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林业类高职院校帮扶路径优化研究
——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帮扶西盟县佐扩村为例
2022-11-27李纬源李文志郭优来
李纬源 李文志 郭优来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6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这就要求林业类高职院校要持续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优化新起点下的帮扶路径,协助所帮扶贫困村补短板、强弱项[1-2]。笔者通过与西盟县佐扩村历届驻村队员、乡挂包领导、村干部深入访谈,找出学校、贫困村已有的工作亮点,通过发放问卷了解群众代表的发展诉求以及对学校下一步帮扶的意见和建议,广泛与其他帮扶单位进行帮扶措施沟通交流,课题组成员通过认真研读、仔细研究各级、各类文件精神,总结概括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林业类高职院校优化帮扶的思路。本研究立足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实际,在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广开言路,提出了“乡村旅游”“本土网红主播”等一些新的想法,旨在以具体帮扶村为研究点,带动区域发展的面。
1 佐扩村乡村振兴开局的现状
云南省西盟县佐扩村以培育天然橡胶为主要支撑产业,橡胶面积1 593.73 hm2,其中民营橡胶118.47 hm2,开割面积974.2 hm2,年产量75 万kg。全村常用固定耕地面积97.87 hm2,其中水田68.27 hm2,台地29.6 hm2;粮食产量46.8 万kg,农民人均有粮371 kg;林地面积792.53 hm2;草原承包面积839.13 hm2;种植坚果面积3.02 hm2、甘蔗15.3 hm2、砂仁15.0 hm2。根据时节不同,部分群众散卖蜂蜜、自烤酒、干笋、土鸡、生猪等,主要依托挂包单位消费扶贫活动采购。
2 佐扩村发展存在的难点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致富路子狭窄。佐扩村以传统的天然橡胶培育为支撑产业,收入易受橡胶市价、树体长势等因素影响。甘蔗种植面积较少,套种在橡胶林地里面的砂仁结果率低,林下土鸡养殖尚未形成规模,澳洲坚果面积少且只有小部分群众栽种。蜂蜜、自烤酒、干笋等销售较零散,受季节性因素制约。产业总体停留在第一产业的初加工阶段,产业链较短,结构不丰富。
二是人才队伍储备不足,带动效应不强。村干部学历停留时间较长、提升速度缓慢;村民小组干部学历整体偏低,文化基础薄弱,开展信息化工作手段缺乏;2020年,建档立卡户中外出务工134 人,占全村18~59 岁的劳动力(343 人)比重为39.06%,大学生、退伍军人、青壮年群体意愿回乡创业发展的人数较少。村里具示范、有名望的致富带头人较少,懂生产、强技能、善操作的高素质农民群体数量不足[3-4]。
三是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力度不足。基层党支部中流动在外的务工党员较多,有12 名,如王亢党支部长期外出务工的党员已超一半,导致主题当日、“三会一课”等党建活动开展乏力,党员间交心谈心有距离。党支部班子、脱贫工作委员会存在脱贫考核结束后严格管理、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淡化,未能结合新工作起点摆正位置,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加强。党组织引领统筹开展的工、青、妇、团活动不多,各类组织思想统一度有待提升。
四弘扬本土文化力度不强。村干部主推本村民俗文化意识和能力不强,驻村工作队协助宣传和挖掘村特色文化手段单一,导致本土文化很难出村。宣传的方式传统单一,常把文件式的工作汇报当做文化宣传,且一笔带过,宣传内容不丰富。摸底、推选“西盟工匠”工作还不深,对少数民族针织品、舞蹈、歌曲等文化载体搜集面不广。
3 林业类高职院校帮扶的优势及不足
3.1 优 势
定期邀请学校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协助找出发展难点和痛点,给予专业技术支持,便于问题得以权威解答。林业类高职院校利用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将贫困村产业发展中的难题纳入项目课题研究之中,在田间地头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解决人才、资金、技术困境,用好林业高职院校“产学研”优势,加速项目研究向实际生产孵化和转化。如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林业局项目资金100 万元,助力王雅村开展澳洲坚果提质增效研究,着力解决当地结果率低、种植不科学和不规范的难题。
3.2 不 足
存在以解决当前工作任务为重的倾向,对产业发展、培训开展的前期调研、中期指导、后期追踪服务不够。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曾试点过竹鼠养殖、林下魔芋种植项目,但是收效不是很明显,后期的追踪服务次数不多。结合村情、学校优势,从系统性、长远性角度去思考布局产业发展和培训内容有待提升。学校的驻村队员分散在不同贫困村,队员定期集聚在一起商议的次数不多,集体进行学习不够,村与村之间协同推进项目建设合力不强,对资金统筹使用的能力需提升。
4 林业类高职院校优化接力帮扶的措施
4.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振兴
1)确保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要减少胶价变动带来的影响,就要提高主导产业橡胶的产量。林业类高职院校,应系统进行新型割胶技术培训,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选拔、培育出一批割胶能手,教会其熟悉新型割胶刀法、胶树养护、产品初加工等完整步骤,使其具备更高效的胶树管理和经营理念,让其具备二次培训身边群众的能力,实现技术的传帮带[5-6]。
2)打造“一村一品”,开拓“乡村旅游”新景点。西盟县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景观壮美,民族文化丰富浓厚。通过挖掘各村特色,推广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大势所趋。如西盟县马散村就因其“石头房”“野果节”“小舞台”而出名,获评云南省旅游名村称号,还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名单,节假日吸引有不少游客到访。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挂包王雅村、佐扩村以来,积极探索村委会主景观园林绿化设计,在2020年投入20 万元开展王雅村“美丽乡村”建设,建立村委会“三角梅”中心花园、佤文化休闲长廊、农户门前“一树一花”整体景观,使王雅村成为县内出名的“景观村”。
4.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人才振兴
1)保持学费减免政策稳定,扩大招生人群数量。通过日常走访摸清初、高中“准毕业生”底数,集中反复宣传西盟农村户籍学生学费减免政策,尽可能扩大普招、单招学生数量。同时和县、乡组织和人事部门沟通,了解退伍军人、村干部、高素质农民学历情况,针对性在该群体中宣传高职扩招政策,服务基层干部学历提升。
2)全过程关注西盟籍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培养质量。对于佐扩村等其他西盟籍学生的培养,建立成长档案,实行“辅导员+学业导师+顶岗实习教师”共同指导的培养模式,定期关注其学习成绩、思想行为变化,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重点推荐西盟籍学生回当地政府参加实习,为其毕业回乡做好准备,灵活进行回乡实习成绩评价机制建设。
4.3 优化组织效能,加快组织振兴
提升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水平。学校各基层党支部要认真按照结对共建协议有计划开展工作,参与结对的各党支部应利用人才和学科优势,将党建知识规范化整理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传达给对方学习。双方就“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开展常态化交流,学校各党支部应每月集中研究对方困难事项1 次,每季度开展线上党支部书记轮上党课1 次,每半年现场联合开展活动1 次,保持交流的互动性、连续性、系统性。双方要指出对方的亮点和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常学常新。
4.4 挖掘和提炼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守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底色。西盟县以佤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涵盖歌舞、饮食、服饰、住房、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驻村工作队在进村入户时,要多看、多问,找到民族文化的细枝末节,及时做好跟踪和记录。用好园林规划和竹制品加工技术,在留有传统文化的底色基础上,指导群众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外包装提升,做到食品、服饰、手工艺品等在不失文化底色的同时兼具现代风格之美,更能迎合市场需求。
5 结 语
林业类高职院校自脱贫攻坚以来一直是帮扶的主要力量,扮演着生态文明建设者排头兵的角色,在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背景下,在时代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氛围下。更要乘势而为,接力发挥自身优势完善自身不足,持续激发群众树立富起来的内生动力,不断富足其生产和生活技能,切实做到“授之以渔”,稳步有序地朝“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前进。笔者担任驻村队员近3年以来,经历了各类考核,见证了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胜利。也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各挂包单位的通力合作下,西盟定能奏响“阿瓦人民再唱新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