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

2022-11-27李珈彤

关键词:学时国际化思政

张 义,李珈彤

(燕京理工学院,河北 廊坊,065201)

1 引言

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或影响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内容之一[1]。国际化合作项目的开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国外大学在中国成立独立学校、中外院校双学位项目等[2]。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我校先后与梅西大学、斯旺西大学等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3+1+1”或“2+2+1”学分互认项目。此举旨在进一步落实了我校“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给课程教学和教师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 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既是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主要媒介,也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重要工具。作为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学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为了中外学分互认项目的顺利推进,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高校必须重视大学英语教育,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在侧重学生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综合培养。在此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核心驱动力,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

3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维度与路径

教育国际化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教学的职业发展模式。以我校为例,在中外学分互认项目的大背景下,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目前的工作主要覆盖以下四个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改革;跨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渗透;针对国际性考试开设专项课程与讲座;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设计与教学。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大学英语教师应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的维度,理清职业发展思路。回顾我校中外学分互认项目五年的发展历史,反思在此过程中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我们认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应该围绕两个维度:一是如何通过教师的职业发展让学生能更好地“走出去”;二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坚定地“留下来”。

3.1 职业发展维度一:大学英语教师通过职业发展让学生更好地“走出去”

3.1.1 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变“语法+词汇”教学为“语言+文化”教学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于大一大二学年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每学期共计16个教学周。起初,“大学英语”每周授课3学时,每学期总计48学时。教师在每学期规定的48学时内,按照每6学时一个单元的进度执行教学计划,给学生讲解8个单元的内容。彼时,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更接近词汇课和语法课,每单元教师会至少利用两学时的时间给学生讲解新词汇,通过例句帮助学生加深对新学词汇含义和用法的了解,并通过词缀、词根的讲解帮助学生扩展词库,以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讲解完成后,教师会花两学时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课文,课文的讲解多围绕长难句的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长难句的语法结构,并通过类似例句帮助学生了解从句、复合句等语法难点。最后的两个学时多围绕词汇语法练习和写作翻译练习,通过大量的课上课下语言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本单元所学词汇和句法。

这样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在我校沿用多年,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语法和词汇基础,但缺点也比较明显。首先,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较差,看得懂,听不懂,写得出来,说不出来。再者,对文化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大学英语》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属性。中外学分互认项目建立之后,《大学英语》原有教学模式的劣势更加凸显,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反映无法听懂校内的双语课程,更加难以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学术写作能力以及跨文化知识储备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校大学英语教师在充分调研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后,积极调整教学方案,明确教学任务,变“语法+词汇”教学为“语言+文化”教学。

首先,我们申请将“大学英语”课时从每学期48学时调整为64学时,每周额外增加1学时的视听说课程,突出听、说专项训练的重要性。第一学年的视听说课程由本校语音纯正、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授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纠正语音、语调,并通过大量的课上课下语言输入,为学生的听说打下基础。第二学年的视听说课程则聘请外教授课,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时听说训练提高听说能力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其次,我们从每单元6学时中分配1学时用于专项的写作教学。大一学年我们侧重日常写作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思路,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大二学年则侧重学术写作的教学,教学生如何书写读书报告、课程论文、期刊论文以及汇报总结等,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再者,“大学英语”将跨文化知识教育融入日常的语言教学中。在重视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大学英语”致力于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例如,某一单元课文介绍的是各国语言与文字发展史。教师在讲解文章时,带领同学们对比了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探究其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差异。通过挖掘单元内容,自然渗透文化教学,让学生感知中西方文化差异,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帮助学生消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交际障碍,从而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教师加深对雅思、托福等国际性考试的了解,给学生开设专项的课程与讲座。大学英语教师或许有作为学生备考国际性考试的经历,但却鲜少有作为老师指导学生备考的经历,而在国际性考试中达到目标学校的分数也是学生完成中外学分互认项目任务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与校外教学机构开展教学例会与研讨,集体备课、磨课,帮助教师了解国际性考试的备考和教学规律,并以讲座和专题课程的形式,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3.1.2 学校提供平台,提高教师自身的“国际化参与度”

Mikulec认为应该将教师的“国际化参与度”列为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重要一课[4]。我校现有大学英语教师120余人,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老师约占20%,大部分教师是在国内接受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同时,即便是海外留学回来的教师,其“国际化参与度”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续航的平台。中外学分互认项目建立后,大学英语教师的“国际化参与度”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为此,学校给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线上与线下国际性交流与培训的机会,如2018年,学校选派10位大学英语教师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和皇家路大学交流学习。2019年,学校再次选派5位大学英语教师前往梅西大学、斯旺西大学交流学习。通过出国访学,大学英语教师得以直接参与到西方语言与文化之中,进一步了解西方的语言与文化,提高中西方语言与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积累与沉淀能够保证教师更高效地传递中西方文化,极大地助力了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近三年,学校多次组织教师与Smrt英语的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线上交流。Smrt英语是加拿大英语学院结合其30年的一线英语教学经验研发的创新型混合教学平台,其特点是将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我校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积极学习Smrt英语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其在教学方法、教学素材、师生互动方面的优秀做法,通过结合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和当下的热点话题,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在外事活动中,学校也优先安排大学英语老师负责会晤接洽、现场翻译等工作,以此给教师更多参与国际化活动的机会。如2018年11月,学校邀请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来校为学生作“古希腊历史与哲学中的领导力”的主题讲座,大学英语教师团队负责与其沟通讲座相关事宜,并承担了现场口译的工作。

一系列的国际性交流与培训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国际化参与度”,而教师品质的形成和其“国际化参与度”密不可分。老师们在调研中反应,自己的好奇心、容忍心、灵活性和坚韧等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这些品质不仅能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沟通、共情的能力,更是一个优秀教师不断突破自我、不墨守成规、保持批判性思考的思想基石。

3.1.3 转型ESP课程,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

ESP通常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等[5]。设置相关ESP课程,帮助学生积累学科相关英语知识是学生顺利过渡到国外院校完成学分互认课程的重要保证,而ESP课程的跨学科性要求授课教师在懂英语的同时,更要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

基于此,学校将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其所教授学生专业分组,让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和专业课教师团队结对子,共同完成ESP课程设计。例如,在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共同开设“中国文化英语教程”这门课时,大学英语教师团队邀请专业老师充当专业顾问,为学生做专业知识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小型学术讨论会,如“儒家的天人思想”、“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永恒诉求”等,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补充材料。ESP英语教师则做好相关语言知识和背景文化知识的补充,用英语带领同学们去学习儒家思想的智慧,用英语去探讨兵学经典《孙子兵法》发出的“慎战”警告并以此来领悟中国人千百年来对和平文化的永恒诉求。大学英语教师通过职业拓展,主动适应并服务专业学科双语教学的需要,为学生适应对接海外院校的学习打下基础。

3.2 职业发展维度二:大学英语教师通过职业发展让学生更坚定地“留下来”

教育国际化是出发点,其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开阔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依然保有民族的本心,“走出去”是为了更坚定地“留下来”。《大学英语》是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中国文化的传播课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夯实文化积累,积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探索和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让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价值比较等,在这些“比较”中坚持“文化自信”。

3.2.1 讲练结合,开展教师思政能力培训和课程思政教学教研

近年来,学校多次以线上线下的形式组织开展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筑高校育人大格局”“讲专业故事、融思政理念——非思政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体会”等,通过向国内优秀的专家同行学习,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连续三年组织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评选、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申报等教学、教研活动,讲练结合,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使得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除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外,也坚定民族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如某一单元介绍了也门的世界文化遗产——萨那古城。教师在讲解文章时,主动融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同时,通过大量的背景补充,让学生了解到受风蚀、战争和经济斗争的威胁,也门的世界文化遗产已被列入濒危清单。对比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种种做法和措施,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提高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为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做贡献。

3.2.2 依托自编教材,打造“大学英语”线上线下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在推进“大学英语”线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团队致力于构建我校自有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数字资源。阅读是学生英语信息输入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英语信息输出的前提基础。大学英语教师团队以课程思政为基石,编写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阅读教材《新编大学英语阅读教程》。教材以价值观培养导向为脉络体系,内含“热爱生活”“品质修养”“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多个板块,蕴含丰富的文化基因和育人点,通过系统的价值观融入,实现“大学英语”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如在“品质修养”板块,教材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了解袁隆平的名人事迹和对世界作出的突出贡献,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的胸怀梦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对阅读教材中的文章进行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地探究,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形成了较为典型的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并制作成教学视频,发布至线上学习平台,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和优化,大学英语教师团队最终构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库和教学设计集,形成了系统的线上课程思政数字资源。从学生的上课反馈来看,这些案例大体上实现了外语类课程语言技能学习的工具性目标与提高学生素养的人文性目标。

4 结语

过去的五年,依托学校中外学分互认项目,大学英语教师围绕让学生更好地“走出去”和更坚定地“留下来”这两个维度,有意识地深化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夯实自身跨文化知识储备,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的“国际化参与度”创造了良好的平台,这些都为大学英语教师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的维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空间。反思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也意识到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上的不足,如科研视野和产出比较局限,学术研究国际化不足等。如何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学术研究国际化,这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学时国际化思政
聚焦港口国际化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习不是“刷学时”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