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22-11-27高晓红李培燕李元霞
高晓红,李培燕,彭 芳,李元霞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快速开展及预防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感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逐年降低,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型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已有传染病的复燃,疾病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人类健康构成更大的威胁,同时,对培养感染病学实用性人才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挑战[1]。本文就当前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未来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更多思路。
1 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1.1 课程体系安排欠合理,考核评估体系不完善
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直接关系到各大院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专科医生团队的关键。《传染病学》作为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对专科研究生搭建医学知识框架和培养实践技能至关重要,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传染性疾病病种(结核病、性传播疾病等)会分属于其他学科(《内科学》、《皮肤性病学》等),不在感染病学的教学范围内,但通常是临床科室中很常见的疾病;更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科只按照各自的教学大纲教学,缺乏一定的横向联系。此外,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未体现专业特色、实践课程缺乏科学合理的体系安排等问题,这些均不利于学生培养系统、全面的临床思维[2]。
自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以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从一入学就开始各个科室的轮转实习,真正在感染病科实习的时间仅占很小的比例,这使得大部分导师与各自学生见面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多数学生处于“放养”状态,致使本就处于对未来迷茫的研究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不清楚如何系统、规范地学习,加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学生为满足卷面成绩达标,只能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参与临床实践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导师无法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这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所强调的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1.2 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不相符
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课堂授课,临床实践课程安排占比较低,因此,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有相同的疑问:为什么课堂上所学的好多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很少见到甚至见不到?为什么临床工作中所用到的药物在书本上没有提到?为什么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各大医学院校在培养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过程中普遍存在上述现象[2],教学内容与目前感染病科的疾病谱演变不匹配,理论知识脱离临床实践,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内容亟待整合。
1.3 科研能力培养不足
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不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侧重于临床知识的培养,掌握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和疾病诊治方法,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科研能力的培养通常被弱化。首先,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长达33个月的临床轮转计划,面对每天繁忙的临床工作,还要兼顾学业,对研究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多数学生反映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诸如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查阅文献资料等医学研究的准备工作,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只会从事临床工作,缺乏思考,不会利用科研方法解决问题。其次,受中国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在固定的框架内回答问题,长期的被动学习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对于老师讲授和书本上记录的知识内容不敢提出异议,不带任何批判性思维去思考,从而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索性。
2 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2.1 合理改革课程设置,适当整合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
2.1.1 合理改革课程设置 2014 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文件中指出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 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3-4],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始融入到临床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研究生教育和行业培训“双轨合一”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的培训,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等方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这就需要改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建立和优化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以下是关于合理改革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根据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生课程安排如下:①理论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涵盖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英语和专业前沿讲座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要体现感染病学专业特色;专业英语的学习有助于及时掌握专科疾病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为疾病的诊治方法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专业前沿讲座(如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综述或研究报告)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疾病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利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灵感。选修课可以开设专业选修课,如基因工程学、医学免疫学、腹部影像学、基础与分子病毒学实验技术、酶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等,供学生自主选择。②注意平衡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建议二者课时比例为1∶1,实践课程学习时间可由带教老师与学生协商后安排确定,可采用学生内部分组教学的方法,以确保每位学生均有实践学习的机会,实践课程除包括四大基本穿刺(胸穿、腹穿、腰穿、骨穿)外,对于感染病专业研究生来说,还需掌握:胸片及腹部CT阅读,肝病各种检验单的解读,病毒性肝炎有关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B 超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及三腔二囊管压迫术等。
2.1.2 适当整合教学内容 感染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除了经典传染病外,还涵盖了新发传染病及非传染性感染病的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抗微生物治疗及预防等方面[5]。在这种传染病向感染性疾病转型的变革中,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也要求传染病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和转变。首先,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除了掌握专科知识外,对其他学科也应该有所涉猎,毕竟我们所面对的疾病对象是一个整体,某些疾病的变化与身体其他器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科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疾病的诊疗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因此,在设计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时,应注意与呼吸内科、皮肤科、消化内科、儿科、产科等学科联系,进行部分内容的整合,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教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其次,各大培养院校可以依据本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现状,结合感染病科诊治的常见病种,对感染病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作出适当调整,根据本科室的特色和专长,及时增加相应的教学专题,促进专科教学的完整性。
2.1.3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 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实践技能、科研、创新等能力[6]。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也需作出适当调整和改良。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理论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得到夯实,进而提升临床技能。而传统的考核评估方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表现,因此,有必要适时转变传统考核方式,能力考察和表现考察并重,增加客观临床技能考试。研究生阶段已不同于仅仅掌握专科基础知识的本科阶段,需要在熟知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阅读相关文献(综述、论著、疾病指南等)掌握本学科疾病国内外诊疗动态,了解其他交叉学科的诊疗手段。因此,在改良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估体系的探索过程中,可以尝试改变以往的闭卷考试模式,采取开卷考试模式,鼓励学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医学文献资料的检索中,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
2.2 明确教学目标,适时改革教学模式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所谓应用型指的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复合型指的是培养素质高、技术精、掌握学科前沿科学知识和技术、具备科研思维的医学人才[7]。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趋于多元化,如多学科融合、案例引入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临床实践等。近年来,基于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8]。例如基于网络信息化的CBL教学模式就是为顺应临床医学教学的个体化教学而衍生出的新型教学模式。CBL 是以病例分析为基础,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病例为先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感染病科临床工作中的少见病、罕见病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视频播放,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充分满足了感染病学病例多样化的需求和发展。
2019 年1 月起,传染病教研室开始积极探讨网络信息化基础上的CBL 教学在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刘贤贤等[9]纳入80名感染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人,试验组采用基于网络信息化的CBL 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输式”带教模式,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研究发现试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研究提出应用网络信息化的CBL 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传染病学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同时提升了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不仅需要“会看病、能手术”的应用型专科医生,还要求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使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各大医学院校急需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改进并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2.3 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各大高等院校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定期组织开展研究生近期学习、科研进展情况汇报活动,旨在创造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时间和活动方式(线上或线下)灵活商定,一方面可使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近期状况,以便因材施教解决学生学习和科研中的疑惑;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充分展现个人特点,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向导师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讨论中激发新的研究灵感;其次,建立以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互助式科研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吸纳院系或科室的青年骨干加入研究生培养小组,协助导师完成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内部互助方式。最后,专科院校需积极组织多样化的科研活动,提供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帮助学生制定科研计划,定期进行讲解指导,学生与导师共同参与讨论,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实践中[10]。
3 总结
每个研究生在知识储备、实践经历及科研兴趣等方面不尽相同,个体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不管在何种教育体系下,均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其在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1]。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角色[12],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业务基础、兴趣特长及未来目标等,以便形成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培养创新型、个性化的研究生奠定基础。此外,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研讨,导师可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及实践情况、科研进展及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及实践目标、正确认识科学研究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当好研究生培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