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和谐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2022-11-27刘红
刘红
摘要:和谐课堂就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有效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地、有效地思考问题,形成思维习惯,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喜欢接受的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课堂, 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和谐;有效;思维;问题情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容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会影响人的发展。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环境亦是如此。当孩子们身处一个脏乱不堪、气氛压抑的环境中,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
所谓和谐课堂就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有效教学环境,即当学生运用已学方法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并得到有效解决时,会促使其继续使用该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有效地思考问题,形成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就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情感的鼓励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实现。对于所学过的知识再认识,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的巩固,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喜欢接受的知识。可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 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创设有效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我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课堂教学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将变得没有灵动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及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当然教育也离不开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又应用于生活。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来源,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线段时,量物体的长度,我让学生将两个实物的长度比一比看看,谁的长,分别有多长。学生有迫切需要量出物体长度的需要,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够能融入生活中。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因为自己对知识点的熟悉,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活跃了思维,让学生找到了成功的体验。
二、充分利用学具,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生有求知欲、爱动、注意力不能持久。利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具,学生会动脑筋,想办法,就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学具,人人动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具,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的可操作性,调动学生主体主动学习,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建构新知。使学生在实践中“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体验“活”的思维。
三、设计多样化的问题情境
和谐课堂与问题情境有一定的联系,问题情境贯穿始终。设计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也有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更符合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应只是教材的搬运工,还要与学生一起开发、整合、编写教材,把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思维创造性地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
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问题情境要注重趣味性。
教师要从生活中选取合理的素材,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创设趣味问题情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当学生在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教师提出“如果你身处大海或天空中,如何来确定位置呢”这一问题时,学生会乐于探究,有些学生会提出要确定方向,有些学生觉得只知道方向不行,还要测量有多远……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自由探索知识的热情不减,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问题情境要注重实践性。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相对较简单,日常生活中常常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如果在教学中不能立足实践,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活”起来。教师应创设相应的实践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情境中进行练习巩固,给学生创造一个练习的空间。比如,教学《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时,教材中中借助正方体,动手摆一摆,想一想,从不同面观察物体的形状。我们还可以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已知从前面、右面、上面的图形形状,同学们,知道这个物体最多或最少几个正方体吗?这种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有的学生可以尝试着想象出来,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要通过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问题情境要注重思考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师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绪里。可以提出具有挑戰性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例如,五年级教学“小数的意义”,学生对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所表示的意思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 但学生似乎还不能自主完成小数意义的抽象, 对概念的感受与体验还不充分。这时可借助想象和推理,感受把“1米”长的线段无限细分的过程,体会小数的稠密性,以此提升学生的思考力,知道小数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对小数的意义的深层理解。
和谐课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得以提高和发展的根本讲求效益最大化。作为一线教师,我要立足教学实际,时常更新教学观念,把眼光放长远些,多学习和谐课堂的创设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在反思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参考文献:
[1]乔云凤.巧用学具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3):94.
[2]李秀会.浅议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学周刊,2018(09):94-95.
[3]蒋康华.营造让学生多样化学习数学的课堂氛围[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2(Z1):204-206
[4]林培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OL].学周刊,2019(19):47[2019-06-19].
[5]薛礼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措施分析[J].名师在线,2019(0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