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机制调适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2-11-27张海峰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体机制融合

张海峰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即要加强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首次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纳入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进行定位和统筹谋划(1)石培华.研究完善中国特色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N].中国旅游报,2019 -12 -20.。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旅游与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2018 年,国务院成立文化和旅游部,开启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征程,为文化旅游指明了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的方向。以文化旅游融合机制构建与调适为抓手,大力推动民族地区文旅深度融合,对弘扬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旅游资源、提升民族地区形象和旅游品牌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旅游融合的内涵认知

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能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能扩大文化的传播效应(2)周春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与协同效应[J].社会科学家,2018,(2).。所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就是扭转文化与旅游各自为战而造成的文化凋敝和旅游瓶颈两大困境,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一体化联动耦合发展,一方面,充分调动域内资本、人才和知识等要素带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优先向文化旅游融合领域投入、聚集;另一方面,补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短板,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激活艺术和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饮食和生活方式、价值和传统习俗等域内人文资源的独特内涵和市场价值,实现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共享与生态转换。文化与旅游进行融合互动发展,是一种双赢选择。独特的地方性文化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和产业特征的特殊而稀缺的人文旅游资源,它所包含的地方性、魅力性、体验性和知识性等多重属性使其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可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石琳.语言经济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9,(2).,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文化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旅游大发展的同时能直接带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旅游在传播中华数千年文化、塑造新时代公民形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阵地。文化旅游融合对坚守文化自信、推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扶贫开发、产业提档升级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旅游融合强调文化与旅游的对等性,是一种共享共赢的共同体发展思维、理念,以此实现市场利益、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统一。这种理念应该贯穿文化旅游融合的全过程和全链条,不能为了追求旅游利益把文化工具化或者道具化,也不能把文化凌驾于旅游之上脱离市场需求。文化旅游融合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过去一段时期融合发展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文旅融合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新科技手段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深化、提升,具体是指文化、旅游及相关要素之间借助市场调节机制在旅游地实现相互交融、交叉汇合或整合重组,突破原有的单一路径发展边界或领域,彼此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机制耦合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在新时代旅游创新和市场驱动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现了文化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价值和旅游对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促进旅游跨界跨业大发展,必须在文化与旅游之间寻找“融合点”,发挥文化和旅游叠加、融合的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就要找准文化传承创新在旅游开发中的市场价值定位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中文化事业面临的机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大空间、更大领域、全链条深层次融合,实现人文与旅游资源共享,人文与旅游跨界融合,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文化发展是在文化与旅游融合进程中的发展,旅游产业也是在文化与旅游融合进程中获得了文化发展至关重要的支撑,从而造就了具有“双轮驱动”效应的文化旅游深度发展成效(4)把多勋.改革开放40 年: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与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8,(5).。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强调从单纯的文旅业态融合转向文化旅游全面融合、深度融合,呈现出融合布局的战略性和远瞻性,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旅游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和人们文化消费提高的反映(5)肖凌之.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J].新湘评论,2011,(10).。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旅游业态以及现代语境生境进行活化开发和利用,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从而使其具备转化为具有持续开发潜力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可能,并通过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将静态的物质资本转化为可为人们所感受和体验的文化资本,实现“文化产业的旅游化”和“旅游产业的文化化”(6)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

二、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随着国家跨入中等收入行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单一、纯粹的旅游体验,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高品质需求变得更加强烈,而文化所包含的地方性、魅力性、功能性和知识性等多重属性使其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可以满足人们新的需求。这种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跨界发展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社会诸多要素和资源的参与,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内在动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打造区域旅游、文化产业联盟,构建跨区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合发展战略体系(7)朱晓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与展望[J].旅游研究,2016,(5).。强化文化旅游融合将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提档升级,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间的跨界融合能将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进行有效对接,有效带动两大业态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以文促旅、以旅载文的目的。凭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强大吸引力和价值凝塑力,不仅可以重新发现文化的经济社会价值,重塑文化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客观上减缓少数民族文化衰退或消亡的进程,还可通过挖掘文化产品的商业市场价值和旅游体验价值,创造出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提升旅游品牌的创新能力,实现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大发展,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

全域旅游是指区域内各行业要素主动融入旅游之中,各部门围绕旅游进行跨界协作,域内居民广泛参与其中并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充分依托旅游目的地全部的旅游资源要素,为旅游市场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并能够在更高层次实现旅游者全方位体验需求满足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全域旅游提出以来,其发展态势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开放性、融合性和交互性等多重时代特征,是在旅游的外延式发展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旅游质量的内涵式提升。全域旅游的核心内涵是在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在空间和产业层面合理高效地优化配置域内外各类生产要素,以旅游产业来统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强区域竞争能力(8)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2016,(12).。位于四川民族地区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是个很好的范例。阿坝州地处我国藏羌彝文化走廊,是世界文化遗产和资源富集地,拥有文化旅游发展的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是文化、旅游大州,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2016年,阿坝州在入选国家旅游局规划实施的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后,努力推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使旅游业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积极打造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蓝图,构建科学健康的新型旅游发展格局。目前阿坝州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目标,提出以“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地震遗址、大禹故里”九大文化旅游品牌为载体,推出文化旅游精品,努力将该区域建设成世界最佳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作为旅游之魂,与旅游的天然耦合关系必然要求文化旅游不断走向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传统的单纯景区式旅游、观瞻式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是民族地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助推剂,能够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强大动力。

(三)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础。与高速增长阶段主要以工具理性为动力的机制不同,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有更具本真价值理性的新动力机制,即更自觉地主攻能够更直接体现人民向往目标和经济发展本真目的的发展战略目标(9)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这种新动力机制的文化旅游供给端是创新叠加内涵发展,需求端则是满足民众旅游差异化的消费欲望和文化体验。这一市场供求逻辑打破了传统的静态文化和旅游观造成的文化内卷和旅游倦怠现象,体现了旅游行为与文化体验的互动性和互渗性特征(10)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当前,文化旅游已迈入从浅度融合到深度融合,从量增到质升的关键阶段。文化和旅游产业从尝试融合、局部融合和浅表层次融合到全面深入融合发展,使文化旅游融合不仅成为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新发展方式的重要产业载体,而且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大国外交的重要渠道(11)把多勋.改革开放40 年: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与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8,(5).。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机制的内在要求就是文化旅游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耦合。把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附庸或者仅仅作为赚取利益的工具,或者文化高高在上使旅游者只能仰视或者远观,这样的融合仍然处于低质量,甚至是一种异化的融合。要实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应从文化旅游资源高位整合、内容创新、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文化旅游融合从外延式融合扩张转变为外延、内涵双轮融合增长。

三、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机制构建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是文化、旅游、产业等部门在内外部驱动要素影响下的“一体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创新融合机制。创新融合机制意味着不能搞简单的旅游项目和文化项目的拼接,而是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区分文化类型,自然而然地实现以文促旅,以旅载文,使游客既不会因文化的厚重而感觉难以放松,又不会觉得山水相似而缺乏特色。这就需要在机制设计方面有所创新。民族地区基于全域旅游发展的实践探索,不断尝试融合域内丰富的各类文化资源,这方面虽已初见成效,但受制于现有融合机制的不完善,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向全面、深度融合推进仍面对较大的障碍和困境。对此,尝试构建并不断完善适合于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的深度融合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文化旅游融合机制与机制设计

机制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文化旅游融合机制以文化、旅游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再造为前提和基础,文化旅游融合机制的运行能够使文化旅游融合呈现1 +1 >2 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作为一套激励和约束性的规则体系,机制界定了文化、旅游融合选择的空间和方式,影响着文化、旅游的融合过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融合状态和利益格局。机制设计理论以理性选择、博弈理论、竞合理论和耦合理论为基础(12)严俊.机制设计理论:基于社会互动的一种理解[J].经济学家,2008,(4).。根据机制设计理论,文化旅游融合机制架构应当明确机制运行的核心目标、运行条件、主体特征及相互关系。通过机制构建与调适达成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均衡,进而实现可持续化的博弈均衡状态(13)吴忠军,曹宏丽,侯玉霞,等.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调适与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二)明确机制架构的目标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作为一种跨业跨界融合发展方式,运作机理在于通过文化旅游各层面、深层次融合,高效整合各种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站在“一带一路”倡议、“全域旅游”建设、民族和谐、乡村振兴战略、扶贫开发战略等时代主题背景下,聚焦民族地区地理、历史、文化、政策等特征要素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影响,通过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机制及路径的深入研究,打通文化旅游与民族和谐、乡村振兴、扶贫开发之间的关节脉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文化、人与旅游、人与社会、文化与旅游的综合协调发展。在核心目标达成过程中,最终引起区域经济发展质的变化,从而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明确机制架构的各主体理性

文化旅游融合涉及多个主体,其中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景区景点、行业组织以及高校院所是文化旅游融合的主要利益主体。政府更加关注文化旅游融合对文化公共事业、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共空间的影响,着眼于文化和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文化行业组织关注旅游发展中文化的地位及传播,旅游行业组织则关注旅游利益的分配与协调; 企事业单位关注自身在文化旅游融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给单位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涉及的领域庞杂,仅文化产业就涉及手工艺品创作、歌舞表演、网络传媒、广播影视、动漫网游等;而旅游产业除了传统的旅游景区、旅游民宿、农家乐、旅行社等外,还有在线旅游、会展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大量新兴的旅游业态(14)曾博伟,安爽.“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20,(6).。在文化旅游融合的博弈中,当地政府和行业组织虽然主体特征不同,但其主体理性一致:政府主要充当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通过制度激励、政府决策、管理协调等方式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行业组织则往往充当引导者、协调者角色,通过主体自律、自觉和自为等方式发挥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中介桥梁作用; 高校院所的协调作用不明显,但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科研创新等,以知识输出的角色发挥其作用。

(四)明确机制架构的约束条件

文化旅游融合机制面临多个约束条件的制约。一是文化功利化。文化旅游融合主体仅停留于文化对旅游的点缀、修饰或陪衬,文化只是用来旅游发展的工具,长此以往,文化旅游融合流于表面,文化也在融合中被边缘化、碎片化,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也易使文化创新走向功利性文化的极端,以是否有用、有利来取舍融入的文化内容。二是旅游附庸化。文化旅游融合中,文化表现出“我在这里,我就是在这里”高高在上的一副傲慢姿态。当受制于这样的文化姿态时,旅游成为过场和附庸,旅游者很难沉浸到文化的熏陶之中,也很难体验到文化的真正内涵和意义。三是各融合主体易出现越位与缺位。文化旅游市场供求均衡的自动调节功能受制于各主体决策的合理性、公共设施的完善性、信息传送的恰切性、旅游资源的开放性和产品的效能性等。单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文化旅游企业作为市场机制条件利润最大化的理性法人主体,为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创新研发、核心技术等通常不会主动披露或共享;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或回报,在政府监管薄弱的地方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造成负面化效应,存在道德逆选择和非理性的现象。

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机制调适的实现路径

(一)文化旅游识别信息体系

1.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

文化旅游融合着眼于文化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场域。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建设主要涉及文化供给和旅游供给两个理性主体,同时,不可忽视政府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目标引领和信息保障作用。以阿坝州为例,该州为建立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对所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做了不同程度的细化和分类,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器乐、地方戏曲剧种、古籍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数量及分布,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历史遗迹等旅游资源的数量及分布。2020 年初阿坝州启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已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441 个,传统器乐乐种22 个,地方戏曲剧种4 个,古籍5 册,可移动文物26143 件,不可移动文物906 件;发现地文景观508 处,水域景观289 处,生物景观1420 处,天气气候景观152 处,建筑与设施1233 处,历史遗迹882 处,人文活动294处,新旅游资源311 处(15)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阿坝州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EB/OL]. [2020 -04 -20].http: //www.abazhou.gov.cn/abazhou/c101955/202004/ffae323f0ea840a487dc0c6ff53db42d.shtml.。这一信息采集行为大大降低了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再识别的经济成本,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

2.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项目库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项目能够整合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机制所面临的知识分散的约束问题。比如,2019 年阿坝州获批的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小金县斯古拉文化城建设项目”“中国古羌城议话堂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在文化旅游融合主体参与后,凭借各自拥有的要素和优势而进行高位整合,在达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共同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公共效益综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文化旅游融合创新激励体系

1.文化旅游供给主体参与行为激励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业跨界融合发展方式,涉及多个理性主体的社会责任与利益诉求。文化与旅游固然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旅游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并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高效益。对于文化、旅游供给主体而言,不参与融合意味着维持现状,虽然没有更多额外利益的增加,但也不必承担融合失败的风险损失,即使参与也会由于融合的挑战性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因此,在文化旅游融合机制设计中应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使主动参与融合的供给主体受益明显高于不主动参与的供给主体,充分调动文化、旅游供给主体参与积极性,激发文化、旅游主体对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参与热情。

2.文化旅游企业的融合创新行为激励

单从文化旅游业本身来看,企业的主体理性是充分挖掘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价值内涵,通过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满足旅游市场旅游者的需求而获得利润。只要文化旅游融合创新行为能够实现收益大于成本,即存在一定的盈利空间或者未来能获得可观的效益,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企业因没有其他更好的盈利机会选择,只能选择文化旅游融合创新项目的投入与运作。但是,市场不是封闭的,除了文化旅游融合创新项目以外,企业同时还面临其他可以获得更高收益或利润的机会选择,这时,作为一个理性主体,必然遵循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理性选择未来收益较大、面临风险较小的发展项目。考虑到文化旅游融合的强外溢性带给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发挥调节作用,给予企业适当的文化旅游融合政策红利和管理支持,减少文化旅游融合信息不完全造成的交易成本损失,降低文化旅游融合创新行为活动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压力,将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引入创新行为的综合投资价值高于同时期市场上无融合创新的其他项目,以改变文化旅游融合创新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博弈格局,从而激励企业自主选择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并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带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经济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三)文化旅游融合管理协调体系

1.文化旅游利益分配联席决策

文化旅游融合利益主体包括文化供给主体、旅游供给主体、企业、地方政府、旅游合作社等。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对于一定对象的各种客观需求。利益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按功能内涵不同,可以分为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文化旅游通过融合释放、新增利益以及文化、旅游原有利益的叠加,就像一块大蛋糕,应考虑如何做到合理公平分配,在各方原有利益大致不减少的情况下达成利益主体的期望,确保利益主体能够继续高效地投入到文化旅游融合项目的建设中去。这就需要设立利益分配联席会决策制度,按照“一项目一联席”,根据文化旅游融合项目的不同性质召集相关利益主体代表,讨论制订各方一致认同的利益分配原则,坚决杜绝利益分配中各种不透明不公平的“暗箱操作”现象。

2.文化旅游融合专项资金整合

资金是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走向深入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在资金筹措方面,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在市场准入、财税、用地、公用事业收费、融资、人才等方面的资金扶持政策; 另一方面,整合文化旅游提升资金、文化发展资金、旅游发展资金和产业融合资金,适时设立文化旅游融合专项资金,破解制约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紧紧抓住省级以上文旅专项资金对非遗传承人补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度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活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品、文化资源大普查等文化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机遇,按照“资金整合,统筹协调,效益优先”原则,鼓励多渠道筹集融合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项目重要程度,做好项目的科学论证,分区分类投入资金,助力文化旅游融合项目顺利实施。

(四)文化旅游融合考核激励体系

文化旅游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业态之一。随着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的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受益群体扩大、受益程度加深。从文化旅游融合主体层面来看,急需建立文化旅游融合主体主动反馈融合相关信息的激励措施,并给予融合取得成效的主体一定的收益回收期,以保障文化旅游融合激励措施的持续推行。同时,融合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公共效益还应与文化旅游、技术开发、产业发展等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五)文化旅游融合监督保障体系

文化旅游融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需要随着外部融合环境和内部融合条件的显著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多维的文化旅游融合保障体系有利于检验机制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运行效果,也有利于主管部门人员及时发现和掌握融合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能够确保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利益主体的理性决策行为和方向。可从三个层面实现文化旅游融合的多维监督:第一,横向层面,在文化旅游融合过程中引入全员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利益主体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共同确保文化旅游融合项目的落地实施和高效推进;第二,纵向层面,文化旅游部门尽快出台文化旅游融合激励与约束制度文件,强化对文化旅游融合参与主体的监督和协调管理,使利益主体理性决策与文化旅游融合目标保持方向上的一致; 第三,横纵交叉层面,借助社会专门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智慧网络平台等非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中立监督角色,形成多元化监督力量。

五、结语

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融合需要多个要素部门、多个利益主体的协同互动,单个部门或主体推进文化旅游融合较难突破面临的约束与限制,这也说明文化旅游融合机制的构建调适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能够使文化旅游融合更多呈现出1 +1 >2 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当下,新冠疫情管理常态化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比以往更多的约束,这就更加凸显出基于系统理念的文旅融合机制构建与调适的迫切性和现实性。

猜你喜欢

主体机制融合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何谓“主体间性”
《融合》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