案。
关于ALTA 疗法治疗RP 的安全性问题,尚无借鉴文献,然而ALTA 疗法治疗内痔的文献中有几例引起我们的注意,可作为参考。Yoshikawa 等[11]报道了1 例ALTA 疗法治疗内痔后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事件。这是首次描述在ALTA 疗法后出现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例,虽然致病机制尚不明晰,但该事件仍值得思考。Tsunoda 等[12]对10 例接受ALTA 疗法治疗内痔的透析患者进行了血清铝浓度的测量,无患者出现铝性脑病相关症状。然而,ALTA 注射治疗RP 的剂量远大于治疗痔病的剂量,大剂量的使用是否依然会产生上述结论,尚未可知。
如上所述,ALTA 注射治疗RP 疗效已被得到肯定,安全性尚无相关报道;注射方法多采用圆周线性多点位(30~80 个不等)注射,这与国内的注射方法有所不同;每点注射量为0.5~1.0 ml,但无药物浓度的描述,亦缺少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另外,关于ALTA疗法治疗RP 的动物实验研究也尚无报道。总体来说,ALTA 疗法治疗RP 的研究存在些许不足,但其中尚有我们可参考之处,例如术后疗效评价方面。
2 乙醇
1922 年Alexsander 报道用乙醇注射于黏膜下,使注射部位产生硬化而固定。之后J.Fraser(1930)、Galbraith(1931)等也相继报道了用不同浓度和剂量的乙醇注射治疗RP。这是关于乙醇作为注射剂治疗RP 的早期记载。之后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详尽报道了治疗的具体情况,总体来说,乙醇是疗效较好,使用频率较高的注射药物。
Morrison 等[3]在2019 年的一项系统评价中表示,乙醇似乎是最好的注射药物,因为其首次注射成功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经济、使用方便。Malyshev 等[13]使用70%乙醇作为硬化剂,第一次注射后成功率为96%,第二次注射后成功率为99%,无并发症。Bahador 等[14]经黏膜下注射96%乙醇治疗165 例原发性RP 患儿,单次注射后的成功率为96%,两次注射后为98%,未发现感染性并发症,但4 例患儿出现跛行,可能是由于硬化剂在坐骨神经水平的直肠外壁浸润所致。这一并发症需引起我们的警惕。
上述研究皆报道了乙醇注射治疗RP 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并发症较少,但在Fahmy 等[15]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采用98%乙醇注射治疗RP,一次注射后的成功率为78%,两次注射后的成功率为88%,1 例在直肠前壁和侧壁进行注射的女性患者,于术后第5 天发展为直肠阴道瘘,2 例患者在注射后出现黏膜溃疡。究其原因,是否与注射浓度过高有关,是否与直肠前壁注射时操作失误有关,尚未可知。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应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以探究不同浓度乙醇的注射疗效和安全性,实现注射疗法的精准应用。
3 石炭酸
石炭酸,又名苯酚,常与杏仁油、花生油、甘油、蓖麻油或橄榄油等混合使用。其混合物如5%苯酚杏仁油(PAO),可在组织内产生强烈的纤维化反应,以治疗RP。与此同时,由于石炭酸的特殊化学性质,该药物注射的安全性有待证实。因此,关于石炭酸作为RP硬化剂的应用价值各文献报道不尽相同。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Wyllie[16]使用5%PAO 注射治疗RP,1 次注射后成功率为91%,2 次注射后为100%,且无并发症发生。Freeman 等[17]也建议儿童应尽早通过黏膜下注射苯酚杏仁油进行治疗,以减少儿童脱垂的不适。他们3 年间用此法治疗了18 例患儿,皆成功防止了直肠脱垂的进展。而后Lukram[18]也极力推荐该法:对于儿童RP,建议通过改善营养不良、手法复位、黏膜下注射5%PAO 来治疗。Sasaki 等[19]在1993—2000 年,对9 例(2 岁零6 个月~14 岁)RP 患儿进行了5%PAO 注射治疗,结果显示,9 例患儿经1~3 次注射均治愈,无任何并发症,且肛门测压结果表明,注射治疗后肛门直肠反射和其他肛门直肠参数均正常。Sahay 等[20]对23 例直肠黏膜脱垂患者使用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治疗,初次注射后成功率为69.5%,2 次注射后提高到73%,3 次应用后,成功率为78.2%,无并发症发生。因此,总体来说,石炭酸植物油注射硬化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选择。
然而,亦有研究对其安全性提出了质疑。2014 年,Fahmy 和他的团队[15]使用5%PAO 注射治疗22 例RP患儿,经治疗后无复发,但有2 例出现肛瘘,4 例出现脓肿和黏膜脱落,2 例需行结肠造口术以治疗并发症。更有甚Philip 等[21]报道到:1 例患有囊性纤维化RP伴先心病的2 岁女童,在使用5%PAO(共10 ml)进行注射治疗后死亡。尸检结果和毒理学测试确定为苯酚中毒,死因为继发于苯酚中毒的急性心血管衰竭。这份病例报告强调了使用苯酚治疗的风险,并强调该过程不是无害的,可能会出现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后果。另外,鉴于所使用的植物油,很多来源都是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如杏仁、花生等,因此存在致敏的可能性,虽然鲜见相关文献报道,但依然是使用的安全隐患,需临床医师详询患者的过敏史,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因此,尽管既往该注射药物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推荐,也有不少研究肯定了其疗效和安全性,但随着相关研究的增多,有关不良事件也被相继报道,也许应重新审视该药物的安全性,并尽力寻找事件缘由,趋利避害,使药物获得更好的临床评价。
4 盐水溶液
黏膜下注射盐水溶液可产生炎症反应,以此来治疗RP,但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产生的反应程度不同。
Kay 等[22]采用30%盐水注射治疗RP,首次注射后成功率为78%,2 次注射后成功率为94%,3 次注射后成功率为100%。在其研究中共出现5 例(9.8%)术后并发症,2 例为直肠周围炎性肿块,3 例直肠周围脓肿。Dutta 等[23]使用30%生理盐水注射治疗30 例RP患者,1 次注射后治愈率为83%,2 次注射后治愈率为97%,3 次注射后治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包括1 例直肠脓肿伴直肠黏膜坏死,需手术干预,2 例直肠周围炎症,1 例尿潴留。
基于此Abes¸等[24]认为,高渗溶液直接作用于肠黏膜会导致肠黏膜细胞损伤,采用30%盐水溶液注射治疗RP,易发生直肠周围间隙肿块、直肠周围脓肿、直肠黏膜坏死等并发症。因此,他们使用15%的盐水代替30%盐水,于左、右、后直肠周围间隙进行注射,每点注射2~3 ml。1 次注射后,治愈率达到93.7%,无任何并发症。Shah 等[25]也报道了采用15%盐水进行RP注射治疗:在齿状线上方1~2 cm 的4 个象限,进行黏膜下平面注射,最多注射10 ml(每个象限2~2.5 ml)。结果显示,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接受治疗的17 例患儿(5 岁以下),单次注射成功率为71%,两次注射成功率为83%。
由此看来,目前多认为,相较于30%盐水溶液,15%盐水溶液产生的并发症较少,注射成功率也较满意,但尚缺乏不同剂量浓度之间的对照研究加以论证。
5 牛奶
早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人提出用牛奶作为硬化剂治疗RP[26]。Peado 等[27]在1948 年也曾报道用牛奶注射治疗儿童直肠脱垂。虽然牛奶注射治疗RP 的方法很早就已出现,但后续研究报道较少。其中,Zganjer 等[28]对86 例患儿进行了注射牛奶的硬化疗法,总成功率为95.3%,无术后或术中并发症。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施用牛奶前,将牛奶煮沸10 min,冷却后使用。在4 个象限进行直肠黏膜下层注射,深度4~5 cm,每点2~3 ml。牛乳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而且操作安全,没有副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然而目前国外应用牛奶注射治疗RP 的比例较小,原因可能是牛奶自身的易致敏性。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世界过敏组织估计,在欧洲各国的幼儿中,CMPA 的患病率为1.9%~4.9%[29]。而注射疗法的受众人群主要为婴幼儿,这无疑会增加操作的危险性。
6 聚糖酐/透明质酸共聚物(dextranomer/hyaluronic acid copolymer,Deflux)
Deflux 是一种新的生物植入物,是美国FDA 唯一批准用于治疗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药物。Deflux 可在黏膜平面下促使纤维细胞活跃生长,并在微球之间生成胶原,从而导致内源性组织增生[30]。基于此有专家学者将其作为硬化剂治疗RP,例如在Fahmy 等[15]的一项研究中,28 例患者使用了该材料,3 例于术后即刻复发,并自发好转,其余患儿均治愈,无任何并发症。Deflux 注射具有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长期随访无复发,使用这种材料的唯一限制是成本高。
目前关于Deflux 注射治疗RP 的研究报道较少,尽管在仅有的一项研究中报道了100%的成功率,但并不能完全肯定其疗效[15]。
7 葡萄糖溶液
葡萄糖溶液作为注射药物治疗RP,常用的浓度有25%、30%、50%,但因其文献报道较少,暂无研究给出推荐浓度剂量。Chan 等[31]报道了14 例接受50%葡萄糖注射治疗的患者,一次注射后治愈率为64%,3 次注射后为93%。Dolejs 等[32]的一项研究中有2 例RP患者使用了25%葡萄糖溶液注射治疗,均出现复发,但经反复硬化治疗后全部得到治愈。
8 注射疗法的实验研究
国外报道的关于注射疗法治疗RP 的实验研究较少。Ezer 等[33]观察研究了大鼠黏膜下注射不同药物(牛奶组、30%盐溶液组、30%葡萄糖溶液组、70%乙醇和5%PAO 组)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半定量纤维化评分系统)。结果显示,在牛奶组中,所有标本具有1 级组织病理学改变(黏膜侵蚀和充血);30%葡萄糖组中,60%的大鼠观察到2 级组织病理学改变(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余为1 级组织病理学改变;70%乙醇组所有标本均显示1 级组织病理学改变;5%PAO 组中所有大鼠都具有3 级组织病理学改变(黏膜下层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并且观察到有显著的黏膜纤维化、淋巴管扩张、异物反应和脂肪肉芽肿。上述四组与对照组(未注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0%盐水组中,80%表现为1 级组织病理学改变,余为0 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PAO 组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牛奶组(P <0.01),30%盐水组(P <0.01),30%葡萄糖组(P <0.01)和70%乙醇组(P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除5%PAO 外的其他四组间未发现显著的组织病理学差异。从该实验结果来讲,5%PAO 组织病理学变化更有利于RP 的治疗,而且这种异物反应类似网片(如Ivalon、Fypro 等)在直肠后间隙产生的反应,似乎可以更好地预防RP。
该研究的实验结果给临床医师选择更有效的注射药物提供了指导,但考虑到实验样本的有限性,还需要增加样本量来进一步论证。
9 小结
从目前的文献报道来看,国外主要将注射疗法应用于儿童不完全性直肠脱垂,也推荐给不耐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临床中可供选择的注射药物较多,但不少药物已很少使用,在众多注射药物中,ALTA 注射液主要在日本、韩国使用,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尚可;乙醇临床使用率高,疗效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可接受,且经济易获取;石炭酸类对组织间的刺激更加强烈,利于RP 的治疗,临床疗效肯定,使用率较高,然而有少数文献报道了较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存在死亡病例;盐水溶液,使用率尚可,经济易获取,疗效肯定,但30%盐水溶液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改为15%后会有所降低;牛奶、糖溶液经济易获取,但使用率低,Deflux 成本高,应用少,此三类临床报道少。总之,目前国外尚缺乏完美的注射药物。另外,目前国外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多数患者经过反复注射可以最终治愈,但对于复发后再次注射的用药情况、间隔时间少有描述,再次复发的时间和程度也不明确,是否可以从这些信息里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经验,来指导预防复发,也尚未提及。②缺乏证据等级高的研究,例如各药物之间、各药物在浓度剂量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③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较少,暂时没有提出优质的联合方案。④对药物治疗RP 安全性的探究不足,不良事件的产生机制也有待研究。⑤注射方法层面的研究也比较稀缺,方法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