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
2022-11-27严梦圆夏当英
严梦圆 夏当英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1]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面临着亲情的弱化与缺失、亲子教育与支持的缺乏问题,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抗逆力”的提升对于化解以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优势视角”于1982年查尔斯·拉普与其研究团队在一项研究中被提出,这个理论改变传统的问题视角,强调关注优势。优势视角在于建立和强化个体已有的优点和能力,强调将逆境转化为人生道路中的机遇,理性对待挫折并掌握时机,借此来成就与超越自我。[2]在生活、学术等领域无处不见优势视角,它是一种关注个人自身力量与优势资源的视角,观察已有的资源,将自身独特优势发挥出来以解决问题。总的来说,优势视角强调的有以下几点:个人、家庭以及社区是具有优势的并可挖掘出来;转换角度看待问题,我们所遇到的困难、疾病、失败等既是一种痛苦,也是一次机遇,可以帮助其在未来更好应对生活环境,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每个人、家庭、社区都有发展的潜能;重视服务对象的自我能力提升与激发其优势潜能的发展。
抗逆力有着不同的称呼,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也有些台湾学者谓之“复原力”,主要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在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与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理性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3]抗逆力的研究解释有很多,抗逆力是一种能力;抗逆力是一种过程;抗逆力是一种互动结果。笔者认为“抗逆力”是一个人在遇到挫折等不利情况时能够快速恢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以及激发出的潜能。 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理论的重要内核,本文以优势视角作为分析范式,强调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分析自身优势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并合理解决。[4]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利用优势视角来发掘农村留守儿童的优势,并引导其运用优势,转化为抗逆力动力,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
一、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
(一) 亲子沟通不畅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处于网络沟通状态,由于地域问题无法进行面对面沟通,会产生空间与心理上的接近距离。在外打工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通话产生的经济费用问题,只能偶尔和孩子通话一次,有限的以及无效的沟通会将亲子之间的关系拉远。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对孩子不够了解,有时会对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和印象。亲子之间的交流是父母与孩子情感与意识的互动,这种互动是需要双方的配合。有限的沟通会使得父母无法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及生活状态,无法知晓事件本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或心理问题时,由于父母的不能及时了解及解决问题,可能会使儿童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的蔓延。
(二) 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核心家庭的意义重大。本文提及的家庭教育仅指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文化熏陶等,对儿童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父母与孩子有着一种天然不可割舍的血缘关系,父母的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的养成发挥重要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大概率是建立在溺爱的模式下。例如在儿童犯错的情况下,祖父母或许只是对儿童所犯下的错误一笑而过,无法对儿童的行为、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一种溺爱的教养方式教育儿童。并且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不能给儿童进行有效的文化教育。
(三) 家庭经济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数是并不富裕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的父母更多的是为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外出打工。相比其他家庭富裕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在出行、穿着、学习用品等方面要显得更加节俭。物质上的满足会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在归属与爱层次上的不足,自我经济支配权赋予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安全感。很多留守儿童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可以克服生活带来的艰苦,却觉得人前的尊严是无比脆弱的。家庭经济困难让农村留守儿童在某些时刻,例如衣着上、学习用品上感到敏感,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每次考试墙上的奖状来满足自己最后的一丝虚荣心。
二、农村留守儿童优势分析
(一)个人积极的人格特质
1.在性格方面:积极乐观
面临逆境,优势视角强调:我们不仅要看到问题根源所在,也要挖掘出积极的因素,认识到逆境所带来的既是一种挫折也是一种机遇,学会情绪管理,接纳并适应外部环境,达到与外在环境的和谐。[5]在一些调查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认知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后,通过正确的引导能够疏解自己的情绪,对于缺少父母在身边陪伴的事实表示理解与接受并适应这一生活状态,他们并没有产生抱怨心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心态。我们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缺乏父母陪伴的农村留守儿童若消极情绪长期压抑在心里,没有得到有效排解,会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内向、暴躁甚至会产生越轨行为。积极并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必要的(口头语言倾诉、书面语言的表达等),烦恼的疏解,不满、不安、愤怒情绪的宣泄,都能帮助他们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学会自我疏导情绪,有助于他们与外界交流以及获得他人的帮助,得到物质和心灵上的慰藉,面对逆境积极乐观,这无疑也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种优势。
2.在生活方面:独立自主
在农村的很多家庭中,一年中多是年迈的爷爷奶奶陪伴着年龄尚小的孙子孙女待在家中,年轻的夫妻在外打工。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深知爷爷奶奶年岁已高,愿意帮助他们分担一些家务活。虽然缺乏父母的陪伴,但也给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成长的机会,他们似乎更加懂事、比同龄人更“早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全面与实际。一些孩子早已学会做饭、喂养牲畜等一些家务活,会自主完成自己的功课、穿衣戴帽,独立上学,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时(没有父母的帮助)他们能更迅速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并独立完成,长此以往他们会更早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与策略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所积累的宝贵的财富,在其往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将收益颇多,是一种优秀的资源与不可忽视的潜能。
3.在人际交往方面:真诚从容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会与他人建立某种人际关系,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缺乏父母的陪伴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更加敏感,在面对他人给予的温暖时他们会真诚以待,愿意给他人留以治愈性的微笑。从小形成的自律与独立自主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更懂得察言观色与体谅他人,或许是“早熟”与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愿意带给他人真诚与从容的一面。在与长辈、老师等相处过程中,他们往往比同龄人更是谦逊有礼的,过早的缺乏父母陪伴的时间里他们懂得“礼者敬人也”的道理,更加理解共情的重要性,学习并运用同理心对待他人。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的真诚从容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这种态度与能力帮助其建立深厚的人际支持网络,这是一种优势。
(二)外部环境支持系统
1.社会支持系统
近年来,我们不管是从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通知还是在新闻媒体报道之中都可以看到国家和社会各界将眼光渐渐汇聚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上。仅仅是靠个人的力量无疑是不够的,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参与进来,一起去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怀与支持是形成抗逆力的基础,每一份温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都是一点希望,是他们在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继续前行的动力。送到手边的每本书、每件衣服无不体现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希望与憧憬,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这些爱和期许汇成一种资源优势。
2.学校支持系统
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与其隔代亲人以及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家庭中隔代亲人给予他们亲情上的关心与爱护,学校中老师和同学陪伴填满了他们的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内接受知识的洗礼,有老师的关爱和教育,有同学的陪伴与玩耍,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心灵的慰藉和满足。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紧凑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温暖与关爱是孩子打开心灵窗户的钥匙,学校中教师关怀以及课堂上的欢乐对农村留守儿童有着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心理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生活或学业等方面遇到的难以自我化解的问题,提供疏解不良情绪的知识与方法,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师生关系的融洽以及与同学之间相处的和谐,能够让农村留守儿童多份热爱生活的动力,促进其在学业以及人际交往中保持乐观。
3.同辈支持系统
同伴群体是由一群兴趣、年龄、价值观、社会地位等相似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他们往往交流频繁、相互之间影响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间,同辈群体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同辈群体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从优势视角出发我们应看到的是同辈群体积极元素对其的影响。他们志趣相同、思维方式相近,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在日益频繁的相处过程中不断产生依赖感,群体成员之间保持合理的分工并清晰地认同自己在群体的位置,会形成亲密关系。共同的目标,相似的观念,成员之间情绪一致,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觉醒,学会愿意分享等优质品质。在农村留守儿童间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并充分挖掘其优势,形成向上的氛围。
三、优势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路径
(一)发现自我优势,激发自我潜能
提升抗逆力注重个人内在优势潜能的发现和外部资源的发掘。内在资源来源于个人自身,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独立自主的人格以及极强的自律性。抗逆力强调个体的内在优势,它更为关注的是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潜能激发与挑战自我。激发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潜能,发现其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与自我认知,让其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冷静面对,培养个人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独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使其能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积极主动地做好人生的每个阶段的计划。
从预防、恢复与发展三个阶段建立保护机制,给予农村留守儿童全方位的帮助,尤其是心理辅导方面。预防方面,学校应形成抗逆文化,继续拓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丰富其内容形式,让儿童融入到课堂中并一起去探讨心理焦虑与忧愁的排解方式,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家庭中甚至学业中所遇问题的不良情绪,做到师生和谐沟通、家庭与学校有效沟通,做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逆境前的预防工作。恢复阶段,让农村留守儿童认识到所遇问题的原因,找到问题根源,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相信并帮助其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其面对问题正确理性应对的潜能;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找到合适的亲子沟通模式,找到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构建关怀支持系统。发展阶段,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优势,提高自我觉醒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其发展的潜能,帮助留守儿童制定人生发展规划,清晰定位自己的未来。
预防—恢复—发展的阶段,需要多种资源的协调,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体,强调培育其积极人格,注重自我调适情绪的方法策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归属感与效能感,促进其塑造自信与意志力的培养,提高其抗逆力水平。
(二)构建“社区-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关爱联动网络
构建“社区-家庭-学校-同伴”关爱联动网络,从全方位关怀和支持困境儿童,发现困境儿童优势,挖掘促进发展的机会,激发成长的潜能,拓展成长空间。[6]社区、学校、家庭、同辈群体都有其优势与不足之处,联结四者优势,链接资源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提升。
营造环境友好型社区环境,让社区成为优势视角下抗逆力保护因素,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宣传栏等都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娱活动,完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助力农村留守儿童的美好童年。儿童成长的重要场域有社区和学校,影响留守儿童抗逆力的重要元素有学校和教师等,它们对留守儿童抗逆力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作用。[7]社区社会组织的关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都是一种温暖与关爱,会成为其发展的外在优势。
家庭是儿童成长生活的第一场所,父母长辈的关心爱护是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改变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沟通策略,给予孩子关怀与爱。落实政策,倡导就近从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对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进行技术培训,增进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或者建造开设留守儿童学校以及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心,采取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问题、排解烦恼,形成社会支持网络。
同辈群体与儿童一起玩耍、学习,形成相似的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同伴群体的支持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意志力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意志品质会得到不断的形成与巩固,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形成一定的规范约束,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情感支持与归属感。构建“社区-家庭-学校-同伴”关爱联动网络,四者有效互动,促成行动机制体制的联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机会与外部资源。
(三)汇入社会工作力量,联接资源
社会工作者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事业中起到桥梁的作用,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巧,做好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和“联接者”。面对家庭亲情缺失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支持,让家长明白父母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意义重大,承担应有的教育与关爱的责任。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工作,与看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积极沟通,传授科学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方式,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资本缺失。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倡导者的作用,促进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的推进,对当前政策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关注儿童发展。
贯彻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视角的理念,发现个人所具有的优势,运用社区、小组、个案三大工作方法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发挥抗逆力的积极作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工作联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学校等各种资源,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优势,体现“助人自助”的工作宗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一直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运用专业的方法理念,给予儿童关爱与支持,发现并挖掘他们的优势与激发潜能,做到真正的“联接者”与引导者。推动上述“社区—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关爱联动网络的向前迈进,协调好四者的关系,使得抗逆力提升取得良好效果。
结 语
一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都有被“污名化”现象,广受关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提出,始于2004年教育部召开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会,之后留守儿童因遭遇更多的发展逆境而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8]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求多样化且内部个体也有着差异性,进行这个群体的研究是以同质性为基础的。本文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以优势视角为理念依据,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所具有的优势特质,通过提高其内在和外部资源的优势或潜能,激发潜能、构建“社区-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关爱联动网络,注入社会工作力量、提升抗逆力,探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之路。优势视角关注的是个体及外部资源带来的优势或潜能,强调农村留守儿童具备积极乐观的性格、独立自主的生活技能、真诚从容的人际交往态度以及外部社会的关注、学校的教育、同辈群体的陪伴,这些优势转化为抗逆力动力,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积极面对困境,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发展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力量推进,协调社区、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各自相互利用、优势互补、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抗逆力提升的良好效果。作为一股专业力量,社会工作者一直助力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提供有效引导与支持,帮助儿童挖掘优势、提升抗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