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晓雪教授从“郁”和“虚”论治失眠经验

2022-11-27张晓雪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柴胡情志半夏

李 慧,张晓雪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失眠指睡眠环境适宜情况下,出现入睡难(通常入睡潜伏期>30 min)、易醒(整夜觉醒次数≥2次)、醒后难以再睡、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6.5 h)等表现及对睡眠质量感到不满意等主观体验[1]。失眠对机体免疫系统[2]、心血管系统[3]、消化系统[4-5]、神经系统[6]等多系统均有影响,睡眠稳态关乎人类健康大计。失眠归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张晓雪教授从事中医脑病临床工作36年,善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诊治失眠,提出从“郁”和“虚”辨治失眠的思想。张教授认为郁性失眠主要以气郁、痰湿郁、火郁和血郁为主,郁而不通致病;虚性失眠主要责之于阴血亏虚,虚而不荣致病。病程短者多为郁之实证,治以解郁;病程长者往往“郁”“虚”相兼,需详识郁型,分清缓急,选中时机,酌加解郁之品。现结合张教授临床经验,从“郁”和“虚”入手,探析失眠临证诊疗思路,以飨同道。

1 郁与失眠

1.1 理论阐释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这是郁证治疗大法的最早记载[7]。《丹溪心法·六郁》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朱丹溪认为,“六郁”即气、血、湿、痰、食、火郁,乃万病之源,而气郁当为六郁之首。

睡眠是机体顺应自然阴阳而产生的一种连续、自发的生理现象,是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和合,共同维系正常脑功能的综合反应。因情志所伤,或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等,均可形成“郁滞”。张教授经过多年临证观察认为,情志刺激是导致失眠的最主要病因。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高级大脑活动,与中医的“肝气”关系最为密切,肝主疏泄,条畅情志,调节一身之气,情志舒畅,则肝气调达,气血调畅,五脏六腑藏泄有度,故可适时而眠。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郁扰魂则发为不寐。气为阳,“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而发展为火郁,肝火引动心火,扰动神明则不寐。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由气及血,则发展为血郁(血瘀),血瘀心胸,心神失调而成不寐。肝气横逆犯脾胃,脾主运化水湿,湿聚成痰;或饮食不节伤脾,可导致痰湿郁结,痰湿阻滞气机,郁而化为痰(湿)火(热)郁结,扰动神明则不寐。不寐主要以气郁、火郁、痰湿郁和血郁为多,或单独为病,或相合为病,郁而不通导致不寐。临证紧扣病机,辨证论治,常效如桴鼓。

1.2 辨证分型

1.2.1 气郁 此类失眠较为多见,且多见于女性,失眠,伴有情志不畅、喜叹息,或胸胁胀满,脉弦为辨证要点,张教授经验用方解郁宁神汤加减:柴胡、郁金、枳壳、白芍、当归、合欢皮、炒枣仁、珍珠母等。此类失眠由情志刺激,肝气郁结导致,治法疏肝解郁安魂,用药宜轻灵疏导,切莫辛香燥烈,因肝体阴而用阳,肝郁易化火伤阴。

1.2.2 火郁 临证多以失眠,伴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张教授经验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栀子、柴胡、黄芩、郁金、龙胆草、夏枯草、大黄、黄连、白芍等。此类失眠由五志过极,肝心之火炽盛;或感受六淫之邪郁久化火,冲扰神魂而成。肝火旺,影响肝的气机调达,不可单独清泻肝火,需加入疏肝解郁之品,如柴胡、郁金等。

1.2.3 痰(湿)火郁 临证多以失眠,伴胸脘痞闷,恶心,或口黏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为辨证要点,张教授经验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清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大黄、瓜蒌等。此类失眠多由恣食肥甘,嗜酒过度,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胃,蕴为痰湿化火,扰动心神而成,治疗需在燥湿化痰降火的基础上,酌加化痰通腑的大黄、瓜蒌,还需加入重镇安神之品。

1.2.4 血郁(瘀) 临证以失眠,伴有面色晦暗、唇暗、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为辨证要点,张教授经验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枳壳、桔梗、牛膝、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红花、丹参、合欢皮等。此类失眠多由长期精神刺激,情志压抑或躁怒,或寒冷,或发热等久病形成,治疗需在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加入疏理气机之品。

1.2.5 气郁痰(火)阻,枢机不利 临证多以失眠、抑郁、焦虑、舌红苔黄(白)腻、脉弦(滑)或弦细为辨证要点,张教授经验用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黄芩、姜(清)半夏、茯苓、桂枝、党参、龙骨、牡蛎、磁石、栀子、远志等。肝为气血之枢,可司表里之开合,主气血之升降,掌阴阳之运转,枢失转运,阳不交阴;或邪中少阳,枢机紊乱,阴阳失调,此类失眠患者多伴有抑郁、焦虑、恐惧等症,相对病机复杂,病程较长,疗程较长。治疗需用小柴胡类方和解少阳,通利三焦。

1.3 验案举隅

尚某,男,58岁,2020年1月8日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主诉:失眠1月余。患者自诉1月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辗转难眠,日累计睡眠时长约3~4 h,伴口苦口干,纳可,大便偏干,1次/d,夜尿频。查:唇色暗,舌黯红,有散在瘀斑,苔黄腻,脉弦滑。诊断:失眠,辨证:气郁痰火,瘀血阻窍。治宜理气活血,清热化痰,解郁安神。处方:柴胡12 g、麸炒枳实12 g、黄芩9 g、清半夏9 g、茯苓12 g、竹茹12 g、当归10 g、白芍12 g、川芎12 g、桃仁12 g、红花12 g,4剂,开水冲服。

2020年1月11日二诊,睡眠总体状况改善,夜间小便次数减少,大便调,舌黯红,有散在瘀斑,苔白略腻。处方:上方减麸炒枳实,加麸炒枳壳,余不变,7剂,后失眠诸症消除。

按:患者为中年男性,有情志不遂病史,结合其临床表现及舌脉特征,张教授辨其病机为气郁、痰郁、血郁和热郁相合,予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之枢,肝胆枢机得利,气郁得解;予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助肝体而致肝用,发挥其疏泄气机之用;予川芎、桃仁、红花、当归等理血之品,以解血郁;予茯苓、清半夏、竹茹等健脾和胃、清热化痰之品,以解热郁、痰郁。服药后,睡眠转佳,效不更方。因患者大便调,故以枳壳易枳实,继服7剂,收效满意。

2 虚与失眠

2.1 理论阐释

《景岳全书·不寐》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清代《冯氏锦囊·杂证·方脉不寐合参》指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张教授基于中医藏象学说,指出虚证不寐与肝、心、脾、肾关系密切,“肝藏血,血舍魂”,中医魂魄睡眠学说[8]认为,魂为阳神,清醒时司外界反应,睡眠中藏于肝而调控睡眠深度,若肝血虚,血不舍魂,魂游于外,则易发生多醒、眠浅等睡眠问题;心主血脉,藏神,若心血虚,血不养神,神明无主,亦可致不寐;若年老体虚或素体阴精不足,肝肾阴亏,相火妄动,上扰心神,则易见难寐、不寐;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相互既济,脾失健运,肾失温化,脾肾两虚,气血生化乏源,难以上养心神,亦见不寐。概言之,不寐病机重在心肝血虚,神魂失养;(心肾)阴虚火旺,神明被扰。此外,病程长,病情复杂者辨证属脾肾气血俱虚者亦不少。

2.2 辨证分型

2.2.1 心肝血虚证 临证以眠浅易醒、早醒后不易再睡,心悸,头晕,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张教授经验用方养血宁神汤加减:当归、炒白芍、阿胶、熟地、桑葚、黄芪、炒酸枣仁等。此类失眠多由久病耗损,或禀赋不足,或年老,而致心肝血虚,神魂不安而成。治疗以补血为主,还需酌情加入补气药,但补气药不宜多,以补血为主,同时加入滋养安神药。

2.2.2 阴虚火旺证 临证以入睡困难,伴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心悸,腰膝酸软,舌红瘦,苔少,脉细数为辨证要点,张教授经验用方龟甲滋阴安神汤加减:龟板、鳖甲、酸枣仁、柏子仁、桑葚、枸杞子、黄柏、生地、丹皮等。山西名医李翰卿老先生认为,失眠病久者病变脏腑多责之心肾。长期情志不舒,化火伤阴;或劳心过度,阴血暗耗;或房劳过度,肾阴耗伤,肾水不能上承于心,心火独亢,热扰神明,故而不寐。治疗不可单纯滋补,需少佐苦寒、甘寒之品,以清泻阴火,以固阴津。

2.2.3 脾肾两虚,气血不足 失眠顽固,伴有神疲乏力,消瘦,头晕,纳呆,舌淡,苔白,脉细弱。张教授经验用方为《和剂局方》的十四味建中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附子、肉桂、肉苁蓉、半夏等。此种类型的病机为脾肾久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治疗不可过于温燥大补,以免伤及阴血,导致病情更为复杂。

2.3 验案举隅

杨某,女,64岁,2019年9月25日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主诉:失眠5年,加重1月。患者5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入睡难,每晚平均睡眠时间3 h左右,伴神疲乏力,自觉冬季手足凉,时有下肢轻度水肿,后服多种药物,效果不满意。近1月上述症状加重,伴面色萎黄,消瘦,头晕,心悸,纳差,大便2~3日一行,质不干,小便尚调。查: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诊断:失眠(不寐),辨证: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益气养血,补益脾肾。处方:党参9 g、黄芪15 g、白术10 g、当归10 g、熟地9 g、白芍10 g、川芎10 g、制附子9 g、肉桂6 g、肉苁蓉15 g、姜半夏9 g、麦冬10 g、龙眼肉15 g、炒酸枣仁15 g。7剂,开水冲服。

二诊:神疲乏力、纳差减轻,无不良反应,舌脉同上。继服14剂。三诊:上述症状减轻,但口干,舌淡尖稍红,苔薄白,脉沉细。第一方改制附子6 g、肉桂3 g、麦冬15 g。继服10剂。四诊:睡眠转好,舌淡红,苔薄腻,脉细。第一方减熟地,加陈皮10 g。继服5剂。

按:本例患者为中老年女性,虚弱症状明显,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故予四君、四物、麦冬等健脾益气养阴血,配附子、肉桂、苁蓉以谙阴中求阳,培补肾元,佐以龙眼、枣仁等养心安神,三诊出现口干化热征象,考虑用药偏于温燥,故减温热药量,酌增养阴麦冬药量。四诊眠渐好,减熟地,加陈皮,以防诸补益药滋腻碍胃。因其病程较长,且以虚为主,故疗程较长。

3 结语

“郁”和“虚”两大核心病机贯穿失眠发展的始终,郁性失眠乃诸郁壅塞气机,滞涩血运,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结果,而虚性失眠为五脏本虚,气血运行原动力不足,滞留成瘀,神失所养的体现,临床以解郁与补虚为根本大法。有邪该“伐”则伐,有郁该“解”则解,有虚该“补”则补,找准时机,辨证论治,临证诊疗深谙于此,斟酌病机,谴方用药,细致考量,常能获效。

猜你喜欢

柴胡情志半夏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的北柴胡与藏柴胡鉴别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基于柴胡栽培种植技术要点分析
半夏入药多炮制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