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策略
2022-11-27左桂梅刘泽华王莉芬
左桂梅,刘泽华,刘 艳,王莉芬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普惠式教育,使更多学子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较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有助于培养满足社会创新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从现有的地方高校现状来看,尽管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建设一流本科高等教育院校,然而随着高校承担越来越多的文化传承、服务社会以及科学研究等任务,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体现在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缺乏较为完善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而要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基于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并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制定出与自身相匹配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确保其贯彻执行到位。
1 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内涵与意义
一流学科的建立以及一流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作支撑。因此,高校必须要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努力建设形成高质量的一流本科高校,切实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塑造高水平、高定位的高等院校。
1.1 推进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与之相匹配的优秀人才,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根本任务[1]。就现阶段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依然是本科教育体系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尽管扩招政策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普遍不高也是当前本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地方高校应当充分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调整现有的学科结构,不断推动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从而确保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更多的一流人才。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符合高校自身教学实际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教育质量评价找到自身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提升和完善,促进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能力的可持续提升,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其更好地成长成才,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作用得到更好地体现。
1.2 促使地方高校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
从现有的本科教育体系来看,高校教学评估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对教学质量的评估,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课堂教学的成效息息相关。教学质量评价能够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对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至关重要,也是一所高校教学水平的有效衡量依据。改革课堂教学并非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立足于当前的教学基础,合理优化和调整不符合现实需要的思想理念、内容、组织等,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和趣味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再提升,使其自身的核心教育及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一流人才。
1.3 有效改进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诊断
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依赖于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完善体系。从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来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主要受到了改革自身、教师的能力、职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从思想认识上正确看待教学质量评价和改革,除了要对其所带来的正向影响有充分认识外,还必须要清醒地看到其中所存在的困难,必须要加强各方的合作,才能够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诊断得到切实改进,从而从理论层面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2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与问题
尽管目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已经在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得以建立,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许多不够完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体系设计不完善,评价指标科学性不强,评价方式单一、不全面以及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等。
2.1 评价体系设计不完善
通常而言,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理念等多方面的要素。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地方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体系,但是不完善、不科学的问题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过多地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且一个学校通常都会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常常未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而教学管理部门也并未充分重视并落实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教务部门通常负责确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方法、内容以及教师素质等,且在评价指标上适用于所有课程,并未将不同课程的特殊性考虑在内,因此,很难做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教学质量评价,如此就难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2 评价指标科学性不强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能够取得较为准确的结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师、学生以及管理等各个层面。为了确保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公正真实地反映出教学质量水平,就必须要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管控和监督,将评价的维度延伸到教学管理、学习风气以及师德师风等方面,从而确保能够使评价结果达到预期要求。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依然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评价方法,评价的过程形式大于内容,评价指标中大多数为定性指标,评价的内容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整改落实,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效果等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被大幅削弱[2]。
2.3 评价方式单一不全面
从评价方式来看,利用网络评价以及问卷调查是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惯用的方法,既缺少同行之间的互评,也缺少管理人员评价;有时缺乏较为明确的评价对象,评价缺乏较强的主动性;有的未能充分体现出评价阶段特点,评价的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性更是重视不够。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在后期评价结果的应用过程中,经常是按照各个教师的评分结果将其划分为相应的等级,并未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也未能将教学活动自身的动态、复杂性等特点充分考虑在内,导致难以得到较为准确和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另一方面,这样的评价结果存在很强的主观性,掺杂了一些的人情因素,由此一来,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学态度以及教学行为自然无法得到全方位的考量,同样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作出准确地判断,所以无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依据。
2.4 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
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考察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是为了通过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然而,很多地方高校往往重视评价而忽视反馈的重要作用,重总结却不注重整改等,评价结果也仅仅被应用在绩效奖金、评先选优等方面,并未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工具,有的高校仅仅向教师告知了评价分数,并未向其告知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教师很难通过评价获益,造成评价与应用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评价与结果之间脱节,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问题改进和质量提升的指导作用[3]。因此,评价结果在难以得到及时反馈和有效运用的情况下,很难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策略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一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既要确保评价切实可行,又要确保指标的全面性,建立起更加系统、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进而促进地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3.1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
根据一流本科地方高校发展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地方高校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具体应包括“教学评价、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其中必须要加强建立健全完善的校级和院级二级督导机制,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督,对各方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实现督教、督学、督管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同时要做好督导信息的反馈,并加强对结果的应用[4]。其次,学院、系和教研室要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督学作用,明确各自的权责,评价与监控的重点放在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身上,监督的重点内容为专业课程教学治理,从而切实促进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第三,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要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符合社会发展及地方高校的实际需要,要让教师清晰地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最终确保能够顺利实现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总体目标。
3.2 增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针对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方面缺乏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相关的研究成果依然没有突破局限性的现状,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进一步规范,营造公平公正的课堂教学评价环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于各个评价指标对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应当按照实际情况赋予各个指标相应的权重,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现实需要、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要立足于高校教育教学源头,推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三,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理念,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化水平,使学生学习成长更具有成效。将学生的学习效果纳入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当中,对学生自身的“互动与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等指标进行重点考察。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所以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3.3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当前地方高校应当对现行的评价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将教学的全过程作为重点的评价内容,现代化评价理念以及评价方法的科学与否决定了是否能够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评价。首先,高校应当坚持遵从现代化评价理念和要求,不仅要注重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而且要对学生的个性给予充分尊重,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必须要结合自我评价、督导评价以及同行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结果,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其次,高校要对评价操作方法进行不断改进,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既要注重对质量要素的过程控制,又要注重科学评审质量状态,做好质量信息的反馈调控等,将监控和评价工作贯穿于教学质量管控的各个环节。比如,问卷自评、学术研讨会以及集体座谈等都可以为其所用,从而可以跳出单纯依靠期末终结性线下或线上评价模式的局限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确保得到更加科学和真实的评价结果。第三,高校应当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来推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尤其是要注重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评价,对相应的权重适当地提高,对其所提出的合理化诉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回应,尽可能在各方的利益中寻求平衡,使输出的人才能够得到社会和市场的充分认可。
3.4 增强评价信息及时反馈功能
高校要想确保能够及时对教学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进一步做好整改工作,首先要基于高校教学质量的管控总要求和最终目标,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即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强化实施、注重检查、系统改进,对评价反馈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反馈意见查找不足和差距,制定出完善的措施。其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多维评价体系信息反馈与再完善机制,要基于教学管理监督的层面,并与教学质量评价各个环节所搜集到的数据相结合,全面评价和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确保管理者、师生等与教学具有相对一致的总目标,从而为教学质量评价效能提供保障。第三,高校要根据评价结果,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并借助于反哺效应,建立健全包括学生、教学、管理、社会等在内的不同的反馈子系统,将时空的局限性彻底打破,使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能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开放性特征,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具备更强的整体纠错功能,持续优化和完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