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能力导向的高校外语教育规划
——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为例
2022-11-27徐雪英赵柏锜
徐雪英,赵柏锜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 310058)
高校教育规划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某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普及外语教育并逐步提高国民外语水平,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外语教育大国,外语教育规划有力地推动着国家开放、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不断前行[1]。但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角色日益显著,中国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日益增加,需要一大批跨文化交流能力强、同时又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新型外语人才。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产生了较大缺口。以联合国为例。在2018年联合国秘书处地域分配任职人数统计中,中国任职人数的适当比例为169至229人,而实际任职人数仅为89人(1)UNDOC. Composition of The Secretariat: Staff Demographics: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Z]. A/73/79. 2019: 64.,不及联合国官方给出的任职人数下限。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变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模式必须有所改变,亟需进行以复合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校外语教育规划。
外语教育规划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分支[2]。Robert B. Kaplan和Richard B. Baldauf认为,语言规划需要政府机构(Governmental Agencies)、教育机构(Educational Agencies)、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以及其他组织(Other Organizations)等多元主体参与,规划内容涉及多个社会领域[3]。由于家庭、宗教、企业、学校和政府都可以对管理和操纵语言行为产生积极和有意识的影响[4],高校作为外语教育规划的核心实施者,承担了重要的外语教育职责。本研究以Kaplan和Baldauf提出的外语教育规划框架为基础,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下的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内容。
1 高校外语教育规划实施困境
1.1 外语教育规划框架
语言规划指的是出于某一原因为调节或影响某一群体语言行为的规划,由思想、法律、规章制度(即语言政策)、规则、信仰、实践等共同构成[3]。语言规划涉及多个领域,而外语教育规划正是为满足教育及人才培养需求而提出的。从国家资源发展的角度来看,外语教育规划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3]。这一论断也体现了外语教育规划与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外语教育规划涵盖各类政策的制定[4],其中包括课程政策(Curriculum Policy)、人员政策(Personnel Policy)、材料政策(Materials Policy)、社区政策(Community Policy)等[3],这些政策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高校如何基于现实需求,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解决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是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重点。
1.2 外语教育规划现状
我国的外语教育一直处在不断改革与变化之中,近年来,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的外语教育规划研究广受关注。沈骑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语教育规划经验,提出中国外语教育规划过程的六大要素,即战略规划——外语调查——规划报告——政策制定——政策实施——规划评估[5],他同时也指出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应包含四部分,即外语语种规划、英语专业建设、大学外语改革和外语学科发展[6]。束定芳提出,外语教育规划的内容应包括外语地位、外语语种选择、外语水平、外语教育层次四个方面[7]。何莲珍认为,外语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际意识,提升国际胜任力与竞争力,并提出外语教育需要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教师发展[8]。在具体培养模式方面,王雪梅提出通过培养国际化复语型人才来满足国家需求[9]。国际化涉及人才培养内容的跨学科性,培养方式的国际性和评估方式的多元化等,复语型则主要指所培养人才除母语之外,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的外语,具有跨文化多外语交流能力等。
上述研究既涉及宏观理念也包含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外语教育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有相当的指导意义。然而尽管我国的外语教育无论是在规模、体系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鲁子问认为,我国的外语教育目标层次与社会发展需要不一致,现行外语教育评价体系与外语教育目标不一致,外语师资水平及其教学方法与外语教育目标不一致[10]。赵蓉晖总结到,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存在各阶段外语教育缺少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足,评估体系不健全,师资质量良莠不齐,语种数量不足,以及外语学科布局缺乏科学性等问题[11]。可以看出,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受到需求的引导,需要满足国家中长期的发展要求。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对外交流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外语教育规划的调整和中国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提升不匹配、不及时。中国当前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语种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要求外语人才具备更好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养。目前,外语教育规划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很多,以国际组织人才为代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匮乏是最为典型的表现之一。
1.3 外语教育规划影响
当前,复合型外语人才愈发受到国家的重视,而以往外语教育规划不当是导致我国包括国际组织人才在内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联合国为例。2018年,中国向联合国缴费约为1.9亿美元,占比7.92%,美国的缴费比例为22%(2)国际组织人才信息服务网. (2017). 中国缴清2017年联合国会费. 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rdzt/gjzzrcfw/dtxx/201702/t20170220_266405.html;2018年,中国在联合国秘书处任职总数为546人,占比1.46%(3)UNDOC. Composition of The Secretariat: Staff Demographics: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Z]. A/74/82. 2018: 61.,美国在2018年的联合国秘书处任职人数为2531,占比6.75%。相较而言,美国缴费比例约为中国的2.8倍,而任职人数却是中国的4.6倍。从缴费比例来看,中国的任职人数还远远不足。面对人才缺乏问题,201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导高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提出也进一步印证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反映了当前高校外语教育规划的不足。
我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尤其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在近十年才有较为明显的进展。研究方面,滕珺等最早对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进行研究,初步探索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的[12]。闫温乐等在分析瑞士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机制的基础上,探究了中国推送国际组织人才的途径和意义[13]。阚阅在全球治理视域下提出了国际组织人才发展战略,包括建立国家协调机构、注重专业人员培养选拔、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作用、建立新型国际组织四种举措[14]。此类研究起步较晚,大多从国家层面切入,缺少对高校及其外语教育规划的关注,因而导致国际组织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缺失。
而在具体实践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凭借其语言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最早在2008年初在全校范围内启动“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其英语学院创建“国际公务员实验班”[15]。浙江大学于2015年依托其外国语学院创建“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训计划”(简称国精班)。(包括微辅修、辅修班、荣誉班、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硕士多个层次)[16],是目前国内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最为完善的体系之一。相较于海外高校成熟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国内高校的培养实践主要依托于外语院校和综合性高校外语学科开展,大多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调用与整合。而海外高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尤其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体系已较为成熟,值得学习借鉴。例如,英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依托于高校并充分发挥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学科组织形态上的特点,实现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以及全球智库服务功能[17]。美国作为在联合国任职人数最多的国家,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也较为成熟,美国高校的国际关系专业的课程设置契合国际组织关注方向,积极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同时有效利用国际组织资源[18]。
以国际组织人才为代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竞争力的主力军,其外语能力深刻影响和反映国家外语能力,进而影响国家战略的实施,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受到重视。二战后,美国在其全球战略的驱动下,开始制定政策资助高校的外语教育,从而满足国家战略转型的需要。中国高校也应当在政策引导下调动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外语教育规划,培养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促使外语教育与国家需求进一步匹配。
2 复合型需求导向的语言教学规划
语言教学规划是高校外语教育规划中的首要内容,包含语种规划和教学规划。语种规划既是外语教育规划的核心也是重要前提之一。复合型外语人才参与国际事务需要多语能力的支撑。由于小学、中学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已普遍开展,复合型需求进一步彰显了高校进行小语种规划的重要性。教学规划则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部分,教学规划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人才的语言学习效果。语种与教学规划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人才外语能力的提升。
2.1 特色鲜明的语种规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想要超越国界进行多边合作和贸易的需求提升,语言也被视为可商品化(Commodifiable)的资源[19]。在此基础上,Wee提出了语言功利主义(Linguistic Instrumentalism)[20]。语言功利主义强调语言的经济价值,它根据语言在实现特定的功利目标(如经济发展或社会流动性)方面的效用来判断语言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态势参差不齐,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过程中也应当考虑不同语言的经济价值,合理开设小语种专业,减少高校在外语教育中语种设置的盲目性。在双一流建设A类的36所高校中,有34所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而只有13所高校开设了五门及以上的外语本科专业,除英语外,日语、法语和德语是双一流A类院校开设较多的本科小语种专业(4)数据统计自各高校学院官网。。可以看出,高校在开设小语种专业方面仍存在一定盲目性,没有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区位优势来合理规划。
高校发挥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语种教育规划的重要性可从中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组织事务中一窥端倪。目前,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不断增多,根据联合国2020年《国际组织年鉴》的数据,2019年全球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数量已达到7526个(5)国际组织年鉴(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2.1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y Type. https://ybio.brillonline.com/ybio/。区域性国际组织通常涉及非国际通用语的使用,为有效推行中国的国际战略,需要深刻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有目的地培养区域性国际组织人才的小语种能力。中国目前推行“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和不同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以东南亚国家联盟为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至今已全面建成10周年,对中国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1]。在与东盟进行工作交流过程中,除英语外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这对于参与相关事务的国际组织人才的小语种水平尤其是驾驭东南亚国家特殊语种能力提出了更明确要求。而当前,全国开设越南语专业的高校共有25所,开设印度尼西亚语的高校共有14所,除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外语类院校外,多为地方性院校开设,如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6)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这些地方性院校发挥区位优势,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培养了大批小语种优势人才,但此类高校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较为匮乏。因此,应继续重视和鼓励地方性院校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小语种专业。同时,促进综合性院校与地方性院校的合作,更有效地推进外语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以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事业。
2.2 重点突出的教学规划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材料政策(Materials Policy)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二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4]。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将更加有助于提升外语人才的复合能力。教学内容方面,国内高校的外语教育往往局限于文学、翻译,缺少对区域与国别研究以及国际组织等与外语教育息息相关的学科规划,无法满足中国当前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国际视野的要求。相比之下,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唯一的外国语言和文化系开设了诸如影视研究、法语区域和文化研究、德语区域和文化研究、拉丁美洲和西班牙区域研究等方向的课程[22]。国际组织人才除使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外,对国际关系、区域与国别问题的研究能力也是其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首次把国别和区域研究纳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因此,外语类高校以及各高校外语学院应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院系合作开设国别与区域相关课程,丰富外语教学的内容,拓展外语人才的视野,实现语种和教学内容的综合规划。同时,高校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合理安排外语基础能力教学课程与区域国别研究课程,在各个年级开设不同程度的课程,保证语言教学循序渐进。
教学形式方面,国内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期间,各大高校在短时间内开展了大规模线上课程教学,30多个课程和技术平台为1400多所高校的在线教学提供保障[23],印证了线上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因此,外语教育规划也应当注重线上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类型方面,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承担着非外语专业人才的外语教学任务,对于不同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受限于师资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加之缺少普通英语与专业英语(EMI,指英语作为媒介的专业课程)之间的过渡课程(如ESP,指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生直接接受英语授课困难重重[24],这导致了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缺失。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在非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可通过大学外语教学提升不同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以便培养和选拔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且外语能力突出的人才。高校应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级别的英语课程,同时开设小语种外语教学课程,提升非外语专业学生的二外甚至三外能力,做到大学外语教育和外语专业的语种同步丰富。增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甚至专门用途小语种课程,帮助非外语专业学生提升外语能力,实现“专业+外语”培养模式创新。
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邀请国际组织专业人士开设线上课程、讲座等,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019年,第一届联合国机构宣讲咨询活动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联合国系统内20个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来到浙江大学,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国际组织工作和实习咨询。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第二届联合国机构宣讲咨询活动在线上进行,众多高校参与其中。这种高校与国际组织直接的互动将更加有利于高校和学生了解参与国际事务对人才外语能力的要求,搭建中国高校与国际组织对话平台,创造中国青年与国际组织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国内高校应当积极筹办此类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便更直接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3 复合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规划
人才培养规划相对于语言教学规划更加需要国家、社会各个层面的沟通与配合。Kaplan和Baldauf提出的外语教育规划中的人才政策主要关注于教师的聘请、培训以及奖励等问题[3],缺少对于学生选拔的关注。因此,本文从学生和教师规划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3.1 体系贯通的学生选拔培养规划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必须保证大中小学教育的连贯性。中国的外语教育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逐步形成了从小学、中学至大学再到专业外语的一整套外语教育体系,基础外语教育与高等外语教育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5]。中国学生能够越来越早地接触外语,且可学习的语种愈发丰富。2009年,教育部公布了17所具有外语类保送资格的中学,这些学校为全国各大高校输送了大批外语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国际组织人才的可靠后备力量。2015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俄语和其他非通用语专业招生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其中包括继续面向17所外国语中学开展保送工作,以及积极支持25所外国语大学或外语学科特色显著的综合性大学,在提前批次招收非通用语种专业等内容。相关政策的提出体现了语言功利主义下,语种规划与人才规划的紧密联系,外语教育及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输送,更离不开高校的培养。
为提升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首先,外语人才的选拔应当贯通高中与大学教育,高校应当注重与具有外语类保送资格的中学的合作,在中学阶段的外语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设置上提供指导意见。其次,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优势,通过与国际组织和海外高校合作,选派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或参与海外高校交流课程,在课程中以学生的多语能力为导向进行培养。国内高校中,浙江大学依托其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在全校各专业范围内招收外语能力突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复合型能力。在近5年时间里,浙大与包括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内的6个国际组织以及18所海外名校合作,推送80余名学生参与国际组织以及海外高校的实习交流项目,为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他高校也应当借鉴此类经验,进一步推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提升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3.2 内外联动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将一种新语言引入课程将使学校面临合格教师短缺,或使用未经训练和能力有限的教师作为权宜之计的问题[4]。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效果。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国际交流、校际交流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浙江大学为例,其外语学院的外籍教师占比为15%,这一比例已然不低。而早在2002年,香港大学的教师中,56%为本地学者,44%为境外人才[25]。可以看出,内地高校的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足。目前,各大高校为学生开办的国际交流项目数量不断增多,但常规化的教师国际交流项目较少,教师缺乏国际组织的学习、实践经历。此外,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也存在不足,一般高校没有很好地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较为丰富的院校进行合作。因此,应当建立海外教师引进机制,吸纳具有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教师;健全高校教师海外交流机制,拓宽高校教师交流的方向,不仅要推送学生前往海外高校、国际组织学习实践,也应重视对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培养,注重扶持教师前往国际组织交流或海外高校交流访学;校际间交流应当更加密切,重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合作与共赢。
4 结语
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支撑,而人才培养需要教育规划引领。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发了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的大幅提高,高校外语教育规划也必须顺应国际形势和中国发展的要求并及时做出调整。本文依据Kaplan和Baldauf提出的外语教育规划框架,在梳理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从语言教学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两大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指出高校应注重小语种规划、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以及学生和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旨在为高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借鉴。新时代背景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以更全面的外语能力为基础,服务于国家战略以及国际事务,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因此,中国应当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完善外语教育规划的政策制定,保证人才培养的连贯性与前瞻性,给予高校更多的指导与支持,更有效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