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瘟常态下规模化猪场健康管理保障措施
2022-11-27付贵花张竟越
付贵花 张竟越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万州404100
非洲猪瘟是一种影响各种猪种与年龄阶段的毁灭性传染病[1],于1921年首次在东非肯尼亚被确认,主要表现为高烧、皮肤发绀、淋巴严重出血,死亡率接近100%,OIE 将其列为必须及时通报的动物疫病。非洲猪瘟发现至今已有百年时间,在我国属于主要的外来动物疫病[2,3],进入我国后,对我国生猪养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国生猪存栏量一度降到冰点,打乱猪周期。我国作为猪肉消耗大国,非洲猪瘟暴发后,猪价、利润高走,同时为恢复生猪产能,政府大力扶持,大量养猪企业、养殖户大量涌入,生猪产业极速扩张。2021年我国生猪产能完全恢复,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分别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101.6%、100.2%,提前半年实现恢复目标,同时肥猪出栏量有所增加。面对我国精准剔除技术的成熟和生猪价格下跌的现状,生猪养殖逐步回归到“薄利险高”的状态,而防非支出又增加了我国生猪养殖成本,各种疾病造成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何安全度过产业低迷期,是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企业和养猪户在非瘟常态下必须讨论的话题,提升猪群的健康度是主要的方向。本文从生物安全、引种扩群、营养、疾控以及管理等方面去分析,综合提高猪群的健康度,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1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与完善
对于生猪产业而言,完善且可实施的生物安全体系是规模化猪场盈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围绕着传染病三要素而建立,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决定养殖企业的生死存亡,从“高热病”“变异伪狂”到“非洲猪瘟”,生物安全体系重要性不断显现。我国受生物安全体系思想意识和基础设施等影响,生物安全体系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不足,严重制约着猪群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
对于规模化猪场而言,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受四方面因素控制,一是硬件配置,猪场选址规划需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中的场址与周边距离要求,向阳、通风、交通、水电、抗自然灾害以及天然的防疫屏障等,这些条件在某些条件下能决定猪场未来的走向和寿命,也是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围绕着猪场建设好兽医实验室、消毒设施、拉猪车、中转台、无害化和粪污处理设施,只有这样才能综合打造生物安全体系。例如猪场具备场区人员洗澡间及物资消毒间、具备引种隔离舍、场内要划分净区与污区防止交叉、猪场使用围墙或围网与外界隔离,尤其是生产区须使用实体围墙与外界隔离。二是强化员工意识建设,不让生物安全流程成为形式化,员工了解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并执行到位,应定期开展生物安全考试,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三是日常管理,主要体现在人、车、物、四害控制和消毒方案的执行和高效完整完成过程的管控。四是监督检查与反馈,生物安全工作全靠执行力,提高员工意识、文件更新与培训、过程管控与反馈是保证生物安全有效的关键因素。从生产来看,出场环节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如物资、猪只由场内向场外流动,时常成为规模化猪场的漏洞,应引起高度关注。
猪场生物安全对于保障猪群的健康是第一道也是最有效的关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诸多企业在生物安全管控方面也存在层层加码的现象,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必需不断优化,也不能忽视其他影响猪群健康的因素,例如引种驯化、营养调控、饲养管理等。
2 引种及后备猪的健康管理
就猪场而言,引种是引入疾病的途径之一,可能会造成猪群健康度有所波动,对生产造成巨大的压力,后备猪的健康预示着猪场未来的生产成绩,是保证猪场满负荷、维持生产母猪最佳性能的根源。极速扩群下三元母猪留种、GDU 培育条件差、隔离驯化时间不足、免疫混乱等造成猪场引种后暴发PED、头胎母猪蓝耳不稳定以及头胎断奶仔猪成活率低等情况。因此,引种管理极为重要,应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综合控制,一是猪源确定,做好引种规划和猪群健康评估、抗原抗体检测,确定猪源质量。二是过程管控,根据引种规划,做好三方对接,确定先后次序和人、车、物的生物安全管控,保证中途不接触、不停留,同时做好应激管理,确保安全到场。三是隔离封闭管理,该阶段缓解引种应激,外来猪只不对场内猪只造成冲击,同时适应场内环境,最后稳定入群。隔离期应封闭管理,隔离区域在下风口且远离生产区1~2 km,独立人员,隔离时间>28 d。四是驯化管理,为预防新疾病-ASF、PED 及PRRS等传入,同时应对场内已有的病原,给足冷却期,建立自身免疫力并停止排毒;该阶段主要分为接触驯化、疫苗驯化和静养三步骤,接触驯化首选经产淘汰猪,疫苗驯化根据供种场免疫记录和抗体检测报告,蓝耳疫苗驯化提前,加强免疫提升抗体水平,联合免疫减少免疫次数,保证入群猪与本场猪抗体水平一致;若本场有特定疾病如PED 等,需要进行特定驯化。五是入群检测,入群前进行抗原抗体检测,不携带病毒且保持较高抗体水平。
后备母猪的管理决定一个猪场的未来,后备猪入场或自留种猪并非所有猪只都符合种用,选留和培育最佳的种猪,保证最佳的生产性能,避免二胎综合症,至少3/4 的母猪进入三胎生产,从以下方面保证种猪质量:一是饲养管理,前期自由采食,后期限量饲喂,增加膳食纤维,配前短期优饲,合理控制营养需求和密度管理。二是留种筛选,以体表特征和健康状况作为选留标准,挑选出体表评分最佳的母猪。三是诱导发情,后备猪应达第二情期后进行参配,因此需要在母猪初情期前开始查情诱情,完整记录发情情况,这样才能同期发情,进行批次配种。四是对发情母猪进行定位栏管理,使其提前适应妊娠环境。
以集团为单位建立配套体系和闭群管理体系,在疫情的压力下,集团外引种和国外引种难度和风险较大,育种配套体系建立是猪场保持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而闭群管理是疾病净化和区域防控的重要举措。
3 饲料质量与营养水平
饲料在生猪养殖中所占成本超过70%,成为生猪养殖成本的大头,而2021年饲料原料成本持续走高,而猪价持续走低,饲料的成本控制和营养调控对于养殖成本控制和猪群健康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第194 号公告已经规定,禁止使用12 种促生长药物饲料添加剂,如金霉素、杆菌肽锌、阿维拉霉素等,饲料厂生物安全级别支出不断提升,可见限抗和非瘟对养猪行业产生了双重压力。对于规模化猪场而言,肠道疾病发生率和提高生产效率是评估饲料的主要手段,因此饲料质量和营养水平是最大的关注点。
一是保存与运输。这是保证成品饲料质量的前提,除部分家庭农场外,如今规模化猪场都是用自动料线和散料运输,而散装料保质期小于10 d,袋装料则小于14 d,因此要有合理的用料计划,将料塔料线密闭好,防止饲料氧化变质而导致猪只氧化应激,性能减退,生长缓慢。
二是酸化剂和添加剂的使用。酸化剂多为有机酸,可以有效刺激食欲、抑制霉菌和细菌的生长,能有效防止腹泻和加强消化,同时生产表观效果明显,但使用酸化饲料保存难度大,饮水中添加有机酸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有机酸的使用方法和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验证;外源型添加剂中抗氧化剂是使用较多的,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氧化饲料的不利影响,并使动物充分发挥生产潜力。
三是不同阶段饲料的控制。猪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营养成分有所差异,特别是粗蛋白含量和制作工艺。高蛋白饲料能促进猪只生长速度,但可能造成猪只腹泻、肠道菌群紊乱、增加饲料成本,造成其他营养成分难以吸收,应根据不同阶段猪只消化能力、营养需求、饲料原料来合理更改配方。饲料配制受饲料原料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原料期货不足、进口限制的情况下,而颗粒度、糊化度、油脂含量、制粒时间等都会对饲料质量和营养水平造成影响,因此优化生产工艺能一定程度减少损失。
四是合理的氨基酸含量和微量元素的组成。补充功能性氨基酸能帮助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同时给猪饲喂低氨基酸日粮(降低15%SID Lys,其他氨基酸按比例降低)降低了猪的腹泻率,因此适当改变饲料配制方案或者补充功能性氨基酸能够增强饲料利用率,特别是满足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含量。微量元素是动植物循环的重要因子,如铜、锌、磷等元素,能增强机体合成代谢[4],维持肠道稳态[5],促进机体免疫[6]等,但应重点关注微量元素的吸收和代谢,避免过多的微量元素排出体外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 疾病防控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业不断发展,万头种猪场不断涌现出来,而集约化养殖最大的难点在于疾病防控和粪污处理。在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以后,我国不断提升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级别,但异地转运、GDU 培育、多种源混群等原因造成很多猪场病原在猪群内循环,导致一个猪场出现多个原发病原,增加了规模化猪场的疾病防控难度,同时疾病控制时间延长,猪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规模化猪场除非洲猪瘟外,猪群健康受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PRRSV)、流行性腹泻(PED)影响最大,其他疫病虽时常发生,但防控效果较好。
PRRSV 并未对猪群造成大规模损失,但对猪场生产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流调发现新开种场出现猪群呼吸道疾病频发、母猪流产、下游猪场死亡率高等,毒株分离时发现与疫苗毒株相似性较高,同时NADC30-like 毒株呈散发和区域流行。防控该病的主要策略有:一是构建和完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阻断、降低和清除PRRSV 的传播和污染;二是构建阴性种源,种场始终保持阴性生产,做好引种隔离驯化和闭群管理;三是构建合理性的免疫程序,选择安全性高的疫苗,定期做好监测;四是做好净化管理和区域防控。
PED 是影响产房损失最大的因素,秋冬季节频发,通常死亡率高达100%,疫情持续1 个月以上,随着生物安全级别的提升,近年来较为平稳,但依旧有不少猪场发病。而PEDV 变异毒株不断检出,疫苗虽普遍免疫,但效果始终不尽人意。PED 为生产管理型疾病,主要防控策略有:一是提升猪场生物安全和舍内卫生条件,隔断病原传播,降低环境病毒载量;二是清除发病猪只和产房彻底洗消,清除传染源和环境病毒量;三是强化疫苗免疫和母源抗体水平,保持跟胎免疫和常规普免,保持哺乳母猪母源抗体水平;四是合理引种隔离驯化程序,做好PED 驯化,避免带入病毒和后备母猪抗体水平不佳而发病。
5 饲养管理
规模化猪场饲养管理可分为后备管理、妊娠管理和分娩管理三部分。一是后备管理。后备猪是规模化猪场的新生力量,是保证猪场满负荷、维持生产母猪最佳生产性能的根源,但引种也有诸多挑战,如引入疾病、入群发病、降低选留标准和母源抗体保护力不足等。因此,后备猪的管理应从引种、隔离驯化和培育管理3 个方面来进行,从引种来说,做好抗原抗体检测及遗传鉴定,保证来源的安全,不会因为种源造成选留退化和安全隐患;隔离驯化是用来观察和检查外来猪只的健康状态以及是否会携带风险,完全隔离时间至少达1 个潜伏期,同时做好菌群驯化和疫苗驯化,提高入群母猪的抗体水平和适应场内微生物环境;培育期间做好环境管理、营养管理、发情管理,保障入群母猪体况适中、适应妊娠环境以及至少处于第二情期。二是妊娠管理。做好配种、营养、分区、免疫、环控、数据、卫生、疾病以及问题猪的管理,采取批次生产,可视化妊娠管理,每一个管理环节都关系到生产成绩以及种猪的利用年限。在妊娠期,做好前、中、后期的饲养管理,特别注重营养和环控,营养精准控制妊娠母猪保持良好的体况和可以提高仔猪出生重,拥有均匀的体重,同时避免难产等情况出现;而环控可以避免母猪在不同季节出现呼吸道疾病,同时降低环境应激,例如环境温度超过26 ℃之后,每增加1℃,猪的呼吸频率线性增加12 次/min。潜热散失不依赖温度差,但是需要湿度差,如果空气湿度过高,则会限制猪的潜热散失,从而造成母猪机体不适影响健康度。三是分娩管理。对于母猪而言,分娩管理关系到母猪使用年限和生产价值,其主要有3 个方面,定标准、追执行、找经验,任何一个规模化猪场都会有一成套分娩舍饲养管理程序,做好每一个环节管控,每一个员工按照标准执行,不断积累经验,实现老带新。对于分娩而言,其技术管控主要是做好分娩管理和精准饲喂、严格执行疫苗免疫和疾病控制、做到全进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