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视角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2022-11-27佘春桃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佘春桃

摘要:目前经济与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体系构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现如今大类招生的大趋势背景之下,在开展相应的教育过程中,其本身需要明确进行课程目标的定位,强化课程模块之间的联系性,并进一步构建立体的机制。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具体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较多实际问题,这一现象出现之后威胁了总体发展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并积极应对以便于促进相应课程体系方面的有效構建。

关键词:大类招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引言:

现如今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其本身有着较强的重要性,而通识教育其本身也被称之为普通教育或者是一般教育,那么在高校教育之中,其主要指的是基础教育,部分是非专业知识的各类教育,而从广义上讲,其本身则是一种理念与思想,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才,其本身是高等人才发展过程中最为根本的一部分内容,包括了一部分基础专业教育也包括大部分的非专业教育。从目前广泛教学理念之中可以得知,通识教育本身是给予学生一种高等教育之中的综合教育,为学生专业学习做准备的一种教育,其本身是在学习一门专业知识之前,对总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的途径。那么从这一特点来看,通识教育其本身的课程体系构建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对其特点充分认识。

一、大类招生下高校的通识教育特点

(一)价值特点

按照目前发展来看,通识教育重要价值不言而喻,特别是在现如今大类招生以通识教育作为基础,按照某某类型对招生的人才进行相应的培养,因此在现如今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有着自身独特价值[1]。在目前不断发展过程中,大类招生是目前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增强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推动经济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其本身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那么构建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也是提升普遍人才能力,丰富其知识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其本身打破了专业壁垒,同时克服了传统专业所造成的教育不平衡局面。在这样的客观前提条件之下,为了促进现有教育方面的发展,那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有着一定的关键性作用,其本身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关键性组成部分,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本质上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实践,同时通专融合教育理念的正确落实,也需要依托于这与课程体系的构建,进一步让其专业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构建起全面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改变传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开的理念和方法。

(二)要求特点

目前阶段对于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方面,从教育理念出发可以发现,为了进一步进行协同育人,要将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将各个课程要素加以整合,共同实现相应的目标[2]。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价值,在要求方面尤其要注重教育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要与专业课程高的结合,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因为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较高,要根据现有高校的普遍情况以及大类招生方面的特点,真正意义上围绕着高等人才发展进行相应构建,并向专业教育方面进行倾向化发展,以便于二者之间有效融合才能够促进人才综合性的能力提高。从这一价值和相应要求来看,其本身的重要性已经很明确,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具体进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后,就会进一步影响其现有课程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需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未来的长远发展方向。

二、常见问题

(一)教育目标问题

目前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其自身仍然面临着定位较为模糊的问题,虽然广义上为了培养高等人才自身综合能力,但是在狭义上却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总体上来看,在目标方面缺乏细化特点[3]。这个现象并不罕见,甚至在很多高校具体开展相应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培养目标特点进行具体化的要求,导致其课程内容的规范性和全面性都受到影响,内容没办法针对性的为高等人才自身素养发展提供支持。而且总体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目标相对较为模糊,进一步导致其结构和评价方法不够全面,教学目标和综合能力培养与发展方面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由于其大目标和细化目标的模糊,那么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认识,也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总体基本入门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比相对较大,将其视作专业知识的补充,而且课程设置难度相对较低,导致了通识教育应有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不足,没办法为其素养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另外一个极端则是在具体开展实际工作时,没有根据现有的通识教育特色进行发展,导致其过多的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起点难度相对较高,缺乏有效的衔接,也没有进行相应的素质发展。

(二)体系机制问题

有很多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其板块与板块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性,单纯是数量方面逐渐增多,那么彼此之间的关联却有所减弱,缺乏彼此之间的密切关联,因此没办法对其素养提高提供支持[4]。因为缺乏全盘的观念和意识,或者在具体开展实际工作时,对相应的课程之间内部关联缺乏关注,进一步导致有很多课程构建时,出现了多个模块拼接在一起的现象,没有内在关联。这些没有内在关联的问题,进一步产生了课程方面的割裂,难以发挥彼此模块之间有效组合、相互关联,构成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优势。知识之间缺乏互补,那么总体在素养培养方面就会面临较多的实际问题,其本身缺乏人文素质方面的针对性教育,也缺乏针对性的技术技能方面的基础铺垫。在具体进行相应管理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多实际,问题具体培养方案缺乏有效的规范性管理,往往通识教育的管理分散,各个教学单位职责分工也不够明确,缺乏全面全局的专业指导,难以形成系统化的针对性管理体系。也有很多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设需要教师申请,然后进行审查,再进一步进行教务处的审议,但是对学生方面缺乏应有的导向和引导机制,学生盲目选课的现象十分多见,同时教育面临着体系发展的问题。

三、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策略分析

(一)细化课程结构目标

高校在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细化课程结构目标,根据现有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关键基础,结合自身办学特点进行相应的结构细化,让其每一个小目标进一步根据课程特点加以落实[5]。那么在具体进行细化的过程中,可以笼统地将相应素养培养分为4大类,包括了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幾个方面。具体进行培养时,社会科学素养方面主要是强化学生对于普遍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理解并丰富学生的认知,以此来运用相应原理和方法解决各类生活与社会之中的问题,而人文素养则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其三观的形成。自然科学素养为了培养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观念与意识,而美学艺术素养则是培养在审美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总体培养时的关键性目标,而在实践能力结构目标方面,一般要着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还有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待问题有着一定的研究能力,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素养以及综合品质养成诚信的科研品质,并促进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来自主分析问题,能够利用各类现有资源充分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在日后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必备素养也是学生现有发展时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只有通过这样的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后续专业发展和自身的学术发展才可以有更多的素养支持和约束。

(二)强化课程内在关联

大类招生模式下,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尤其注重对现有通识课程体系,构建时强化内在的关联,注重彼此的衔接,促进其现有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性创新,要从纵横发展角度出发,依托于现阶段基础教育的特点,扩宽其现有内容结构,强化彼此关联[6]。既往通识课程的构建以数量取胜,但是目前阶段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围绕着大类招生模式的具体特点,对其进行调整,从这一模式特点来看,其本身包括了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部分,三大模块之间要强化课程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由现有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出发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发展,要采取少而精的课程设置原则,围绕着普遍课程具体特点以及素养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夯实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丰富学生自身的素养,发展学生普遍的基础能力,进一步让课程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课程的内容不断丰富强化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针对性融合,特别是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之间彼此融合,成为专业教育的延伸。既往通识课程为专业课的补充,那么现阶段要发挥其自身的主观性,明确通识教育应有的通用性和综合性特点,然后成为专业课程的延伸,强化彼此之间的关联,在内在联系不断得以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其课程的设置更能丰富学生的阅历,让学生的知识素养发展更加可以切合专业实际,因此相应的目标细化和针对性的课程,内在关联的强化是目前打造课程体系和精品课程的关键部分,要对其充分认识。

(三)健全课程管理体系

对于课程方面的管理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总体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体现出了课程精细化管理的投入程度,因此在具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审视,系统性的把控全局[7]。这部分内容重要性较高,也是目前在发展时进行课程管理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要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要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来共同商讨课程管理这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然后进一步建立课程委员会,加强对教师等多方面的对话交流,充分了解课程落实的相关情况以及普遍学生的具体特点。最后根据每个专业大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弹性的选课,实行相应弹性选课制度,确保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及自身发展的相关情况自主的进行选择,促进其普遍现有发展方面的优化,为学生设定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同时还需要有倾向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之后,才可以更好地促进普遍学生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促使最终发展质量得到优化,同时能够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促使最终各类问题等方面的针对性优化与改善,避免出现各类实际问题。要用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辅助学生自身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性提升,从而才能够带来更加积极影响促使最终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提升。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大类招生的环境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存在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相对较特异性的要求需要充分认识并进一步认识到现有的教育目标问题和体系机制问题,通过细化课程结构目标,强化课程内在关联和践行课程管理体系的方法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 刘军, 柳福祥, 崔盛.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导向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8):3-3.

[2] 吉久阳, 王济奎, 阳辉. 一流本科建设下通识教育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38(4):4-4.

[3] 李平, 刘莹. 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的商科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023(006):89-95.

[4] 秦小辉. 大类招生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 44(6):3-3.

[5] 袁中友, 望晓东, 杜继丰. 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困境及出路——以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2):3-3.

[6] 刘楠, 项晓慧, 凌晨. 大类招生背景下新生党建工作的挑战与应对办法——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9):4-4.

[7] 郝丽莎, 管卫华, 张莉. 地理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教学思考——基于本科生学习调查的分析[J]. 文教资料, 2020(32):3-3.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浅论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