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践探索

2022-11-27何林艺

关键词:抗疫英雄精神

何林艺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1 抗疫精神的内涵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

1.1 生命至上,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了遏制疫情的蔓延,不惜经济代价;在患者的救助上,坚决做到“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截至2020年5月31日,国家承担了高达13.5亿元的治疗费用。相比有的国家的“选择性治疗”、高额治疗费用等在疫情中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中国真正做到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2]。

1.2 举国同心,体现了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统一指挥部署,统筹调度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抗击疫情,发挥着领航定向的作用。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14亿人民和海内外侨胞紧密团结,形成一股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人民解放军及各省派遣的四万余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武汉。一列列火车,一架架飞机,一辆辆卡车,一队队人员,一批批物资,一笔笔捐款,汇成了声势浩大的抗疫洪流。

1.3 舍生忘死,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感染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危机大考中,各条战线的英雄们誓守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只不过是一群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的“大义”,是为了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3]。

1.4 尊重科学,体现求索创新的科技力量

疫情的有效控制,离不开“科学防治”。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医务人员日夜奋战,迅速在病毒检测、临床救治、药物、疫苗及装备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医护工作者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科研人员昼夜奋战,研发疫苗的进度居世界前列。国家广泛宣传疫情科普知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全民树立科学防护观念。可以说,科技力量为疫情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1.5 命运与共,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和诚意

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面对病毒的肆虐能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一方面中国举全国之力实行最严格、最全面的防控措施,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无私地向世界分享疫情救治方案、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文件。在我们举步维艰之时,仍向世卫组织捐赠抗疫资金,向许多国家派遣医疗专家团队、捐赠医疗物资等。厚德载物,行胜于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疫情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2 抗疫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必须与时代同行,和时代同声,才能进一步增强时效性与育人功效。因此,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2.1 抗疫精神与党中央的精神、决策和部署同向,是“四个自信”的鲜明体现

实践证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们战胜疫情、应对挑战的基础力量和深厚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人民性,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又始终服务人民。这种理论特质决定了疫情防控期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抗疫期间党中央集中领导,统一部署,各级党委政府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紧密团结,充分印证了我国强大的全面动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在文化层面,抗疫精神是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给战疫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同时,中医中药的运用也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鲜明特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前景。这些都为“四个自信”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2.2 抗疫精神与社会倡导的崇尚英雄、礼敬英雄的风尚同行,是培育社会风尚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3]英雄者,国之干,时代之脊梁。抗疫斗争中涌现出无数的白衣天使,平民英雄,他们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热爱,义无反顾,向险逆行,用生命拯救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一种“靶向”,引导着新时代的社会风尚。一方面,抗疫英雄淬炼了新的偶像观,正如李兰娟院士所说:“希望疫情结束后,国家给年轻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留给保家卫祖国的军警战士”那些爱党爱国,勇于担当的人,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代表,应是新时代年轻人追崇的偶像!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质疑、诋毁、抹黑英雄的人,比如借口“寻找真相”“重新评价”来否定英雄;或是肆意篡改英雄事迹,歪曲抹黑历史;或是极尽搞笑之能事,“戏说历史、戏说英雄”,玩世不恭,毫无底线;更有甚者以庸俗价值观解构英雄精神的价值和底蕴,导致三观扭曲,信念缺失。抗疫英雄重新唤起了整个社会对英雄的崇敬,全国掀起了一股“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的热潮,扭转了社会风气,端正了社会价值导向[4]。

2.3 抗疫精神与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步,是立德树人的鲜活素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发挥着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抗疫故事和抗疫精神书写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鮸力同心抗击新冠疫情的动人篇章,留给我们对于人类和自然、爱国和敬业、理想和信念、道德法治和科学的启迪,两者在内容上是高度契合的。在思政课堂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讲好抗疫故事,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厚植家国情怀,铸造坚强品格,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5]。

3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可行性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两门核心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为“德法课”)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为“概论课”)在教学目标及内容都能找到与抗疫精神契合的点,但由于教学重点和路径的不同,教学侧重点也各有不同。要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3.1 立足抗疫精神,讲好抗疫故事,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3.1.1 抗疫精神与“德法课”的融合点

首先,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国人民发扬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迅速建成雷神山、火神山和方舱医院,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执行不同政策复工复产,扫“健康码”,线上办公教学、分层次接种新冠疫苗等灵活多样的手段抗疫防疫。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共产党员不分昼夜,奋战一线,志愿者们不求回报,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来源于家国天下的爱国主义传统,在社会主义国家又有了强大的制度支撑。

其次,抗疫精神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实现人生价值。援鄂的医护人员之中,90后、00后占了整支队伍近1/3。医务人员奋力“战疫”的精神感动了中国,同时也激发了众多学子的学医热情,医学院校高考投档线普遍提升。这是青年一代的勇敢和坚持、责任与担当。

再次,抗疫精神深化着公民道德建设,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疫精神内蕴集体主义和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的精髓,也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是新时代公民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抗疫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多数人选择了集体利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爱岗敬业无处不在。在青年学子中进一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他们做爱国的好公民,敬业的工作者,能经营好家庭的好成员。

3.1.2 抗疫精神与“概论课”的融合点

在“毛泽东思想”部分,可以把抗疫精神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成果等方面结合起来。以群众路线、统一战线分析抗疫成果卓著的原因,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深对中国抗疫成功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和积极影响的理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结合改革开放的成就谈“抗疫为什么能胜利”?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从疫情大考中我们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乱捕滥杀动物)谈“要如何科学发展”?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决心,把中医抗疫和文化自信、总体国家安全观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抗击疫情中看中国力量的巨大作用,从中国抗疫暴露出的短板看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分析军队在抗疫斗争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加深理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义。

3.2 精选抗疫案例,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着力发掘以下几类案例。一是,具有正能量的正面案例。逆行者感人至深的故事是抗疫精神的鲜活素材,深入挖掘这些故事,瞄准学生的思想共鸣点、情感触发点,以榜样感召人、带动人。二是,引以为鉴的反面教材。疫情防控中,隐报瞒报拒不配合者有之、散布谣言制造恐慌者有之、违法乱纪贪赃枉法者有之,要教育学生引以为戒,同时树立法律意识。三是,能拉近距离,增强亲切感的身边故事。遴选95后、00后同龄人的事迹,尤其是本校大学生的案例,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活动,深化对抗疫精神的认同

教师可通过网络带学生到中国数字科技馆的“‘新的对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专题展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看五个展区的内容,在沉浸式情景化教学中加深认识。可采用“学生讲思政微课”的形式,分别就病毒危害、疫情始末、疫情影响、预防措施、抗疫英雄、抗疫精神等内容进行2~3分钟的宣讲。可带领学生实地走访或网络连线投身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聆听抗疫故事,体会坚守和奉献。还可以指导学生排练抗疫情景剧、举行抗疫知识大赛、朗诵、演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6]。

3.4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抗疫精神,化知为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学校可以和校外单位对接,让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学校与长途汽车站、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养老院、福利院等建立了长期的志愿者输入培养关系,今后还将拓宽渠道,增加志愿者人数。暑期部分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助力新冠疫苗接种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从业人员的坚守与付出,树立劳动光荣,助人快乐人生观。在学校,教师或辅导员可带领学生承担起爱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总之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化精神为实际行动,化精神为奋斗力量。

猜你喜欢

抗疫英雄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英雄犬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