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节奏 人长寿

2022-11-27袁秀芬

养生月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作生理心率

◎袁秀芬

进入老年期,身体的各个器官老化、脆弱,经不起风浪的颠簸,要想珍惜天赐给我们的金色夕阳,就要遇事慢来。只有慢字当头,才可少惹麻烦,不出事故。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对生命本质的不断揭示,发现人类寿命长短与自身生理磨损的程度有关。如果能在生活中注意一个“慢”字,寿命就会超越现状而向前延伸。

呼吸放慢

呼吸就是吐故纳新,注意吸气后不要憋气,要马上呼出。呼气、吸气要均匀而有节奏地进行,设法使呼吸时间均衡延长,这样效果最好。人凭借呼吸而生存,从表面上看,似乎人人都会呼吸,但真正能通过科学地呼吸而使自己的寿命达到正常生理寿限的人却寥寥无几。可见呼吸之道,大有学问可谈。科学的呼吸方法,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体呼吸、胎息等的锻炼,把呼吸的频率调到慢、细、匀、长、微、无的极限状态。即古人形容的“吸气绵绵如春蚕吐丝,呼气微微似月影飘移”的境界。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体呼吸的频率与其寿命的长短密切相关。呼吸越慢,寿命越长。如大蟒每分钟呼吸2 次,寿命500~700 年;乌龟每分钟呼吸5 次,寿命为300 年左右;人每分钟呼吸16~18 次,寿命百年左右;狗每分钟呼吸28 次,寿命16年左右。由此可知,放慢呼吸或许是延长寿命的钥匙之一,人们只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体质状况,把呼吸放慢到生理能承受的极限,自会活到生命所赋予的正常生理寿限。

进食细慢

细嚼慢咽养生,吃得快、咽得忙,伤胃又伤肠。细嚼慢咽不仅能够分解食物并有效地发挥唾液的作用,以减轻胃的工作,还可以更好地刺激位于口鼻中的感受器官,这些感受器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体味食物的质地、温度、香气和味道,从而更充分地享受食物所带来的乐趣。明代养生家郑瑄《昨非庵日纂·颐真》中说:膳食之法,须细嚼慢咽,用津液送下,使饭之精味散于脾中,华色充于肌肤,吃得快,嚼得粗,只是用糟粕来填充肠胃而已。清代名医周之缘也说:“食之玄机在于嚼,多嚼则寿。”现代生物学家也提倡,人要像蚂蚁一样地饮食,浅尝辄止,食物多样,粗细搭配,细嚼慢咽,就有利于健康长寿。进食细慢,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人到老年,由于各种腺体机能的退化和胃液、唾液、胰液及胆汁的相对减少,加之牙齿松落,进食要讲究细慢,切忌狼吞虎咽,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避免了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引发严重后果。

现代人罹患胃肠疾病与口腔疾病的人较多,据统计,国人每年每千人有24 人罹患消化性溃疡,这与国人吃饭速度太快有着极大的关联。一般建议,一口饭最好嚼30次以上,每顿饭吃15分钟以上。

劳作缓慢

老年人慢动,主要是指生活中身体、生理方面的运动节拍放慢。中医学认为,久逸不劳则气血郁滞,减弱脏器的功能与活力。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劳作过度,体能消耗就多,亦会导致气血亏损。汉代司马迁说:“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敝者,形体疲劳,神色憔悴也。”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葛洪《抱朴子内篇》也说:“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挽弓引弩,伤也;……跳走喘乏,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都说明劳作过度是有害人体健康的。生活当中,也有许多让人深省的现象,如同是体育项目,拳击、散打、竞技,动作激烈、惊险,运动员多受伤;而悠慢的散步、柔和的太极拳和健身操却能使人强身和长寿,说明劳作缓慢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养精蓄锐,延年益寿。

排便稳慢

老年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从而引起脱肛和肛裂。对于那些患有动脉硬化、血压高、冠心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厕排便时,更要慢慢来。如果一时心急,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等疾病发作。从预防角度着想,能够使用坐便器让其自然解出则更好。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还会出现“晕厕”现象,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排便时一定要悠着点,要稳、要慢,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前门松,后门紧”是人体健康的标志,表明大小便排泄顺畅,泌尿系统没有毛病。

行走要慢

用双脚走路是最好的运动,是通向长寿的“直通车”。然而,无论是生活中的走动,还是锻炼时的行走,老年人的走路动作宜慢不宜快。徒步行走是一种有氧运动,老年人经常以步当车,可延缓机体的早衰,对强化腰肾、调节心脑功能、预防老年痴呆、失眠健忘、头脑昏沉、肢体麻木等症大有裨益。但在举步行走时应慢一些。因“大步流星”的年龄已过,人老腿衰,常常看到的,多是蹒跚的前倾步态,这样走快了容易摔倒。所以,像龟行那样,漫不经心,既能调理心情,也能减少体能消耗,同时也起到了健身作用。

心率减慢

心率快慢也是影响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事人类长寿研究的专家指出,每分钟心率次数是评价一个人身体素质、估量一个人寿命长短的重要依据。研究数据显示,动物心脏跳动的极限次数是8 亿次,心率快则寿命短,心率慢则寿命长。正常人的心率每分钟为72 次左右,寿命约75 年,离正常生理寿限还有很长的距离。瑞士科学家迪茨尔认为,人心脏一生的跳动次数在14~19 亿次,心脏每跳动1次,消耗的能量约为1 焦耳,当心率达到一定极限后,寿命便会自行终结。他认为,人如果能保持心情平静,不斗不争,加上正确的静养,呼吸、心率就会减慢,寿命就会延长。

猜你喜欢

劳作生理心率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心率多少才健康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离心率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春暖劳作花相伴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1/8德国人有“生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