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小食心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2-11-27蔺永建
蔺永建
(国有驻马店市薄山林场,河南驻马店 463218)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 usck)属鳞翅目卷蛾科,是梨树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且危害严重。梨小食心虫主要危害梨、苹果、桃、杏、樱桃等果树,尤其是桃和梨毗连的梨园发生更加严重。幼虫从梨萼、梗洼处蛀入,直达果心,在早期蛀入果孔后,有虫粪排出,入果孔周围变黑腐烂,亦逐渐扩大,被害处呈洼陷,果农称为“黑膏药”。发病严重时造成全园有虫率达40%左右,直接影响果实品质和果农经济收入。笔者于2018—2020年进行定园定点的观察记载,同时对该虫进行综合防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1 田间诊断
在梨树与桃树混栽的果园中,梨小食心虫危害特别严重。春季幼虫主要危害桃梢,夏季一部分幼虫危害桃梢,另一部分幼虫危害梨果。当桃梢被危害后,幼虫多从新梢顶端2~3片叶的叶柄基部蛀入,在蛀孔处有流胶及虫粪,不久新梢顶端萎蔫枯死。在单纯的梨园中,前期幼虫主要危害新梢、梨芽、叶柄,后期主要危害梨果。果被害后,孔周围变黑腐烂,被害部位略有凹陷,俗称“黑膏药”。当芽被害后,首先从芽基部蛀入,芽外有碎屑,并有1~2片叶枯萎。叶柄和新梢被害与桃梢被害状相似,幼虫自叶柄或新梢基部蛀入,在其内蛀食,咬一小孔,将粪排出。
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6.0 mm,翅展10.6~15.0 mm,雌雄极少差异,全体灰褐色,无光泽。淡黄白色,近乎白色,半透明,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幼虫体长10~13 mm,全体非骨化部分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盾浅黄色或黄褐色,臀板浅黄褐色或粉红色,上有深褐色斑点,腹部末端具有臀栉,其臀栉4~7刺。蛹长6.8~7.4 mm,全体黄褐色,第3~7腹节背面前缘的小刺只有1行。
3 发生规律及生活史
梨小食心虫是多世代害虫,我国各地发生世代数有较大差异,在河南驻马店地区每年发生4~5代。梨小食心虫有转主危害习性,在河南驻马店第1~2代幼虫主要危害桃梢,第3~5代幼虫主要危害梨果。
梨小食心虫成虫白天不活动,在日落前活动最盛,飞翔时极活泼。成虫羽化后1~3 d开始产卵,成虫寿命由数日至十余日不等。经观察,成虫繁殖力受温度影响很大,在适宜的条件下(温度24℃~29℃,相对湿度70%~100%),1头雌成虫平均产卵50~100粒,卵散产,新梢上的卵多产于新梢中部的叶茎背面,果实上的卵多产在果实胴部及萼洼部。成虫喜好糖蜜,趋光性不强,但是对糖醋液有趋性。
无论梨小食心虫每年发生几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枝干裂皮缝隙、树洞和主干根茎周围的土中结茧越冬,第2年春季4月至5月上旬开始化蛹。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越冬防治
梨树发芽前,细致刮除老枝干、剪锯口、根颈等处老翘皮,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
4.2 树干绑草
秋季在越冬幼虫脱果前,在树干或主枝基部绑草,诱集幼虫越冬,冬前解下烧毁。
4.3 摘除虫梢虫果
梨小食心虫的第1~2代幼虫主要在桃、李树上发生危害,主要危害嫩梢和幼果。及时摘除虫梢、虫果,不但可以减轻桃、李树受害,还可以压低后期往梨树上转移的虫量。摘虫梢时要摘新萎蔫的虫梢,应每周进行1次。
4.4 生物防治
在梨小食心虫卵发生初期释放赤眼蜂,每5 d放1次,共放5次,放蜂量为37.5万头/h m2。
4.5 诱杀成虫
利用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诱芯和果醋液诱杀成虫。于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在果园里设置大口碗诱捕器,碗内加入果醋液,在碗口的上部距液面1 cm处悬挂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含量200μg)诱芯1枚。诱捕器吊挂于距地面1.5 m左右树阴处。1 h m2果园设30个诱捕器。每12 d往碗里补充蒸发的果醋液,并取出碗里的成虫。
4.6 药剂防治
在成虫发生盛期施药,主要是杀灭虫卵和初孵幼虫,保护嫩梢和果实。在桃、李树上着重防治1~2代,梨树上则加强第3代以后各代的防治,一般每代喷药2次。可选用的药剂有30%桃小灵1 500~2 000倍液、2.5%功夫菊酯2 500~3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2 000~2 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上述4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10 d左右喷施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