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究
2022-11-27高海洋
高海洋
(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方向。高校“立德”的内涵是包括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个人的德,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德”教育[1]。高校“树人”的内涵是在“大德”引领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高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重要的课堂载体。这里的课堂不仅仅是指第一课堂主渠道,也包括第二课堂育人阵地。虽然各高校都建立了“两个课堂”,但是立德树人并未真正融入“两个课堂”始终,“两个课堂”的协同育人也不足。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深入研究“两个课堂”协同育人。
1 “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提出的意义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教育实际对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旨向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作出的战略部署[2]。“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与我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同向同行,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抓手。也是高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重要途径。通过“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一方面可以扭转过去重智轻德、忽视体育、美育、劳育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依托“两个课堂”协同构建起高校“三全育人”的运行机制,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 提升人才培养过程融合能力的需要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显性育人的课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一课堂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一课堂往往更侧重“智育”,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需要第二课堂进行补充。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两个课堂”,但是构建的方向、侧重点各有不同,最突出的问题是协同育人能力不足。这容易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两个课堂没有实现融合发展,效果有时候还会相互抵消。因此,为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过程融合能力,让各个课堂的作用更好发挥,形成更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对“两个课堂”的协同育人展开深入研究。
1.3 服务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立德树人中阐明要树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不能离开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实践能力等。如果大学生只是局限于第一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广阔平台,锻炼各方面能力,实现五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不足,让大学生缺乏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每到毕业季,各高校宿舍环境令人担忧。这也侧面反映,五育并举并未在高校真正落地,仍然还需继续探索和深入推进。高校还需要充分利用“两个课堂”协同育人,补足立德树人中的短板,切实发挥“两个课堂”的重要育人功能,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2 高校“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现状
2.1 立德树人融入“两个课堂”不足
立德树人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升华,明确了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不断加强立德树人的地位,但是在“两个课堂”建设中仍存在体现不足。一方面,第一课堂建设中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象仍有存在。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素质不高,思政课堂缺乏吸引力。部分学生仍然将思政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这让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地位受到削弱。另外,第一课堂的其他课程重视知识的传授,课程育人的理念未深入贯彻,还未适应课程思政改革,未能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另一方面,对第二课堂重视不够,存在重视第一课堂,轻视第二课堂的现象。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对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重视不够。另外,第二课堂的建设未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展开,定位不够准确,因此存在部分第二课堂品位不高,组织混乱,缺乏专业指导,最终学生参与率不高的现象。
2.2 “两个课堂”建设的队伍未形成合力
当前,大部分高校“两个课堂”建设的队伍是不一致的,第一课堂主要由专业教师负责,第二课堂则由党政部门、团学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负责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对第二课堂的指导,他们还未树立“两个课堂”协同的理念,另外也受到科研和教学双重压力,让他们无法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第二课堂的指导中。负责第二课堂的各个部门和组织者,并未从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度去审视第二课堂,缺乏对第二课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形式和要求的思考,对第二课堂的质量把关不严。“两个课堂”建设的队伍在思想认识上都缺乏一盘棋的思想,各干各的,各自为政。另外,“两个课堂”的组织者也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和方式,这导致在全员育人上存在不足和短板。
2.3 “两个课堂”未能形成全过程育人机制
在育人“时间链”上,“两个课堂”还未能很好地贯通于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首先在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重课堂轻课后,造成了课上课下育人的“时间链”断点。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繁重的科研压力,重科研轻教学在高校普遍存在。教师难以平衡科研与教学关系。因此,课后指导在第一课堂实践中出现缺失,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互动少,教学信息输入和教学效果反馈未形成“闭环”。其次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比较重视入学的新生教育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离校教育,忽视大二大三的专业技能及各方面教育,容易形成全过程育人的薄弱环节。另外,第二课堂的设计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创新性不足,因此,在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日和寒暑假的活动开展方面存在短板,全过程育人不足。最后,在“两个课堂”的评价机制上不完善。重视智育评价轻视其他方面的评价,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这是影响全过程育人机制形成重要阻碍。因此,探索“两个课堂”协同评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4 “两个课堂”内涵建设不足,覆盖面不够广
大部分高校都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但是仍存在课程建设内涵不足,未能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首先,第一课堂存在课程设置欠科学,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有限。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课程供应不足,例如师范类专业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双向沟通较少,对接教师资格证改革的课程不足。课程改革力度不大,仍然存在与时代脱节的课程,削弱育人功能,且实践课程严重不足。许多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就业难”的困境。另外,第一课堂普遍存在重教学轻育人,对学生增长知识才干有帮助,但是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仍存在差距。其次,第二课堂设置欠科学,缺乏创新设计、专业指导和内涵建设。第二课堂多而乱,过于重视第二课堂“面子”,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出现功利心态和利己主义,这与第二课堂建设的目标背离。且第二课堂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不足,未能满足学生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3 构建“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路径
针对“两个课堂”在协同育人中的不足,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构建“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方向,不断加强“两个课堂”队伍建设,构建“两个课堂”全过程育人机制,丰富“两个课堂”建设内容,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3]。
3.1 以立德树人作为构建“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方向
首先,将立德树人作为“两个课堂”建设的育人目标和顶层设计。立德树人蕴含着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深刻内涵。“两个课堂”要紧紧围绕这个根本任务进行构建。明确“两个课堂”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场域,坚持做到“四个服务”,牢牢把握“两个课堂”构建的根本立场。另外,要将“五育并举”作为“两个课堂”构建的目标和协同育人的目的。“两个课堂”的构建要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展开,重点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摒弃与之相背离的观念、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回归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其次,将“两个课堂”协同育人作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行动。立德树人需要载体和抓手,课堂是主渠道,是重要的实践形式。要聚焦和改变“两个课堂”实践中立德树人的短板问题。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通过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方式不断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另外,推动思政课、专业课和第二课堂同向同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育人内涵,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融会贯通。重视和建强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思政课”建设、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中的作用,准确定位,充分彰显第二课堂“五育并举”的育人成效。最后,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始终。这是立德树人实现的方式,即要融入“两个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实现“两个课堂”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真正实现“两个课堂”深度融合,汇聚立德树人的强大力量。
3.2 加强“两个课堂”全员化队伍建设
全员化队伍建设是推动“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关键。人在课堂的构建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全员化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认识。“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推进不仅仅关系“两个课堂”的构建主体,还包含校内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在全校营造浓厚全员育人氛围,各部门和各类人员都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把自己的责任扛在肩上,把育人的使命落实在具体实践中。其次,做好顶层设计。高校党委要切实做好“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牢固把握稳立德树人的方向,要统筹各部门的资源,统一规划和高位推进“两个课堂”协同育人。高校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后勤服务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的领导机制[4]4-9。最后,在“两个课堂”的协同构建中要建立以教师、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协同参与的工作队伍。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中,加强专业指导,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负责第二课堂的各个部门和组织者,要从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度去审视第二课堂,加强对第二课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形式和要求的思考,严把第二课堂质量关,并且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与第一课堂协同推进,互融互通。“两个课堂”建设的队伍在思想认识上保持一致,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3.3 构建“两个课堂”全过程育人机制
“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健全全过程育人机制。首先,完善育人“时间链”,使“两个课堂”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始终。第一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课后辅导和课后实践,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媒体等对第一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加强课后互动,避免课上课下脱节,形成教学的“闭环”,增强教学育人效果。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树立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充分关注各年级的特点,将第二课堂融入学生大一到大四全过程。从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大二大三的专业成长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离校教育,都能有的放矢,环环相扣。其次,“两个课堂”要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日和寒暑假开展教育。重要的时间节点、重大节日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要充分抓住这些关键节点进行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寒暑假也是学生学习充电的好时机,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和部署,让学生在寒暑假中增强实践,增长才干、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最后,完善“两个课堂”的评价机制。要重视“两个课堂”的协同评价,在学生评价中,改变唯分数的不科学做法,将智育评价与德育、体育、美育、劳育评价结合起来,实现综合评价。还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参与“两个课堂”的过程和成长过程。可以通过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反映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实现“两张成绩单”相得益彰的育人模式[4]22。在教师评价中,将教师参与“两个课堂”建设的情况纳入教学评价、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等方面。通过改变评价机制,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全过程育人机制。
3.4 丰富“两个课堂”全方位建设内容
“两个课堂”建立起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两个课堂”建强。覆盖德智体美劳的方方面面。首先,明确“两个课堂”建立的侧重点。之所以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划分,是因为它们承担的角色定位有区别。因此,先要将“两个课堂”构建出特色。一方面,第一课堂要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为主,围绕各个学科的专业素养进行培养。既要有理论的学习,也要重视实践的锻炼,增强实践课程的供给。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与时俱进,充分把握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确保第一课堂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主,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要推动第二课堂向课程化方向发展,严格按照立德树人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第二课堂的培养计划,整合全校第二课堂资源,完善课程指导大纲、教材体系等,推动第二课堂向系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其次,拓展“两个课堂”建设内容。虽然“两个课堂”的内容构建上各有侧重点,但是也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在第一课堂建设上,不仅关注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更要突出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德育元素,强调第一课堂的德育和美育等功能。在第二课堂建设上,不仅培育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要紧紧围绕提升专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展开,做好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内容上构建起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知识一社会一活动”三位一体的课程融合框架。最后,要强化“两个课堂”与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把握青年学生的时代特点和成才需求,挖掘网络和新媒体的育人资源,拓展“两个课堂”的育人内容和场域,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使“两个课堂”开展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增强吸引力和学生参与面。
4 结语
“两个课堂”协同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的途径和抓手,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高校要牢牢把握“两个课堂”构建方向,将其放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去思考和构建,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上下功夫,不断挖掘“两个课堂”的育人内涵,发挥好“主渠道”功能,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