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为导·“动”为基·“创”为的
2022-11-27陈玉芳
陈玉芳
摘要:让音乐的学习回归音乐产生的本源,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灵魂和理论基点。奥尔夫教学法与新课程标准“以素养教育为导向”的理念相通,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本文以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向,紧扣奥尔夫教法的一切从儿童出发、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三大原则,分别从以“趣”为导向,以“动”为基本,以“创”为目的阐述了在小学低中段音乐教学中奥尔夫教法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核心素养;小学音乐;低中段
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核心,即“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音乐的教学应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诉诸情感,回归人本。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一切从儿童出发;第二,学生亲身实践;第三,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与新课标“重视艺术体验”的理念,及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的目标一致,且与新课程“学为中心”“以生为本”“素养建构”等理论、主张高度吻合。因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符合新课程理念,可以高效落实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趣”为导向,不忘初心
调动音乐本心,激发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的自觉,基于自身对音乐的兴趣。这是奥尔夫教学法能够发挥其核心素养培养作用的基础条件,也是落实2022年新课程标准为中心思想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孩子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习的内容让孩子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孩子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音乐课堂教学中,以“趣”为导向,以“趣”为领路灯,把奥尔夫的教学法恰如其分地安排于音乐教学环节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唱《母鸡叫咯咯》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编排了可操作性强又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以“魔法棒(竖笛)”“母鸡聊天”的角色故事吸引学生,学生聆听音乐,模仿母鸡下蛋的过程,既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及知识点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和感受能力。
声势是奥尔夫首创的音乐活动形式,它用身体作为乐器参与音乐游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编有趣的声势节奏游戏,或者体态律动等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如教唱《你的名字叫什么》这首歌时,可采用一边按节奏念歌词,一边行进中找朋友的形式导入新课,拍手、与朋友握手等等有趣的音乐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既体验了节奏,又培养了专注力,同时锻炼了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不管是角色故事,还是音乐游戏、创编声势、动态律动等,都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入声入乐,真正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乐,乐中有美。”这也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之处。
二、“动”为基本,不必拘泥
“动”似一把“钥匙”,可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动”似一块“磁铁”,可吸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动”似一片“绿野”,可培养学生飞扬的生命。带领学生手舞足蹈参与音乐实践体验,就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方法论。在低中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必拘泥于动作;二是不必拘泥于形式方法。从“奥尔夫乐器”的设计理念看,教师本着“有心之处即为乐器”的思想更好。学生自由取材、个性设计,桌椅、文具、笔管都可以,越自由、越自然的取材,越贴近音乐的本质,越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发展其创意表现素养。如在聆听《森林狂想曲》这首器乐曲,可指导学生一部分学生用响筒、沙蛋(可自制矿泉水瓶装上沙子)、碰钟、串铃为乐曲伴奏,另一部分学生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各种有节奏声音,如:跺脚、拍手、拍肩、拍腿、捻指等,甚至还可以拍桌,甩书、敲笔。這些乐器是原始的节奏乐器,只要它合理表现乐曲强弱力度和情绪特点,它就是“乐”器。
三、“创”为目的,个性寻音
雨果曾说过:音乐是思维的声音。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即兴创作”,凸显了音乐核心素养下的“创意实践”,开放创造思维,促使学生体验感受音乐节奏和身体的内在关系,做到回归本我,符合儿童学习音乐的天然性。
1、理解要素,感知有创
课程标准对低段音乐教学目标的描述,提出了“唱游·音乐”的观点,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着力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初衷。低中段音乐教学中,理解音乐要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跳出乐理、技巧的专业化教学思维,采取高度开放的姿态,把创造性唱游融合于掌握音乐要素里,给学生高度自由的音乐参与、表现、创造空间,开动他们的大脑,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之路回归音乐本源。如在学习《青蛙音乐会》《两只小象》《动物说话》这组动物主题音乐时,教师让学生们自选扮演各种动物角色(不限于青蛙、小象、小猫),然后展开想象用嘴巴或自己制作的“土乐器”去模仿动物的声音(鸣叫声、游戏声、走路声、奔跑声都可以)——这时候,教师不要求学生发出的声音一定“形象逼真”,更不要求与音乐的节拍契合,任由学生自由创作和表达。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音乐参与情感以及用音乐创意表现的素养。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造型可谓千姿百态,每一个孩子都是主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动物的特点,用自己的个性诠释对音乐的理解。学生在自创模仿动物叫声的言语练习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各种音符的时值,在自创模仿和表演中感受到了音的高低、旋律的特点。这不正是威尔弟说的“最好是创作出真实情景,而不是照搬”吗?
2、图谱结合,鉴赏有创
唤醒每一位学生的个体音乐潜能,并且拥有充分的表现锻炼的机会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宗旨。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艺术家,而是鼓励学生的个性参与。比如我们在感受一段音乐时,速度的快慢、声音的强弱、音色的特点、旋律的高低起伏、表现手段以及曲式结构,这些抽象的理解对于低中段学生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如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妙用奥尔夫音乐图谱和自创律动相结合,就会取到“图“临其境,“动”中寻音的效果。奥尔夫音乐图谱能将学生用于倾听的音乐可视化,直观化、趣味化。简明的线条、可爱的图形、特别的符号生动形象地与音乐旋律完美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特点,直观理解音乐要素。听与视的有机结合,提升了音乐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感知”。在可视图谱中理解乐曲特点后,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创编,把音乐要素融入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动作,通过肢体语言表现自己的音乐感受。比如欣赏《加伏特舞曲》和《同伴进行曲》,这是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的乐曲,教师可通过图谱把音乐要素和曲式结构体现出来,《加伏特舞曲》中有高低音的变化,学生用手的摆放位置来感受音的高低。《同伴进行曲》中学生在行进中自由感受进行曲特点,有的学生用敲拳等动作表示乐曲中的强音,有的学生用食指转圈表示歌曲情绪活泼轻松,还有的学生用手上楼梯表示旋律上扬的走向……让学生在课堂敢唱、敢动,不受约束地去探、去思,让孩子“标新立异”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异想天开,何愁课堂不注入生机?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让音乐学习回归音乐产生的本源”为理论,以一切从儿童出发、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三大原则为中轴线,以核心素养教育为导向,以“趣”领航课堂,以“动”夯实课堂,以“创”激活课堂,让奥尔夫教学法和音乐课堂姐妹情深,相辅相成,让孩子们成为音乐课堂这片“绿野”中的“青青草”和“五彩花”,让他们成为音乐课题这片浩瀚大海中永往直前的帆船。
参考文献:
[1] 赵盼. 如何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J]. 文学少年, 2021, 000(028):1.
[2] 马培雨. 浅谈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 电脑乐园, 2021(5):1.
[3] 金艺花. 试析幼儿音乐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施方法[J]. 小品文选刊:下, 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