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黄疸病诊治特色浅析*
2022-11-27周涛许杰戚璐徐俊程良斌
周涛 ,许杰 ,戚璐 ,徐俊 ,程良斌 ,3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2.三峡大学中医医院,宜昌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宜昌 443000;3.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武汉 43006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与西医“黄疸”含义基本相同。《黄帝内经》最早记录了黄疸病名与主症,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黄疸分立“五疸”进行论治,北宋医家韩祗和于《伤寒微旨论》详述了阴黄证治,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将阳黄与阴黄辨证施治系统化。《本草纲目》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巨著,书中所载的黄疸相关内容,除了明代以前的经验和方药之外,还包括李时珍个人的临床体会,本文将其一并整理与总结,以期探讨李时珍论治黄疸的特色,指导临床诊治。
1 以脏腑辨证,概括了黄疸的病因病机和分型
在卷一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篇中,李时珍将诸湿黄疸归纳为脾所主本病,认为黄疸为五脏中脾脏功能失常之病变,即病位在脾,为脾脏之本病,且与湿邪密切相关。卷三黄疸条下载“(黄疸)有五,皆属热湿”,指出黄疸的病性以邪实为主,湿热多见。另提出“湿有外感,有内伤”,将湿邪的产生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之湿是指雨露岚雾、地气水湿,袭于皮肉筋骨经络之间;内伤之湿则由于水饮酒食不当、脾弱肾强而产生。在病机方面,若脾湿不流,湿郁化热,熏蒸肝胆,则发为阳黄;内伤不足,邪从寒化,则发为阴黄。即张介宾谓之“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从阳者为湿热”[1]。李时珍将黄疸分为“瘀热、脾虚、食积、瘀血、阴黄”5种类型,在各主治药物和附方中论及。这种归纳分型体现了李时珍对脏腑辨证的重视,是对中医脏腑理论的继承,并且采用与病因病机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后世黄疸的系统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分虚实标本,总结了黄疸主治药及加减规律
李时珍非常重视疾病的主治药,在卷三黄疸条下系统列举了黄疸的主治药,涉及湿热82种、脾胃12种、食积12种,分别在各部介绍。李时珍虽未设专篇论述黄疸药物的加减原则,结合卷一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篇中关于脾病的治疗总则,以及卷一十剂篇中按照“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的药物分类,可将黄疸主治药的加减规律归纳如下。
2.1 土实泻之 在有关泄剂的论述中李时珍认为“五脏五味皆有泻”“脾实泻以黄连之苦”,故土实当以苦味药泻之。黄疸的泻法具体又分为吐法和下法。李时珍认为“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吐法包括引涎、追泪、嚏鼻等多种形式,涉及的药物有栀子、瓜蒂、藜芦、苦参、赤小豆等。如治疗急黄喘息,胸中坚欲饮者,以瓜蒂与赤小豆研末口服,“一炊久当吐,不吐再服”;又以藜芦研末水服催吐,治疗黄疸肿疾。下法涉及的药物有大黄、芒硝、大戟、芫花等。如“大戟泄天行黄病”“伤寒瘀热发黄者,以大黄浸水煎服,取利”“治疗时疾发黄,以黄栝蒌绞汁,入芒硝服”。概括起来,其吐法适用于湿邪偏于上,使邪从上而出,继承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观点;下法适用于湿邪在里在下,通过通腑泄热而退黄。
2.2 土虚补之 包括“虚则补其母”、补气和补血。李时珍强调“不特人参、羊肉为补也”“五味各补其脏”,如“甘草之甘补脾”,使气血生化有源,则正气荣复。黄疸脾虚者,补母可用桂心、茯苓,如茵陈五苓散。补气常用黄芪、葛根、甘草、陈皮、木香等,例如用黄芪、木兰皮末同酒服,或以葛根煎汤服,治疗酒疸;甘草同柴胡、白茅根煎水服,治疗湿热黄疸。补血则用白术、苍术、当归、大枣、蜂蜜,如“食劳黄”“血证黄肿”、血虚发黄皆以绿矾同枣肉作丸服;“面黄,色枯舌缩”,以当归同白术煎服。
2.3 本湿除之 对于湿邪困脾的治法,李时珍概括为“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具体包括了“燥中宫”“洁净府”两大治法。“燥中宫”选用白术、苍术、橘皮、半夏、草豆蔻等,燥湿以健脾;“洁净府”用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等淡泄之物,以“去湿热无形之邪”,使湿邪从小便而走。《金匮要略》提出的“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是对除湿法的概括,李时珍则是通过药物的属性对除湿法进行了具体分类。
2.4 标湿渗之 根据李时珍辨证和用药理论,伤寒发黄表热者属标湿表闭,阳气怫郁,不能外出所致,可采用“开鬼门”法,宜选用葛根、苍术、麻黄等轻扬之剂,发其汗以去闭,而表自解也。对黄疸初起邪尚在表者,或黄疸兼有表实证者采取发汗法,使湿邪从肤腠而出,既可解表以防表邪传里,又可起到治疗黄疸的作用[2-3]。标湿渗之,是李时珍在继承《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理论和张仲景汗法基础上的发展。
2.5 治黄疸之通用方药 《本草纲目》记载茵陈味苦、辛,微寒,入足太阳经,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治通身黄疸,小便不利”。茵陈苦泄下降,性寒,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故为治黄疸之要药。现代研究证实,茵陈不仅具有保肝、利胆、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4-5]。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五苓散同用,即茵陈五苓散;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发之阴黄,多与附子配伍,如茵陈附子汤;治酒疸,同栀子、田螺擂烂,酒服;痫黄如金者,同白鲜皮煎服;同生姜捣烂,擦胸前四肢,可治诸黄病。上方均以茵陈为君药,根据不同的证型佐以大黄、附子之类,即李时珍所说“各随其寒热也”。此外,白鲜皮、秦艽、瓜蒌根、苦参、白茅根、茜根、白英、白术等药亦可同时治疗多种黄疸,为治疗黄疸之常用药。
3 发明创新,丰富了黄疸的外治法
明代以前的医家大多不够重视黄疸的外治法,而李时珍收集整理了大量外治验方,并加以临床验证及发明创新,为黄疸病的治疗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
3.1 擦药法 卷十五茵陈蒿条下最早记载了擦药法治疗黄疸:“遍身黄疸,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于胸前四肢,日日擦之。”自张仲景创茵陈蒿汤以来,茵陈多是煎煮内服,而煎煮过程可导致其有效成分挥发油的丢失。李时珍提出的擦药法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透皮吸收,避免了煎煮所致的丢失和人体消化系统的破坏,有利于茵陈的有效成分充分吸收,是创造性的治疗方法[6]。
3.2 鼻腔给药法 此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的瓜蒂赤豆散,《本草纲目》中亦记载了滴鼻、纳鼻和鼻3种治疗黄疸的鼻腔给药法,主要涉及药物有苦瓠和瓜蒂。《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李时珍言:“瓜蒂乃阳明经除湿热之药,故能引去胸脘痰涎,头目湿气,皮肤水气,黄疸湿热诸症。”因此通过用瓜蒂、苦瓠等苦寒之品鼻腔给药,可引脾胃湿热从鼻腔排出[7]。同时,李时珍还强调包括瓜蒂在内的所有涌吐药,在胃弱、病后及产后皆须谨慎使用。
3.3 灸烙法 自古有“热证忌灸”之说,然而李时珍记载了许多关于点烙针灸治疗黄疸的方法,可见其是支持“热证可灸”的。在卷五十牛条下记载了烙舌法治疗走精黄病:“用豉半两,牛脂一两,煎过油脂,绵裹烙舌。”足太阴脾经连于舌本,并散舌下,走精黄见舌上紫色,甚则舌面坼裂,及黑色,说明脾经热盛津亏。《中华本草》记录牛脂甘温,功效润燥止渴,止血,解毒,主消渴、黄疸[8]。豆豉咸寒,解烦热热毒,牛脂配豆豉烙舌,既能清热润燥又能解毒退黄。在卷三十八裆条下又记载了烙法和灸法联用治疗房劳黄病,“宜先烙上脘及心俞,次烙舌下,灸关元,下廉百壮”。灸烙法可以温阳除湿,对于黄疸虚寒证固然有效,但通过配合经络腧穴和特定手法,亦可以达到化瘀解毒的功效,故又能治疗实证黄疸[9]。
4 药食结合,注重饮食禁忌和食疗
营养不良常见于梗阻性黄疸及终末期肝病患者,且与其他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0-12],目前临床上适合此类肝病患者的肠内营养制剂相对匮乏。李时珍认为,饮食五味入胃,喜归本脏,各有所利,应该根据四时、五脏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来指导饮食和治疗,并且提出了“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指出“脾欲甘”“脾病宜食粳、牛、枣、葵”“脾病禁酸,宜食咸:大豆、豕、栗、藿”。如用白茅根汁合猪肉作羹食治疗5种疸疾,用牛乳煮粥食治疗老年人黄疸。在饮食禁忌方面,强调“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即饮食不能本味太过,以免出现本脏之味自伤和本脏之味伐其所胜也。运用李时珍的药食结合理论,对黄疸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分析,指导临床精准化治疗,有利于患者获益最大化。
5 察病之源,讲究服药方法和剂型
李时珍不仅对药物的功效所长掌握精细入微,而且善于审察病机,灵活化裁方剂,极其讲究服药方法和剂型的选择。这些服药方法和剂型,或实用便捷,或增加了药效,或保留了药物的有效成分,或纠正了药物原有的偏性,契合病机。
5.1 以酒服药 《本草纲目》对酒的运用是其一大特色[13],治疗黄疸的各药条目的附方中多用到酒,例如“薏苡根捣汁和酒服”“田螺生擂酒服”“黄芪同木兰皮末以酒服”“老茄阴干为末以酒下”“麻黄煎酒服”“灯心根酒水各半煎服”等。李时珍认为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生改变,治疗黄疸之药多酸咸苦寒之品,无升浮之性,难以直达病所,“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巔顶”,少量饮酒能和血行气,振奋脾胃之气,并使药物上浮。以酒服药治疗黄疸,反映了其对药性的重视及对酒的应用极其灵活。现代研究表明,酒可以同时溶解药物中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的成分,有助于药物溶解吸收,同时少量的酒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兴奋精神、增进食欲[14]。
5.2 善用丸药 李时珍记录了大量治疗黄疸的丸药,包括水丸、糊丸、蜡丸等,多涉及金石类药物,皆由张仲景治女劳疸之硝石矾石散变化而来。丸药具有用量小、吸收缓慢等特点,可延长药效,降低毒性、刺激性,减少不良反应,更适用于慢性病治疗或病后调和气血[15]。矾石能除风消痰,燥湿解毒,同青矾、白面作丸,可以治疗黄疸水肿;同硝石作丸,治疗女劳黄疸变成黑疸,腹胀如水者;同橘皮作蜡丸,治疗妇人黄疸。现代研究表明,矾石主要成分为明矾,具有改善肝内胆汁淤积作用[16-20]。绿矾具有消积燥湿,化痰除胀之功,同百草霜、当归作丸,治疗脾病黄肿;同百草霜、炒面作丸,治疗血证黄肿;同枣肉作丸,治疗食劳黄;同平胃散、顺气散作丸,治疗酒黄。李时珍常用伐木丸(苍术、黄酒面曲、绿矾)加平胃散治疗胀满、黄肿、疟、痢、疳诸疾。针砂是制钢针时磨下的细粉,具有消积、平肝、治黄的功效,用醋炒制,同干漆、香附、平胃散蒸饼丸,治疗脾劳黄病;同粳米、百草霜制成针砂丸,治疗湿热黄疸。现代研究表明,绿矾是一种亚铁盐,天然绿矾主要含硫酸亚铁[21],针砂含铁元素大于98%[22],均具有补铁效果,可以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适合缺铁性贫血伴有黄疸或者表现为血虚萎黄浮肿的患者[23]。此外,还记载有如圣丸治疗脾劳黄疸;蟹烧存性研末,用酒糊作丸,治疗湿热黄疸;皂荚醋炙同巴豆作丸,治疗食气黄肿;五灵脂同麝香作丸,治疗酒积黄肿。
5.3 其他 特殊的服药方法还包括捣汁、研水、绞汁、米泔浸服等。捣汁服:如萱草根捣汁服,治酒疸。研水服:生蔓荆子研水服,治黄疸如金;发髲烧研水服,治疗伤寒发黄。绞汁服:如蔓荆子捣末,水绞汁服,治疗急黄黄疸、腹结不通;黄瓜蒌绞汁,与芒硝同服,治疗时疾发黄。米泔浸服:如盐麸子根白皮捣碎,用米泔浸一夜,平旦空腹温服,解酒毒黄疸。
综上所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黄疸病的内容丰富,诊治特色突出。以中医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脏腑病位及虚、实、标、本等变化,为黄疸病的辨治提供了依据。在临证实践中,善于审察病机,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方式灵活,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验方,或药食结合,多有良效。李时珍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黄疸论治体系,值得后人在临床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