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能力视域下高职文化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2-11-27吴现文张爱军

关键词:基础课关键职业

吴现文,张爱军

(1.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东 青岛 266555;2.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山东 青岛 266100)

1 引言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高职生关键能力主要指超出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够应对后疫情时代各种职业变化的跨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合作共赢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搜集情报信息能力,危机管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关键能力这种超出专业能力之外的跨专业特征,使其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职业变化。随着新冠疫情的出现,不少领域受到疫情的冲击,也有一些新兴职业异军突起。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培养能够应对未来职业变化的关键能力,是后疫情时代的需求。

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未来社会不断变换的新兴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高职教育实践者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由前疫情时期的理论激荡,深入到后疫情时代的课堂教学实践。经过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的冲击,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凸显出来,培养能够应对后疫情时代职业变化的关键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政策制定者、高层理论研究专家及实践探索者共同关心的课题。

2 高职文化基础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2.1 轻人文重技能的观念限制了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超出专业能力之外的跨专业特征,决定了它和文化基础课具有密切关联。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共上一堂思政课,中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疫情之后对国外的援助,既能自救又能共赢的抗疫策略,能够让学生领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能力。后疫情时代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理念,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也培养了高职生的核心素养与必备品格。

但是由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对技术人才岗位的需求,职业教育轻人文重技能的特点被强化。为了应对就业压力,高职生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文化基础课的理论学习。由于文化基础课没有立竿见影的实用性效果,高职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较低,无论课程的安排还是时间的选择,都处于边缘化地位。文化基础课让位于专业课以及其他社团活动的现象,在职业院校普遍存在。

2.2 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关键能力培养困难

关键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行为能力,这种能力不能靠单纯的讲授方法获取,也不能靠传统的职业培训方法获得,要靠职业角色的扮演和体验来完成[2]。受传统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影响,文化基础课很难实行与关键能力培养有关的行为导向类教学法。由于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缺少实践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由于和社会实践联系不太密切,文化基础课很难进行项目设计。即使教师预先进行了理论设计,学生由于专业课压力过大,耗费时间太多,也很难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2.3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关键能力难以形成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都是传统经典的传承者,没有参与知识的创造过程。学生的人生体验、实践经验没有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他们与纸上的经典始终有“隔”的感觉。单一的“耳学”使他们无法与“眼学、手学、心学、脚学、笔学”结合起来,外在的文字与声音无法转化为内在的需求,知行不能合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感不能被有效地调动。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件容纳知识的含量增加,教学过程知识密度增大,提前准备的PPT内容在学生面前一闪而过,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代人,关键能力只是学生耳边飘过的概念,没有和他们的生命体验相连,不能转化为内在的能力。

3 多种资源整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疫情使不少专业领域受到冲击,疫情防控期间各行业对互联网的依赖,政府政策的推动,时代的需求,使互联网+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师生应当掌握的关键能力。因此,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成为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方式。

3.1 基于慕课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全国各地的师生在家开展网络教学。为了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各种优质网络资源和教学平台被充分挖掘和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学视野,提高了教学质量,为疫情的控制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疫情防控成为新常态之后,师生重返教室上课。疫情防控期间积累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为后疫情时代的教学做好了资源储备。这种基于慕课的网络教学,可以和面对面教学结合起来,组合成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慕课的线上自主学习,与传统面对面讲授学习方式的优势的结合,既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3]。由于顶层设计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慕课资源中的传统文化视频比较丰富,而且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教学名师。高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优质文化课资源,通过学生课前看慕课、微课等网络资料,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也是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

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教学,即提高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疫情时代危机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力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3.2 基于专业课项目实践的专创融合混合式教学

高职文化基础课除了具有一般文化课的共性,还具有职业院校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导向、市场需求、校企合作、就业目的等。这就要求高职文化基础课的混合式教学不仅是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融合,还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进行多种资源的融合。

后疫情时代,我国疫情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世界疫情仍在肆虐。高校校园管控十分严格,学校处于封闭状态,学生外出实践的机会大大降低。但是半隔离状态的校园内部,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仍在进行。对于难以进行项目设计的基础课教学,可以利用专业课项目,进行专创融合的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大都有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实训项目,学生对专业项目的实施积极性比较高,从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部分文化基础课属于选修课,班内有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专业课上已经完成的项目。在讲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提炼不同专业项目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跨专业能力,解决其他专业问题的创新能力,不同专业学生知识共享的合作能力,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等,这些跨专业能力可以应对后疫情时代的职业变换。

以项目为载体,基于真实情境,采取跨学科方式整合课程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可以把学生已经完成的专业项目带到课堂上,突出文化课的项目导向性,使选修课能够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做到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而且也能实现选修课与职业标准对接的难题。基础课结合专业背景,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释专业现象、解决专业问题,能够增强文化基础课的吸引力[4]。

3.3 基于其他实践活动的混合式教学

3.3.1 基于电商平台的生存体验式教学

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西参观木耳销售直播间,钟南山帮助贵州农民直播带货,销售刺梨,受习近平总书记和钟南山院士的感召,央视主持人和影视明星都积极为贫困地区直播带货。这种全国共同抗疫全面战胜贫困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在家隔离的高职学生。在家隔离期间,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不少学生尝试通过电子商务帮助父母进行网上卖货,也有的通过网络销售农村品,帮助村民销售积压的农产品。

后疫情时代,学生积累的网络销售经验,是学生宝贵的生活资源,属于隐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潜藏在学生的人生经验中,一旦有适当的机会,就有可能被激活。疫情防控期间受到的经济冲击,电商销售带来的人生体验,直播带货的经验与教学,使他们在不同的职业体验中不断转换角色,促使他们对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度了解,也使他们看问题的视角发生了转变,明白了生存的艰辛,求职的艰难。

电子商务,提升了学生互联网+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创业空间,为应对未来的职业转换,做好了准备。

3.3.2 基于创业大赛、校内大卖场等活动的体验式教学

除了兼职,还有部分学生参加过各种级别的创业大赛,为创业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配合学校的创业指导课,我们每个学期都有固定的大卖场活动,学生通过一些真实的小型商业项目,体验创业活动的具体流程。

文化基础课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课外活动经历,兼职创业过程中遭遇的难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人沟通的过程,自我营销的策略等。通过讲述与展示,把直接的课外经验进行理论升华。课外实践锻炼了学生的职业品格与关键能力,使他们具备了关心他人的悲悯情怀,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考察市场与客户的信息意识,通过辛勤劳动减轻家庭负担的责任感,在挫折面前自尊自爱的健全人格。

线上的慕课资源,专业课的项目资源,兼职创业的课外资源等,可以通过文化基础课平台进行整合,不仅拓宽了资源渠道,而且降低了资源成本,提升了实践经验,锤炼了理论水平,强化了关键能力,也提高了选修课的吸引力。创新教育的难点就是要突破规范,开辟新的道路,打破统一的教学模式[5]。后疫情时代文化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是一个不断打破常规思维、突破旧的教学范式的艰难探索历程。

3.4 文化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培养高职生的关键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关键能力。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处理好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不仅要进行专业研究,更要进行职业教育规律的研究,主动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传统课堂模式的变革,改变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面前,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很快就会落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应对时代大潮的冲击。

其次要改变“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模式紧密关联,只有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才能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鼓励教师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为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一定的空间。后疫情时代多种资源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项目化教学为主,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展示提炼其关键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考核的难度,不同项目所占的分值比重,关键能力的评价标准,在考核中很难确定。如何使过程性考核更科学更严谨,是伴随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难题。

4 结语

高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既是后疫情时代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国家政策的推动。但是高职文化基础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高职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的困难。因此多种资源整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趋势,基于慕课、专业项目实践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混合式教学势在必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职教师的关键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必然促进考核方式的变革,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新的课题及难题。

猜你喜欢

基础课关键职业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考考好是关键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蒋百里:“关键是中国人自己要努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鹏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