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禤国维从“汗证”论治皮肤病
2022-11-27王家爵谢凌峰吴汶丰邹枫肖君琳李红毅
王家爵,谢凌峰,吴汶丰,邹枫,肖君琳,李红毅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广东 广州 510120)
禤国维教授是我国第二届国医大师、广东省名中医,潜心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50余年,是岭南皮肤病流派的创始人。禤国维教授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对皮肤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的见解,善于辨治多种疑难皮肤病。禤国维教授在临证中发现,湿疹、荨麻疹等多种皮肤病常伴有汗液分泌异常的症状,故提出从“解表、固卫、收敛”三方面入手治疗汗证以诊治各类皮肤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探析禤国维教授从“汗证”论治皮肤病的思路与经验,与同道共鉴。
1 汗证与皮肤病
人体津液经过阳气蒸化形成汗液,汗液通过汗孔排出体表。汗液的正常分泌有助于调节阴阳,并对皮肤有滋养、保护作用。如遇外邪内扰致营卫失和、阴阳失衡,则玄府开阖失司,或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可出现自汗、盗汗、当汗而无汗等病理现象。此类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的汗液排泄异常的病症,中医统称为汗证。
《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皮肤是汗液排泄的通道,汗液的分泌代谢异常也影响皮肤的生理功能,二者关系紧密,相互影响。皮肤之汗孔若郁闭不通,卫气透表受阻,汗液发泄失常,皮肤调节体温功能受损,可表现为皮肤温度升高、发热。同时,外邪侵袭肌肤可造成排汗功能异常,湿邪尤甚。如《素问·痹论篇》云:“其多汗而濡者,此逢湿盛也”。故汗证的产生与皮肤腠理机能失调(卫外功能)及外邪入侵有关。
汗证主要分为自汗与盗汗两种。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自汗论治》中指出:“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自汗与盗汗总的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排泄异常。自汗多在日间表现明显,活动后加重,日间人体阳气升腾,故可见动则汗出。当汗而无汗也属于排汗异常,此类表现多因脏腑虚弱,生化乏源,体内阴液不足;或因阳气虚弱,无力输送津液至皮毛,常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表现。
《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此可见,阴阳为汗证辨治的总纲。唐代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谓:“阳在下,阴在上,阳气上搏,阴能固之,则蒸而为汗”[1];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汗论》云:“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此皆为阴阳为汗证总纲的佐证。汗液属阴,受阳气推送而排于体外,因阳气固摄而敛于皮毛之内。机体阴阳失衡,阳气偏亢时,津液宣发而汗出过多;若阴津不足、生化无源,则见少汗、无汗。阴津偏盛时,若阳气不足,无力蒸发则汗不能出,发为水肿;若阳气不固,则汗出过多。水谷精微是汗液的物质基础,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言:“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汗者,精气也。”根据汗证阴阳失调、腠理不固的病机,禤国维教授拟定其基本治则为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汗证作为临床常见病证,既可单独作为疾病论治,也可在其他疾病的症状中出现。多种皮肤病可伴有汗液排泄异常的改变,如特应性皮炎患者可伴皮肤干燥、少汗,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多汗的表现。
2 禤国维教授从汗证论治皮肤病经验
禤国维教授在临证中发现,湿疹、荨麻疹等多种皮肤病常伴有汗液分泌异常的症状,故提出从汗证入手诊治各类皮肤病。基于汗证的病机与证治原则,提出采用发汗解表、扶正固表、收敛止汗之法治疗伴有汗液排泄异常的皮肤病,常用药物有防风、黄芪、蝉蜕、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龙骨、牡蛎等。以下以特应性皮炎及胆碱能性荨麻疹为例进行分述。
2.1 从汗证论治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多在儿童期发病,禤国维教授认为先天胎毒遗热是其发病的一个诱因。另一重要病因为机体脾胃虚弱,以致气机失调,饮食停滞则郁久化热。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在内因先天胎毒郁结,在外则受风、湿外邪所扰,内外相引而发病[2]。脾胃与汗液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的代谢密切相关。脾气健运,则汗液生化有源。其次,脾主肌肉,脾气虚则肌肉不丰、腠理疏松。腠者,又称肌腠,指肌肉之间的空隙;理者,为皮肤的纹理。二者相通,共称腠理。腠理的疏密影响汗孔的开合与汗液的排泄。腠理紧密则汗孔闭,汗液难出;腠理疏缓则汗孔大开,汗液外泄。此外,脾主运化,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脾失运化,津液无法上腾则可见汗出异常。特应性皮炎患者因脾胃虚弱,腠理疏驰,汗孔不能适时开阖,易受外邪侵袭;而汗液生化无源、运化无力而表现出少汗。
特应性皮炎多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肺系疾病,此为肺气失宣或不足的表现[3]。肺主皮毛,宣发卫气外达皮肤,通过气化作用将人体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气失宣,卫气不得达外,则致汗孔闭塞而无汗。肺为水之母,气绝则津枯。肺气长期亏虚,则津液耗伤、皮毛失濡,可表现为少汗、皮肤干燥、脱屑,严重者因长期搔抓表现出皮肤肥厚、苔藓样斑块等症状。此类症状亦为特应性皮炎慢性期的典型表现。
汗液对人体皮肤具有屏障保护、免疫防御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汗液减少机制为泌汗障碍[4]。汗出减少,皮肤干燥,此为体内津液随正气一同耗散于体表,肌肤脏腑内失濡润的表现。禤国维教授针对此类患者,提出其治疗应抓住患者先天禀赋欠佳,津液化生不足,兼有肺气虚而无力宣发体内津液至皮毛的本质,治疗上宜轻宣发、重生津,用药强调不可一昧发散解表;常使用的药物有防风、黄芪、蝉蜕、五味子等。
防风为风中之润剂,有祛风解表之效,取其开皮毛祛风止痒之功,多与黄芪联用。黄芪补益脾肺之气,升举清阳,可使汗证患者无汗能发,有汗则止。《本草汇言》中记载黄芪:“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防风与黄芪联用,补散兼施,正如《脾胃论》云:“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蝉蜕具有疏散风热、透疹解毒的功效,选用此药性平和之品,在开宣肺窍助疏散宣发之余,可免耗伤津液。五味子之酸味可收敛肺气,酸甘化阴则可兼生津,肺气调达,津液正常输布,汗液分泌恢复正常,肌肤得以润泽[5]。
特应性皮炎病程日久,多伴有皮肤干燥、脱屑等阴虚症状,此时需兼顾敛阴生津。禤国维教授十分注重养阴药如沙参、天花粉等的使用。沙参可养阴生津,禤国维教授使用时剂量通常较大,初始剂量多为20 g,后根据患者病情可逐渐加量至60 g乃至更高,取其补中养阴、兼疗疮疾之意。但需注意,沙参虽无明显毒性,仍要严格把握其禁忌症,如风寒咳嗽者禁用[6]。天花粉擅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在沙参麦冬汤(出自清代《温病条辨》)中与沙参相配伍,用于治疗燥伤肺胃阴分之证[7]。天花粉尤适用于具有阴虚表现,且兼有红肿、热结、脓疱等皮损特点的患者。
2.2 从汗证论治胆碱能性荨麻疹荨麻疹的中医病名为“瘾疹”“赤白游风”。《金匮要略》云:“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提示其病机与风邪密切相关。禤国维教授认为,荨麻疹的病因主要归为“禀赋不耐,阴血不足,血虚受风”[8]。人体脾胃升降功能异常,体内气血津液化生障碍,血虚则易生风化燥,气虚则无力固护卫表。胆碱能性荨麻疹作为荨麻疹的一种常见分型,主要表现为遇热、运动、精神紧张后出汗增加,皮肤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丘疹或风团,周边绕有红晕,伴有明显瘙痒或刺痛[9]。胆碱能性荨麻疹的诱发与情志紧张、焦虑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肝主情志,故其病机与肝脏也具有一定关联性。肝主疏泄,具有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肝气调达,气机调畅,津液输布正常,汗液代谢有节。情志不畅则肝郁,郁而生热伤阴,阴虚阳亢可见肝阳化风。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胆碱能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汗孔阻塞、汗液过敏和出汗不良有关[9]。因此,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既可表现为汗液分泌增加,亦可因排汗不畅表现为皮肤表面少汗,汗液的分泌影响着患者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从汗证论治胆碱能性荨麻疹的诊疗思路具有临床意义。针对此类患者,禤国维教授把握其气虚肌表不固的核心病机,其发病机制在外因风邪趁虚而入,在内因体弱血少,风从内生,蕴于肌肤。治宜益气养血固表,祛风止痒,选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玉屏风散乃元代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中治疗表虚自汗的代表方。方中黄芪为君,补中益肺,气足则表固;白术为臣,益气健脾,与黄芪相须为用,佐以防风走表祛邪。三药配伍,补中有散,固护正气同时不留邪气[10]。
玉屏风散的应用可凸显禤国维教授扶正固表的诊治思路。临证实践中,可选用党参、太子参加强补中之力,加牡丹皮、生地黄以泻营血郁热、调和营卫,加紫苏叶、徐长卿以解表散风止痒。若瘙痒明显且兼有津伤者,可加五味子助肺气并敛阴止痒,加乌梅生津液并助营血疏泄;汗出过多者加糯稻根、浮小麦收敛止汗;夜眠欠佳者加龙骨、牡蛎重镇收涩;病程日久,久病致瘀者加莪术活血化瘀。糯稻根由草本植物糯稻的根与根茎部分组成,性味甘平,无毒,可益胃生津止汗。浮小麦性味甘凉,可益气除热,敛虚汗,且其敛汗功能不拘于自汗或盗汗。糯稻根、浮小麦二药均入心经,心主血脉,发之为汗,汗液的异常代谢则为心失所养、心气不足的表现。这一药对的选用,也是禤国维教授养“心”理论的缩影[11],对多汗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对出现烦躁不安等心火偏亢症状者尤甚。龙骨、牡蛎这一药对重镇收敛固涩,涩可制脱,煅用可增强其敛汗之力。煅龙骨性平味涩,可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用于治疗失眠、多梦、汗出等症。煅牡蛎性微寒味咸平,具有重镇安神、潜阳敛阴之功,擅治自汗盗汗、遗精多梦。龙骨、牡蛎二药均入肝、肾经,尤宜于夜眠不安、盗汗、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患者。
此外,禤国维教授在治疗小儿患者时,用药注重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表不固,腠理疏松,以上生理特点致使儿童易多汗。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或家长喂养不当,易为乳食所伤,且儿童喜食甜腻厚味,饮食内积不化则致湿热,湿热可迫津外泄致多汗[12]。针对儿童患者的用药,禤国维教授多采用山药、扁豆、芡实等药食同源的健脾之品以顾护脾胃之气,同时结合岭南气候多湿热的特点,加用布渣叶、炒山楂、炒六神曲、佛手等消食导滞之品。
3 验案举隅
3.1 特应性皮炎案患儿林某,女,6岁。2021年7月9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干燥、脱屑伴瘙痒1年余。现病史:患者自幼全身多处皮肤反复起红斑、丘疹伴瘙痒,病情反复,日久皮肤干燥、脱屑,四肢、躯干可见多处肥厚性斑块、苔藓样改变。多次外院就诊,诊断为特应性皮炎,予抗组胺药物口服、糖皮质激素药膏外擦、中药湿敷后均疗效欠佳。刻下症见:全身皮肤干燥、脱屑、少汗,四肢屈侧、颈部可见红斑、丘疹,四肢、躯干可见多处肥厚性斑块、苔藓样改变,疹间散在抓痕,瘙痒明显。近期间或咳嗽,痰白量少,纳差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特应性皮炎;中医诊断:四弯风(脾虚湿蕴)。治法:健脾渗湿,祛风止痒。中药处方:自拟健脾渗湿方加减。北沙参15 g,甘草5 g,麦冬5 g,白鲜皮10 g,布渣叶10 g,百合10 g,薏苡仁10 g,防风10 g,茯苓10 g,芡实10 g,蝉蜕10 g,紫苏叶10 g,徐长卿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200 mL,分两次于早晚常温服用。西药和中成药口服治疗如下:依巴斯汀片,5 mg/次,每日1次;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 mg/次,每日1次,睡前服用;复方杷叶止咳合剂,10 mL/次,每日3次。外用药采用复方尿素软膏(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复方蛇脂软膏、0.03%他克莫司软膏调匀,与糠酸莫米松乳膏交替使用。
2021年7月30 日二诊。患儿家属诉用药后皮损较前好转,红斑、丘疹减少,瘙痒症状改善,仍见皮肤干燥、脱屑、少汗,无咳嗽咯痰,纳眠改善,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药治疗在初诊方基础上沙参用量加至30 g,麦冬用量加至15 g,同时加乌梅10 g。14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其余治疗同前。
2021年8月12 日三诊。患儿现皮损明显好转,瘙痒症状缓解,皮肤稍干燥,无明显脱屑,出汗较前增多,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药治疗在二诊方基础上布渣叶加量至15 g。14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其余治疗同前。
按:本病案患儿全身反复红斑、丘疹伴瘙痒,后皮肤逐渐干燥、脱屑,局部出现肥厚性斑块、苔藓样变等慢性期皮损表现,可明确诊断为中医的四弯风。本病脾胃虚弱为本,风湿热邪为标,结合患儿纳食欠佳与舌脉表现,辨证为脾虚湿蕴证。治疗以健脾渗湿、祛风止痒为法。此患儿因汗出减少,肌肤失养,故可见干燥、脱屑。少汗既要考虑发散无力、汗出受阻之因,也要注意脾胃虚弱、津液生化乏源之因。予茯苓、芡实、薏苡仁脾肾双补,利水祛湿。小儿易饮食内积,故予布渣叶消食导滞。沙参、麦冬、百合养阴生津、润燥,且可宁心安神,防风、紫苏叶、徐长卿祛风解表、解毒止痒,蝉蜕疏风透疹,白鲜皮清热燥湿解毒,并配伍甘草调和诸药。一诊时患者间或咳嗽,考虑有外感风寒之象,故沙参、麦冬等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养阴留邪。二诊时患儿皮损症状改善,且已无咳嗽咳痰等不适,但仍有皮肤干燥、脱屑,故加大沙参、麦冬用量,并配伍乌梅共奏养阴敛阴之效。因辨证准确,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三诊守方巩固治疗,仅加大布渣叶用量,增加导滞消食之力。经治疗后,患者排汗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肌肤得以濡养,脱屑症状消退,皮肤仍稍干燥,嘱患者加强润肤,以防病情反复。
3.2 胆碱能性荨麻疹案患者孙某,男,21岁,2021年11月8日初诊。主诉:全身反复风团伴瘙痒3年余。现病史: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全身散在风团,皮疹范围以颈部、双上肢为主,每遇情绪激动、热水洗浴、运动汗出后诱发,24 h内风团可自行缓解。既往曾服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停药后反复,疗效欠佳。刻下症见:颈部、双上肢散在淡红色风团,伴瘙痒,汗出加重,纳眠可,平常熬夜,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卫气不固)。治法:益气固表,祛风止痒。中药治疗采用玉屏风散加减,药物组成如下:五指毛桃20 g,白术15 g,防风15 g,紫苏叶15 g,徐长卿15 g,牡丹皮15 g,生地黄20 g,甘草10 g,乌梅15 g,五味子10 g,蝉蜕15 g,银柴胡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约250 mL,分两次于早晚常温服用。中成药内服:利湿止痒片(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5片/次,每日3次。西药口服治疗:依巴斯汀片,10 mg/次,每日1次;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10 mL/次,每日1次,睡前服用。外用药采用消炎止痒霜(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糠酸莫米松乳膏。
2021年11月22 日二诊。患者诉用药后病情稳定,近期热水浴、汗出后无新发风团,瘙痒症状缓解,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黄微腻,脉弦细。中药治疗在初诊方基础上加百合20 g、粉萆薢15 g、藿香15 g。14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其余治疗同前。
按:本病案患者全身反复起风团伴瘙痒,因精神紧张、热水浴、运动汗出时加重,此为卫气不固,风邪乘虚而入;精神紧张、脉弦细,此为肝气不畅,郁而生热,肝阳化风,内外之风蕴结于肌表所致。辨证属卫气不固,治以益气固表、祛风止痒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加减,以五指毛桃易黄芪以防纯阳生火。五指毛桃、白术、防风三药相配,补气健脾固本之余,又可祛风除湿。加紫苏叶、徐长卿祛风止痒,蝉蜕透疹解毒,乌梅、五味子酸甘化阴,敛汗止痒。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且因久病必瘀,故可兼活血化瘀之意。银柴胡清虚热,稍加甘草调和诸药,故效佳。二诊时患者病情已基本控制,考虑辨证准确,治疗得宜,继续予中药14剂巩固疗效。因患者苔黄微腻,考虑因患者平素熬夜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脾胃湿热,故用药酌加百合养阴宁心安神,粉萆薢祛风除湿,藿香芳香化浊。
4 小结
在多年临床诊治过程中,禤国维教授对汗证的辨治具有独到经验,形成了平调阴阳、标本兼顾的治疗思路。针对汗液分泌异常的皮肤病患者,禤国维教授提出可从汗证入手论治,治疗采用“解表、固卫、收敛”的治疗汗证原则,并兼顾阴虚养阴、小儿健脾,为中医皮肤病的辨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虽本文仅从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二病分述,但对病机相似患者的治疗之法可比类取象,不必拘泥于此二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