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占杰教授“运中焦理三焦”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经验*

2022-11-28王涛刘永刚南然常占杰

现代中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焦三焦运化

王涛 刘永刚 南然 常占杰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以及高血压等为临床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并严重影响机体健康[1-2]。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高能量饮食的摄入、体力活动的减少,增加了MS发生的风险。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公认的病理基础[3],MS已成为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4]。积极预防和控制MS,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降低疾病发生率的重要手段。中医药在MS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陕西省名中医常占杰教授认为MS的发生与脾运化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失健运、浊瘀内生、三焦失和是MS发生的始动因素,久则气机紊乱、痰瘀互阻。故而,基于“脾主运化”这一经典理论,从中焦入手,理三焦气机,在临床中灵活应用这一思路诊治MS,疗效满意。笔者跟师学习、总结常教授临床诊治MS经验如下,为名中医经验传承提供思路和方法。

1 脾主运化与三焦气机关系

现代中医理论概括的认为,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5]。《黄帝内经》未提及“脾主运化、主运化者脾也”等观点[6],王宏利[7]认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脾主运化理论的渊源。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中医藏象理论不断完善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张景岳首次提出了脾主运化的论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物质能量的转运过程被概括为“运化”,高度凝聚了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及分布的全过程。所以,“脾主运化”包括物质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输布及气化过程,是维持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动态平衡的中心环节[8]。

脾胃居中焦,崇土德,斡旋气机,为三焦升降之枢纽。脾气运化,土德升腾则有助于肺气充盛,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胃论》云:“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因此,中焦运化如常,则能输注精微气血上升以滋养肺气,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调达,则有助于痰饮湿浊的布散。脾肾在生理上相关,肾阳温煦脾阳,助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又能充养先天。《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因此,通过调运中焦,能够调畅三焦气机,布化湿浊,通行气血。故而三焦气化失常,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失常,脏腑气化功能不能正常运行[9],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气滞痰凝,清浊不分,故而形成MS的基本病机[10],痰湿与瘀血相互夹杂,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失调,促进MS的进展。

2 脾运失常是MS发生的始动因素

生理状态下,脾司运化,摄入的水谷化生为气血精微,中土得运,物质得以转输,纳运有常,散精有力,灌溉四旁,气血无壅滞,痰湿无所聚。《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说明水谷精微的运化无不在于脾,多种因素造成脾气虚损,健运失职,痰饮水湿之气留滞于内,转化为痰湿水饮膏浊内聚,久则化为痰瘀阻滞,内聚脏腑血脉,形成脂肪肝、肥胖及血糖代谢异常等,进而成积成聚,或痰湿膏浊溢于四肢肌腠,则形体肥盛。说明痰湿浊瘀来源于中焦,由脾运化水谷失司而成,并且依赖着脾的转输而布散周身。可见,痰湿浊瘀的生成以脾主运化的失常为基础,与三焦气机失和存在着密切联系。而《医宗必读·痰饮》指出:“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脾作为运化精微的主要器官,其功能的发挥依靠气机的升降运动,“升”是脾脏气机运动的主要趋势,通过“升清”这一过程将精微物质化生为气血,进而转运至脏腑发挥濡养及维持脏腑的功能。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脉迟缓,脉道湮瘀,同时痰湿浊瘀等病理产物因缺少动力,易沉积于脉管而瘀滞。所以,脾失运化主要是脾气升清功能的异常。脾为至阴之脏,运化失常,气机无以升,痰湿停聚,久则痰瘀互结。基于以上的病理分析,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或因气虚而无力,精微堆积,聚于体内,或停积于脏腑三焦,或停积于四肢肌腠,则表现为肥胖、痞满、脂肪肝、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症。

脾主肌肉,以应四末,脾运化产生的精微气血对四肢肌肉及脏腑组织发挥濡养作用,是卫气充实皮肤腠理的表现。《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脾之合肉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以上文献均指出,四肢肌肉的丰盛健硕归源于脾气的健旺。脾气健运,四肢肌肉及脏腑网膜都得到气血精微物质的濡养,从而肌肉健硕,气力充盛,否则脾气虚损,健运失职,气血亏虚,痰湿瘀浊停滞,脏腑血脉壅滞,四肢肥而不健,不耐重负,所谓形盛而气不足。或由于久病脾胃虚损及多种因素引起脾运失常,湿浊、膏脂等病理性产物积滞,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所以,四肢肌肉肥而不健,或脏腑组织被脂质沉积,血脂血糖异常,均是脾失运化而致精微物质不能被利用所产生的病理改变。

常占杰教授认为,患者因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煎炸炙煿,伤及脾胃,运化失职;或久坐久卧,贪逸少动,脾运不及,清阳不升,水谷不化精微而成痰湿浊脂内蕴,故而体丰痰盛;或湿热内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脾虚不运,痰湿内聚,痰浊郁结,推动不及,久则痰瘀互结,络脉阻滞,进一步导致气滞、痰凝、膏浊、瘀血内生,成为虚实夹杂的脾虚失运证,渐成MS的病理改变。从生化指标来看,伴有血脂和(或)胆固醇、血糖的升高,出现以上病理的核心是脾虚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膏脂转输障碍,膏浊内生,痰瘀阻滞[11-12]。所以,MS的发病以脾虚失运为本,为起病之源,痰、湿、浊、瘀为标,脏腑气机郁滞,乃本虚标实之象,部分患者亦可见本虚不显著而以痰湿浊瘀阻滞为主的实证。

3 “健脾助运、泄痰祛瘀、疏调气机”为主要治则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经·六十六难》,全身水液及膏脂的代谢以三焦为通道,所以水液及膏脂的代谢是“三焦气化”功能的发挥,水液的运行、痰湿膏浊的转化,依靠脾气“运化”和“升清”功能的发挥,脾主运化有助于三焦的气化。三焦统领全身气血的升降出入,脾的运化是气机发挥功能的始动因素。

3.1健脾祛湿,升阳泄浊——苓桂术甘汤 疾病早期,脾气虚损,湿浊内阻,治疗以健脾祛湿为主。脾为至阴之脏,其气机以升为主,故治疗当调畅中焦升降,升阳散湿,调中焦,泄湿浊。常教授临床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加减,具体药物如下:茯苓20 g,炒白术30 g,桂枝10 g,枳实15 g,荷叶10 g,白豆蔻6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温服。本方重用茯苓、白术,崇土制水,健脾渗湿,补益中州。可使用重剂茯苓20 g~60 g,渗利而泻中焦水饮,配合桂枝温健中阳。同时,桂枝能够降逆平冲,且桂枝的用量一般在10 g~30 g。《温病条辨》中指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茯苓渗利水湿,桂枝降逆平冲,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而走,阳气得以通达。《内经》曰:“湿淫于内……以苦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加枳实苦温燥湿,其气下行,故祛湿泄浊。配伍少量荷叶清轻宣利中焦气机,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有宣通气机、芳香化湿之效。气化则湿化,气行则湿行,配伍少量豆蔻燥化中焦湿浊,以其辛香之性温中行气。少量甘草建中和胃。“风能胜湿”,清阳上升则湿邪得去,临证加入防风、羌活、独活等升阳祛风之品以治湿[13]。

3.2健脾助运,泄痰祛瘀——消木丹方 常教授认为MS的发展是一个由虚至实、由脾及肝、由气及血的病理过程,久病则当从脾着手,助脾运化,兼顾祛湿降浊、泄痰化瘀之法,标本兼顾。以“脾主运化”理论为核心指导,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消木丹方,发挥健脾助运、泄痰逐瘀之功,临床使用多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4]。消木丹方:生白术30 g,茯苓20 g,陈皮15 g,柴胡10 g,泽泻6 g,决明子15 g,姜黄15 g,丹参10 g,生山楂30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温服。该方以重剂白术为君药,其性敦厚,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健脾助运,益气除湿,助脾运化功能的恢复,从而化湿浊、生血气。茯苓淡渗利湿祛浊,《用药心法》中载:“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陈皮,为治痰要药,既能燥湿化痰又能健脾理气。二味共为臣药,助脾运化,发挥燥湿、化浊、理气之功,恢复脾气运转的机能。少量柴胡意在生发而助脾阳升腾。泽泻,淡渗利水,泻除湿浊。决明子,《医林纂要》中称其能“泻邪水”,有利水通便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15-16],决明子能够降低血脂,从而改善脂质代谢。姜黄有通络化瘀之效,以白术健脾助运而推动气血运行,姜黄与白术、茯苓相配,健脾利湿祛瘀。丹参通络化瘀祛浊。山楂消肉积,化滞祛瘀。以上为佐药,活血消积、化瘀祛浊。甘草为使药,护中焦,且调和气血诸药。全方以健脾助运为要,理气、化浊、祛瘀三法相合,相得益彰,既能清除痰浊瘀积,又能调节肝脾脏腑功能,疏通气血壅滞,从而达到正本清源、化痰降浊、行气导滞、祛瘀净脂的目的[17]。

3.3气血辨证,分期选方,灵活加减 代谢综合征早期,脾气虚损、运化失职,兼夹湿浊内阻,属于气分病变,故对于早期MS的患者,无明显瘀血征象者,主要症见:形体肥胖,脘腹痞满,乏力,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选方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加减,本方药偏走于气分,以健脾助运,调畅气机,化湿祛浊。若胃脘痞闷,纳差者,加厚朴、苍术、陈皮等理气燥湿,含有平胃散之方义。部分患者因脾胃阳虚,水饮难以温化,舌面失于滋润,可见口干、裂纹舌,治疗以重剂茯苓健脾利湿,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液得以温化,津液上承舌面,少量配伍葛根、玉竹等滋阴而不助湿,不可一见舌面少津及裂纹舌,就认为阴虚而妄用滋阴之品,否则有助湿生痰之弊。若湿邪内阻化热,口苦口臭,舌苔黄厚腻者,可加黄芩、苍术、藿香,清热燥湿,芳化湿浊。若肾元亏虚者,加仙灵脾、巴戟天、牛膝补肾固元。

若随疾病发展由气及血,患者可见:形体肥胖,乏力气短,毛发油腻,女子月经色淡暗红或闭经,舌体淡暗、舌下络脉迂曲、口唇色暗、瘀斑瘀点等脉络郁滞征象者,辨证属于痰瘀互结,治疗以健脾祛湿与化瘀通络之法并行,选用消木丹方加减。若腹胀、大便粘滞不爽者,加厚朴、枳实;恶心、胃脘痞满者,加法半夏、苦杏仁;口臭、口中粘腻者,加白豆蔻、佩兰;口苦口干、舌苔黄腻者,加黄芩、黄连、苍术;转氨酶升高者,加茵陈、五味子、垂盆草等。上述方药在临床使用中根据患者病情,切合病机,可灵活加减。

4 病案举例

黄某,男,46岁,教师,陕西西安人,2019年4月25日初诊。主诉:间断右胁部胀痛伴胃脘满闷2月。既往否认肝炎病史,查肝功能无明显异常,无饮酒史。患者于2019年2月底无诱因出现右胁部胀痛,乏力,胃脘部满闷不舒,在外院诊断为“脂肪肝”,口服“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间歇性出现上述症状。刻下症见:右侧胁肋部胀痛,上腹部饱胀感,口干,口中粘腻不爽,乏力,纳食不馨,大小便正常,近4月年来体重增加8.5 kg。舌淡暗红,舌中部苔白厚腻,脉弦滑。血压:146/90 mmHg,身高:171 cm,体重:79 kg,BMI:27.02 kg·m-2。肝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1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6 U/L。血脂:甘油三酯(TG)3.85 mmol·L-1,总胆固醇(CHOL)5.53 mmol·L-1。空腹血糖(GLU):6.8 mmol·L-1。糖化血红蛋白(HbA1c)5.4%。尿液分析:尿糖(+-),酮体(-),蛋白(-)。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甲肝抗体、戊肝抗体均阴性。上腹部B超:脂肪肝。上腹部CT:肝实质密度明显减低,考虑脂肪肝(肝/脾CT比值=0.4),建议MRI排外脂肪肝背景下掩盖低密度病变可能。中医诊断:脾瘅(脾虚痰瘀证);西医诊断: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重度)。治疗以健脾助运、泄痰祛瘀为法,予以消木丹颗粒10 g·次,-1每天3次水冲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适当运动,改变膳食结构。5月22日二诊:胁肋部疼痛不著,口中粘腻感消失,无显著乏力,体重减轻2.7 kg。舌淡暗红,苔薄白腻,脉弦滑。血压138/80 mmHg。肝功:ALT 77 U/L,AST 32 U/L。血脂:TG 3.16 mmol·L-1,CHOL 5.02 mmol·L-1。GLU:6.3 mmol·L-1。尿液分析:尿糖(-)。上腹部CT:肝实质密度减低,考虑脂肪肝(肝脏/脾脏CT比值=0.7)。患者胁肋部疼痛减轻,口中粘腻感减轻,肝脾比值上升,肝功检查提示转氨酶下降,BMI 26.09 kg·m-2,以上指标均提示脂肪肝程度减轻,继服消木丹颗粒。7月16日三诊:无明显胁肋部疼痛及上腹部饱胀感,无乏力,纳食正常。肝功:ALT 42 U·L-1,AST 19 U·L-1。GLU:5.2 mmol·L-1。HbA1c:5.1%。血脂:TG 1.85 mmol·L-1。上腹部CT:肝实质密度轻度减低,考虑脂肪肝(肝脏/脾脏CT比值=0.94)。BMI:22.9 kg·m-2。血压126/76 mmHg。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患者精神饱满,临床症状消失,肝脏/脾脏比值较初诊时明显升高,脂肪肝由重度转为轻度,未使用降血脂药及降糖药而甘油三酯、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故三诊后继以消木丹颗粒口服。9月30日复诊,肝功能、血脂、血糖均正常,上腹部CT: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近三月来患者血压均正常。

按语:患者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气化功能障碍,水谷精微不能转输而化为痰湿,聚集于脏腑,经脉阻滞,故而出现胁肋部疼痛。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能转化为血气等营养物质而布散于周身,多脏腑及脉络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故乏力,脾虚失运、胃气不和,而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生化学指标异常。脾气虚弱,湿浊阻滞中焦,故见口中粘腻不爽,纳食不馨。舌淡暗,舌中部苔白厚腻,脉弦滑为脾虚痰瘀之征象。以院内制剂消木丹颗粒口服以健脾助运。通过治疗后脂肪肝得以好转,体重指数下降,肝脏生化学指标及血脂血糖均下降,血压恢复正常。由此可见,消木丹颗粒通过调节中焦气机的变化,改善了脏腑物质能量供应和循环,有效的改善了肝脏脂肪的沉积和血脂、血糖的异常。

5 小结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病变,在我国的患病率已高达14.4%,且有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趋势[18],遵循中医“未病先防”的预防学理念,积极的健康教育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9-21]。常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MS以脾失运化为核心病机,治病求本,以脾主运化理论为指导,灵活应用苓桂术甘汤及消木丹方,健脾助运,运中焦以理三焦气机,改善湿浊阻滞、痰瘀互结的病理改变。这种基于脏腑功能的生理与病理基础研究,从而探讨名中医经验的研究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究,总结名中医经验将纯粹的临床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临床,这样更有助于理论的创新和名中医经验的深入继承和挖掘。

猜你喜欢

中焦三焦运化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