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温经散寒、补肾活血”治疗痛经验案1则*

2022-11-27曲云青冯晓玲谷玥儒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期活血腹痛

曲云青,冯晓玲,谷玥儒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二科,哈尔滨 150040)

痛经,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1]。西医即指行经前后或者月经期间出现明显小腹部或后腰骶部坠痛、胀痛,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伴有腰部酸冷或其他不适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昏厥,影响生活质量[2]。

1 源流之考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带下病,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土瓜根散主之”,便对痛经进行了记载与描述[3]。至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月水来腹痛候》言:“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探讨了经行腹痛的病因病机。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较多具有破血功用的虫类药物,兼顾介绍了温通类药物的应用,使痛经的治疗有了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痛经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陈自明在“体虚风冷”学说基础上,于《妇人大全良方》中阐述“气滞血结”思想,以行瘀理气温通为法,所记载的温经汤及桃仁桂枝汤为后代医家所青睐[4]。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根据经预行疼痛和经来后作痛,分虚实进行论治。明代张介宾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中指出:“经行腹痛者,证有虚实,实则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则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揉拒按为实。”清代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从脏腑辨证的角度阐明痛经的主要病机为肾虚肝郁,创调肝汤及宣郁通经汤[5]。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认识记载趋于完善,临证治疗效如桴鼓,为后世学者所研习。

2 病因病机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则月事时下,故能有子。”此时冲任两脉相资相助,血海按时充盈,则月事以时下。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两脉及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值行经前后冲任两脉气血的生理变化短时急骤,若邪气内伏,肝经郁结、郁热,遂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若肝肾虚损、气血亏虚,不能荣养冲任、胞宫,即“不荣则痛”[6],不外乎与情志不调、起居不慎、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而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常见。病因病机方面,痛经之因于受寒者,多由行经期或行经前后冒雨淌水、受寒淋雨或游泳后感受寒湿之邪,或感寒饮冷、嗜食寒凉偏性瓜果,或冰雪凛冽、坐卧潮湿之地,或产后调养不慎遭受风寒、过早碰触冷水等,使寒湿伤于少腹,以致寒气稽留,客于冲任、胞宫,寒凝经脉,血因寒而凝滞,不能畅行,瘀血阻于冲任,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停止,环周不休,寒气入于经而稽迟,泣而不能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能通,故卒然而痛。”此类寒凝血瘀型痛经多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少腹绞痛、冷痛或少腹两侧抽痛以及坠痛、酸痛,往往牵连及腰脊使人觉酸楚,且痛处固定不移,喜按揉,得热即舒,遇寒加重,经行量少,经色紫黯有血块,甚如黑豆汁,且常伴有肢冷面苍白,或兼夹胃脘部冷痛,或伴吐泻清稀水状,畏寒便溏稀,舌淡或暗苔薄白,或有瘀斑,脉沉紧或濡缓。经水临行,误食冷物,若寒滞于经脉,外寒所逆,或不慎寒冷,以致凝结不能行,则留聚为痛。

3 辨治特色

3.1 首辨虚实 对于痛经一病,辨证施治时当先辨别其疼痛属性,并根据疼痛发生之时间、痛经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结合月经的期、色、量、质、兼夹症、舌苔脉象,以及患者平素身体状况等辨其寒热虚实[7]。《景岳全书·妇人规》载:“经行腹痛……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由于前来就诊的痛经女性多喜揉按,故不以是否喜按或拒按作为评判虚实之依据。凡经前或经期少腹部冷痛拒揉按,得温热则疼痛减轻,或伴有月经周期后延、经量减少、四肢末端怕冷畏寒者,属寒证;凡经期少腹部灼热疼痛不喜揉按,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经色红、质稠有血块者,属热证;凡月经将净或来潮后少腹隐痛而不胀,经量较多者,属虚证;凡月经来潮前或经行之初少腹胀、疼痛,月经量少色黯不畅者,属实证。临床中的痛经患者以寒凝血瘀型为多见。

3.2 次调气血 痛经的治疗应当通调气血。妇人素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中医理论认为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液本依赖气的化生,且依赖气的推动运行,固摄血液循环于脉中;血能生气,亦能载气,血即气之载体,血盛则气亦旺,血亏则气衰少,若妇女经期产后失血过多,必然气也将失去依附,气病将会及血,血病必然滞气。《调经论》云:“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生。”因此,针对痛经,气血失于调畅乃为其主要病机,故其诊治当以调畅气血为主要,痛在经前,以痛为主症者,予《普济本事方》之琥珀散;痛于经前,以胀为主症者,予加味乌药汤;痛在经前,以下血块为主症者,予膈下逐瘀汤。与“通则不痛”之理相契合。痛经属虚证者,亦当辨证论治,若月经后腹痛,经血量较多者,宜用温经汤合黄芪建中汤,寓意痛经之因于寒者温补以调和气血,此即“荣则不痛”之理。正如清代高士宗所云:“痛经之通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之通,寒者温之使之通,无非通之之大法也。”[8]

3.3 标本同治 在临床中对于痛经之辨治,还应注重标本缓急。痛经的治疗原则虽然应当首辨虚实,再行通调气血,但亦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行经前后,应首先重视调气血以止痛来治其标,此时减轻疼痛为其首要任务。对于寒凝血瘀者,速服温经汤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平素则应审证求因,补肾活血以治其本。肾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肾内寓真阴,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妇女天癸、月水的产生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故平时应养肾气以固本,冯教授给予补肾活血方以强壮腰肾,活血化瘀。痛经的治疗一般需要3~5个月经周期,且临床中夹虚者多,全实者少,遣方用药在通调气血之时应兼顾标本虚实[9]。

4 遣方用药

针对寒凝胞宫所致之痛经,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血行则疼痛止[10]。恰如张从正谓:“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平日不慎寒凉,所致凝聚作痛,而无虚者,须当祛寒,宜调经饮加姜、桂、吴萸,或和胃饮。”温经汤乃常用方剂之一,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认为“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11]。由上述可知,温经汤适用于治疗血瘀寒滞,少腹胀满,经脉失其调畅,拘挛冷痛所致的痛经。该书所载温经汤广为流传,其功用可以祛瘀温经散寒、养血调和气血[12]。冯教授总结,方中吴茱萸具有辛温热燥之性,性味辛、苦,用于散寒止痛,与桂枝共为君药,可增强温阳通脉、散寒止通之功,两者合用温经散寒、通利血脉。《神农本草经》云:“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风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13]《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菌桂,主百病,言百病用之得宜,皆有益也……和颜色,调畅血脉,益在外也……辛香四达,引药以通经络。久服轻身不老,血脉通利之效。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血和则润泽也。桂性温补阳,而香气最烈,则不专于补,而又能驱逐阴邪。凡阴气所结,能与药相拒,非此不能入也。”[14]辅以当归、川芎均可入肝经,共柔肝濡养血脉,活血调经祛瘀;牡丹皮活血兼清虚热,三者既能养血调经,又可清血分虚热,合而为臣药。白芍酸苦微寒,柔肝止疼痛,养血脉敛阴;阿胶柔肝养肝血而滋补肾阴,配伍养阴清热之麦冬更具养血止血润燥之功,恰能制约吴茱萸、桂枝之温燥热性。人参、甘草益气补中,调气和血,使气血双补,以资生化之源;生姜、半夏温里散寒和胃,调经不离肝脾,阴阳调和则血脉畅矣。全方温经散寒止痛以活血通经,补养冲任而固根本,则月经调而病自除。此方在补虚基础上既温通又清热,有调补冲任之用,温中养虚,用平和之药牵制刚燥之品[15]。温清补消共用,大量温补之品与少数寒性药配伍,温而不燥,刚柔兼济。临床用药悉遵《神农本草经》,取吴茱萸大热大温之威烈峻猛,佐人参之冲和以安中气、姜枣之和胃气以行四末,专求阳明,实为绝处逢生之妙。

冯教授辨治痛经时推崇补肾固督务本,并侧重于调气和血治标,遣方用药考量精细准确,“治痛方药宜温补而不燥,宜调和而不过极”,忌过于温燥或大苦大寒,顺应血气生理,可避免滞气凝血之弊。所处方药药性平和,配伍得当,补益勿过于滋腻,理气勿过于刚燥,活血勿过于戕伐,避免“虚虚实实”之误判[16]。临床应用温经汤加味,若乳房、少腹胀痛者,适佐香附、红花等调气和血、畅达肝脾之品。舌紫黯,经血中夹有血块且较多者,用桃仁活血以祛瘀块。若更年期患者出汗多、乏力,可用黄芪益气补虚。肝肾阴虚重者,熟地黄、墨旱莲、女贞子滋阴润燥。肾阳虚重者,加巴戟天、牛膝、仙灵脾温阳以改善血液循环。痛经兼有月经不调者,用益母草散寒止痛调经。湿气重者,用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面部出现色斑者,加红花、鸡血藤。若见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者,加用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兼心肝阴血不足、头眩眼花、难眠多梦者,加用柏子仁、枸杞子等滋养心肝。可谓“临床病证错综复杂,痛经可见虚候,亦有虚实兼证,故治疗时医者应据邪正盛衰寒热虚实细加审辨,方不误治,才可药到病除”。

服用本方后,宜多食胶原蛋白类食物,如猪蹄、牛羊肉、鸡鸭鱼肉等。《金匮要略》中当归生姜羊肉汤亦可作为食疗方法[17],妙用热性羊肉,其为血肉有情之品,配以生姜、当归,大补气血,温中止痛,乃“形不足者则温之以气,精不足者则补之以味”的典型范例。凡因血虚兼寒凝者,均可食用本方,以补虚养气血、散寒止疼痛。

《妇人大全良方·月水行或不行心腹刺痛方论第十二》中记录有另一温经汤组成,“肉桂、当归、川芎、莪术、牡丹皮、芍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桂枝易为肉桂旨在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可见寒凝血瘀为两方所治之共同病机[18]。《金匮要略》中温经汤养血补虚寒之力更强,故适用于虚多瘀少兼虚热者,《妇人大全良方》之温经汤侧重于活血祛瘀止痛,用于虚少瘀多而寒重之人[19]。

5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19岁,学生,否认性生活史,于2019年7月15日首次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二科门诊。主诉:经行腹痛6年余。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欠规律,13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30~40 d,经期 5~6 d,经色暗红,月经来潮时少腹疼痛,可见血块。末次月经(LMP):2019年7月1日。患者自述月经来潮时遇凉疼痛加重,呈绞痛样,少腹坠胀,痛时面色苍白,肢冷汗出,恶心呕吐。曾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未经系统治疗。现睡眠欠佳,饮食尚可,便溏。舌体胖,舌质黯,苔薄白,脉沉细。2019年7月15日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查腹部超声示:子宫前位,大小约为39 mm×32 mm×40 mm,子宫内膜厚约 8.2 mm,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无盆腔积液,无子宫、盆腔等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为经行腹痛,辨证属寒凝血瘀型。治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结合患者月经周期,此时为经间期、排卵期,应当调和阴阳气血以促排卵,于《金匮要略》之温经汤基础上化裁,处方1:当归10 g,丹参10 g,牡丹皮10 g,赤芍 10 g,续断 10 g,白芍 30 g,山药 20 g,山茱萸 20 g,熟地黄 20 g,菟丝子 20 g,红花 15 g,百合15 g,茯神 15 g,生姜 10g。每日1剂,水煎 300 mL,分两次餐后温服,共7剂。处方2:服用完以上7剂中药后进入月经前黄体期,应补养气血兼调肝理气,上方去山茱萸、熟地黄、菟丝子、红花,加入炒白术 20 g,茯苓 10 g,巴戟天 20 g,紫河车 10 g,柴胡20 g,香附 10 g,延胡索 20 g。每日 1 剂,水煎 300 mL,分两次餐后温服,共7剂。服药期间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寒凉之品,注意生活作息规律,中药服完后复诊。

2诊(2019年9月2日):患者诉疼痛有所缓解,睡眠改善,大便略稀。LMP:2019年8月31日,经期带血时治以活血化瘀,换方为:当归10 g,牡丹皮10 g,赤芍 10 g,延胡索 20 g,茯苓 15 g,泽兰 10 g,益母草20 g,制香附10 g,焦山楂15 g,柏子仁10 g,远志20 g,五味子10 g。每日1剂,水煎300 mL,分两次餐后温服,共7剂。嘱患者保持情绪舒畅,按时作息,规律饮食。

3诊(2019年10月7日):患者服药后月经来潮时腹痛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大便尚可。LMP:2019年10月1日。此时为月经之后期,应滋肾阴、养经血,处方:党参 10 g,麦冬 15 g,槲寄生 10 g,炒山药 20 g,女贞子 20 g,知母 20 g,杜仲 10 g,墨旱莲 10 g,白芍 30 g,炒白术 20 g,茯苓 10 g,五味子10 g,菟丝子 10 g,百合 10 g。每日 1 剂,水煎 300 mL,分两次餐后温服,共7剂。嘱患者避风寒、调饮食、畅情志。

后随访患者3个月,自述月经来潮时腹痛症状消失,近3个月月经规律,恶心呕吐未作。

按语:痛经的治疗重点在于分辨寒热虚实,调畅气血。痛经症状既发作于经前又发作于经期,因经间期阴阳消长平衡转化不利,肾之阳气不足则不能维系子宫正常藏泻功用,瘀浊凝结日久则阻塞经血运行气机,疏泄不利故损络致痛。所以,痛经的治本之策在于调气血兼顾补肾。临床应当重视辨别疼痛程度及其性质,时而疼痛、时而歇止、胀甚于痛者,属气滞为主;持续疼痛、痛重于胀者,属瘀血为患;酸冷疼痛不缓解为寒湿所致;钻痛、绞痛、坠痛则为瘀滞或寒凝较重;少腹空痛、隐痛绵绵、喜按揉者则为虚证。同时宜重视标本同治,散寒调经止痛之余亦应补肾活血,以治其根本。

6 结语

首辨虚实、次调气血以及标本同治为冯教授治疗痛经的3种特色辨治方法,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常运用温经汤随症加减,收效良好。医者仍当勤求古时医家之经验,深入考究其价值,并结合临床实际以及西医研究,然后遣方用药,博采众长,推动中医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经期活血腹痛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丹芎活血片对瘀血型膝痹病的效应研究
UHPLC法分析补肺活血胶囊中12种指标成分
请收下这份腹痛指南!!!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
针药并用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56例
自拟清热活血汤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8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