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探究

2022-11-27吴贵春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模劳动教育

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1 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1.1 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人之为人的角度分析,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不愿劳动、不愿吃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学生不顾家庭条件,盲目地追求高消费;一些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在家躺平,安然自得;一些学生既想挣大钱,又不想付出辛勤劳动,这样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相差甚远。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才能筑牢思想基础,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劳动教育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以来,高校劳动教育的热情在不断高涨,方式在不断创新。但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片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一是过分强调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同样高尚,学生适度参加体力劳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化对待,把它仅仅看成就是体力劳动。劳动教育要强调手脑并用、体脑结合,不能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开来,更不能以体力劳动代替劳动教育。二是过分强调劳动技能学习。学生在社会中生活掌握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的重点应从劳动技能的培养转向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抓住这个根本点,才能抓住劳动教育的“牛鼻子”。三是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娱乐性。劳动教育是个严肃的问题,不能以娱乐化、庸俗化来对待劳动教育。娱乐过多,必然使人丧失意志。因此,劳动教育要回归正轨,必须在价值观教育上下功夫。

1.2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1.2.1 劳动最光荣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1]。中华民族是善于创造的民族,凭借劳动和智慧,我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凭借劳动和智慧,我们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我们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改造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把一个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改造成为一个自信自强的新中国。劳动是无尚光荣的,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还创造了人间奇迹。劳动光荣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劳动是被迫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受资本的压迫,劳动越多意味着受剥削程度越重;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劳动不仅意味着为社会做贡献,而且意味着自身发展的需要,劳动光荣才真正成为现实。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劳动美丽更加深入人心。

1.2.2 劳动最崇高

劳动不仅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正是在劳动中,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体现,互助互爱品质得到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这些崇高的精神力量,既促进了个人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树立劳动崇高的劳动观念,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两种错误思想。一是反对歧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为社会做贡献,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鼓励[2]。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社会劳动中占比将增加,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否定体力劳动的借口。越是社会的发展,越要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二是反对贪图享乐的思想。不愿付出劳动,一味追求享乐,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青年学生只有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才能成就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崇高。

1.2.3 劳动最伟大

劳动的伟大在于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每一个人的辛勤付出,需要全体人民的不懈努力[3]。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劳动伟大的生动体现。辛勤劳动,是指幸福要靠努力来争取,理想要靠汗水来浇灌。唯有努力和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者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从事劳动,劳动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坑蒙拐骗。创造性劳动,是指劳动者要通过技术、知识、思维的创新,来为社会创造劳动成果。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青年学生只有抓住机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创造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1.2.4 劳动最美丽

劳动是人改造世界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精神得到最好体现[4]。劳动者崇高的道德追求映照出劳动之美。他们勤奋务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用自身的努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成就了辉煌的人生。劳动者创造的物化劳动成果体现出劳动之美。拔地而起高楼,飞夺天险的桥梁,色彩斑斓的画卷,翱游太空的飞船……这些劳动成果是劳动者的伟大创造,为人类带来了幸福生活和美的享受。劳动者积极参与劳动过程展现出劳动之美。为抗击新冠病毒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奔赴疫情重灾区;为保卫边疆边防战士,冒着严寒巡逻在雪域高原;为振兴乡村教育,支教教师坚守农村三尺讲台:广大劳动者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风采和美的内涵。

2 重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主体,学科和专业渗透、劳动实践为支撑的多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各类劳动课程,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合,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要有一定的学时规定,课程内容应侧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相关劳动科学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学科专业渗透,是指专业课教师结合所授课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劳动教育的洗礼。采取学科专业渗透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劳动实践课程,是指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获得劳动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自身价值。劳动实践是育人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挖掘劳动资源,丰富实践内容,使劳动实践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依托,要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教育教学离不开学科的支撑,高校要切实加强劳动哲学、劳动文化学、劳动管理学等与劳动问题密切关联的学科建设,强化劳动教育学科队伍,加强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劳动教育专业化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二是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劳动教育重在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利用挂职、进修等方式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等生产一线,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三是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企业、行业等生产部门,拥有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是劳动教育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源。高校可以采取引进来的办法,聘请他们担任兼职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发挥他们在专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要将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同等对待,从而形成校内校外劳动教育教师的良性互动机制。

2.3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要使劳动教育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要构建综合评价机制,改变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加大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如参与专业实习的态度、参加校内劳动的表现、掌握劳动技能的程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应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评价范围。要坚持多元评价主体,既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要有指导教师的评价;既要有校内指导教师的评价,又要有校外指导教师的评价。各评价主体的分值不应平均分配,而应侧重校外指导教师的评价,更好地发挥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要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坚持线下考核与线上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考核,注重对学生日常劳动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中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和监督。必要时可以派出教师到实习单位实地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促使学生重视劳动实践,避免劳动实践走过场。

3 重在营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3.1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劳模是时代的楷模,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高校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使劳模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的自觉追随。学习劳模,一要树立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劳模的特有品质,青年学生要向劳模看齐,立足岗位,发挥自身的光和热,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崇高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投身劳动实践。二要树立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不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创新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为背景,这就要求青年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三要树立奉献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无私奉献,是劳模精神的真实写照。青年学生应以劳模为榜样,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3.2 创建良好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植根于校园生活,是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价值追求、行为习惯等的集中反映。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创造。要充分利用学校办学历史中涌现出来的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先进典型,来激励师生员工,让他们从中领悟劳动的伟大和美丽。要重视校园日常生活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走廊、图书馆等生活空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卓越业绩,展示劳动精神的格言警句,将劳动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要大力表彰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师和先进典型,开展身边榜样的选树活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劳动教育更加生动鲜活,更加贴近师生实际。

3.3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劳动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使劳动教育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一要建立劳动教育社会支持机制。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在学校,而要延伸到社区、厂矿、企业等实践基地,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要通过立法或建立相关制度,鼓励相关部门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二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家庭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要主动与家庭取得联系,共同督促学生参与必要的生产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育人的合力。三要建立劳动教育激励机制。要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劳动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四是加强劳动教育督导机制建设。通过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确保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

猜你喜欢

劳模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