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讨
——以“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为例
2022-11-27邓钰靖
邓钰靖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航运物流系,湖北 武汉 430062)
1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院校财经类、国贸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概念与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训练学生具有经济学的意识与思维方式。
作为经济学类核心专业课,“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内含大量的统计数据、图表曲线、专业术语,复杂的计算和经济模型的推导,如果以讲授大量的经济学原理和概念为主,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适度挖掘恰当的思政元素,将其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从宏观角度提升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精神等思政理念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促进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健康地发展。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既是落实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从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专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行,也是专业课教学实现内涵提升与发展的必要选择。
2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融入思政的现状
2.1 缺乏完整的思政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知识化与技能化的组合,思政元素容易被弱化。“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蕴含大量的思想政治资源,高职院校还比较缺乏课程思政的资料,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政体系,许多思政内容关联性不强。加上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理论不熟悉、没有掌握得当的方法、在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方面缺乏经验,使得经济学理论与思政元素的无缝对接无法有效落实。
2.2 缺乏对学生的学情研究和思想动态的把握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有单招、中职、普高、社会扩招等多种来源,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都有较大差别,如果专业教师在授课前不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课程思政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此外,高职学生普遍热衷参加社会活动、思维灵活,但自学能力欠佳、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教师如果一味地脱离课程知识技能、空洞生硬的进行思政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容易引发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课程思政的效果[1]。
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公共课、选修课程,学生希望通过专业课程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为取得专业技能证书和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如果忽视学生的这些需求和实际情况,在专业课程中花大量时间开展思政教育,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2.3 缺乏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和认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普遍的做法是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分开独立设置,思政课常常设置为大一新生的公共课,笼统地灌输德育知识点,理论与实践长期脱节,没有有效地融合。“经济学基础”专业课程教学虽具有教育性,但对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思政理念,大多数教师还是认为属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专业课教师没有与思政课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政教学成效,“重成才、轻成人”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建议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品德修养教育、素质教育等思政内容,不断将思政元素渗透进入专业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政治认知、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2]。本文将结合经济学的主要教学内容,针对性地提取不同的思政元素,给予几点建议。
3.1 微观经济学的思政元素的提取与选择
微观经济学在学科结构上源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具有科学属性,对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参考借鉴作用,但也要意识到它的片面性,必须向学生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属性。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出发,增强批判性思维,学会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3]。
导论。主要包括理性人假设和资源稀缺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理性人假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进行客观分析,明确个人利益的追求与增进全社会目标是一致的,正面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在介绍经济学概念时,结合经济的节约本义,引导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资源的利用和分配问题。培养学生坚持节俭的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供给与需求理论。市场机制具有自发调节作用,通过价格这一信号可以影响社会各种资源的流动,但是市场并非万能,当它出现失灵时,会给人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此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市场机制调节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结合我国实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必须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减少市场自发调节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
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均衡等知识点。结合本章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和政府致力于为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出台更多的经济政策,提高消费者效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其次,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合理消费手段,坚持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养成节俭的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保持与时俱进,积极了解生活中新的消费观念与模式。
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四种典型的市场结构特点和形成条件。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市场竞争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党的依法治国的坚定信念,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培养学生敬业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收入分配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和成本收益理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但是市场在单纯讲求资源配置的效率时,无法同时实现分配公平,即有效的配置不一定是公平的。而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和处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两者关系的实质是实现“平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则体现。此外,在介绍消费函数知识点时,可以引导融入居民收入、消费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等贴近社会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情怀。
3.2 宏观经济学的思政元素的提取与选择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其主要内容与实际经济发展相关联,目标是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理论结合宏观经济数据研究现实经济,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契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树立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情怀,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使学生明确国家政策在我国经济运行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合于教学过程。
国民收入理论。结合各项国民收入宏观经济指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人民幸福感的贡献,通过国家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等案例,加深学生对总需求、总供给的理解,掌握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结合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自愿性失业”等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提高忧患意识,认清复杂就业形势,扎实练好内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正确对待失业问题,我们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看待自己的劳动,让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已由资本与人口拉动的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增长,创新离不开人才,创新人才是中国经济未来更持久的增长的源泉,激发和引导学生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经济现状,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确认识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既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要认识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
4 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对策
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实施经济学课程思政,重在加强顶层设计,以系统化的思维,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4]。
4.1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课程思政要起统领作用
高职院校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强化育人的理念,通过梳理、完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标准,设置课程思政目标,使思政元素完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教案备课等各种专业教学要素中,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规范。深度挖掘恰当的思政元素,将更多“经济学基础”的契合点与课程思政理念相互渗透、融合,使“经济学基础”课程发挥立德树人的双重目的。
4.2 在教学目标方面,思政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将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高职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让所有课程都要承载正确的职业观、人才观。
4.3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课程思政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含有较多的基础理论,内容多为模型、图形,较为抽象难理解。在讲授为主的同时要注重融合时事经济要闻、经济案例、社会热点等思政素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转变课堂从“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形成师生的良好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授的教学内容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5]。
此外,还必须提高教师团队的思政素养。努力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培训体系,对专业课骨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与培训,组织课程思政的示范教学等。与时俱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结合最新教育政策与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掌握思政改革的内容、专业核心体系,注重自身问题的总结和反思,灵活的结合事实依据和经济思维分析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是高职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把思政元素和职业素养融入“经济学基础”教学课堂,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