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痰郁”理论刍议药源性肉芽肿性乳腺炎防治

2022-11-27杨满英陈雪珍胡金辉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药源性肿块乳房

朱 蓉,杨满英,陈雪珍,胡金辉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临床常见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病程缓慢,迁延难愈,临床治疗十分棘手。GM的具体病因机制仍未明确,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GM的发生发展与临床药物使用密切相关,杜琳等[1]首次将该类GM称为药源性GM。Wong S C Y等[2]研究显示,部分患有GM的患者发病前有药物史,其重要发病机制是药物使用过程中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3-4],终致本病发生。现阶段临床治疗本病,更多地应用外科手术、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5-6],但效果不甚满意,且存在药物耐药、病情持续进展、易复发或对侧发病[7-10]等情况,令患者苦不堪言。近年来,中医药以其多靶点、多机制的作用特点,以及辨证论治的个性化诊疗在本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1],中医药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保持良好的乳房外观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从“痰郁”理论入手,探讨“痰”“郁”在药源性GM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认为治疗本病应从“痰”“郁”立法,以“化痰”“解郁”立方,兼顾健脾、疏肝、理气等法则,应用芩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并附医案一则以飨同道。

1 药源性GM病因病机认识

GM应属于中医学“肉芽肿性乳痈”“粉刺性乳痈”等疾病范畴[12]。《类证治裁》曰:“乳症多主肝胃心脾,以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提出女子乳房疾病治疗应从肝脾二经入手。丹溪立“六郁”之说[13],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此“郁”并不囿于情志类疾病。“郁”者,常曰:“郁积阻滞”“停滞”,明代著名医家赵献可论述:“凡病之气,多在于郁;郁者,抑而不通之义”,又云:“为因五气所乘而致郁,不必作忧郁之郁。”《明医杂著·医论》载:“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强调“痰”“郁”相互作用、相互化生、终致痰郁互结滋生诸多罹疾。胡金辉教授根据药源性GM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GM应为“痰”“郁”互结之症,盖因其痰气相因而致郁滞不通,病情复杂,变化多端,迁延难愈。以下分别从“郁久生病致痰”“痰多久病致郁”进行论述。

1.1 郁久生病致痰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百病生于气”,《医碥》云:“百病皆生于郁……因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丹溪心法·六郁》认为乳症发生以气郁为重,女子肝为先天,曰其“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证治汇补》云:“惊怒忧思,痰乃生焉”,郁多为气结于局部,阻碍气血运行,气血不畅,久之痰、湿、毒聚于局部,终变生诸症,且气结易生痰,痰盛更致气结,形成恶性循环,不可胜数。《景岳全书》论述:“但察其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属少阳厥阴”,厥阴少阳互为表里,常由表及里,郁为蕴结则不畅达,结聚而难以发越。药源性GM发病往往因郁而病发,因郁而病进,《临证指南医案》谓之:“癫由积忧积郁……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情志失畅,肝木抑郁,郁结于内,乘于心脾,脾运失健,痰郁由生,正如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所指的“气郁为湿痰”,陈无言在《三因方》所述的“七情扰乱,郁而生痰”。胡金辉教授认为药源性GM临床表现多以乳房局部肿块为主,发病骤急,又病情迁延,常一处未愈,他处又起,或由单个象限蔓延至全乳,甚则对侧乳房发生传变。肿块具有难消、难溃、难敛[14]之特征,谓之曰“良性之癌症”,且本病患者多存在诸多负面情绪,往往加重病情,郁结愈发伤肝,气机阻滞则更加致郁,伤及五脏六腑,痰邪由生,诸多作祟。

1.2 痰多久病致郁

《痰证论》认为痰易结聚为痰症特性之一,且致病广泛、复杂、多样,它既是致病之因,又是病理产物,皆曰:“人知气血为病者多,而不知痰病尤多”“百病兼痰,怪病多痰”。《丹溪心法·六郁》曰:“凡郁,皆在中焦”。药源性GM一因情志致病,木郁克土,气之升降失常,因郁生痰;二因脾胃起病,患者思虑太过,忧思伤脾,脾失升清,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因痰生郁。痰、郁两者互为化生、互为影响,正所谓:“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痰一旦形成,痰易化热,痰火互结,神不守舍,随气升降,上窜扰心,神机失用,则会出现癫、痫等神志障碍疾病[15]。若痰凝于乳络,运行受阻,气血壅滞,痰瘀互结,结于乳房而聚集成块,结者,为邪气积聚,难以消散的质硬产物,又因足阳明胃经贯行乳中,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按之应指,可扪及波动感,脓肿可自行溃波或切开后则不收口,易成瘘管,“怪病多痰”之先声王隐君以“痰之为病多端,其状不同,难以尽述”等细致描述痰病、痰症。痰之为病,临床表现多复杂多样,两者合病均出现慢性疾病迁延不愈,符合痰之为病的特点。

综上,胡金辉教授认为药源性GM的发生发展与肝郁痰凝证密切相关,郁症患者本身情绪不能疏解,痰郁互结导致病程长,反复难愈,复发率高,乳房外观缺损,心理负担尤重,则气机郁滞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故从“痰郁”出发,治疗上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主,体现了异病同治特点。

2 从痰郁论治药源性GM

中医外科大家王维德认为外科疾病应“以消为贵”,药源性GM无论何种辨证,常以实体肿块[16]为主要表现,肿块质地或硬或韧,应以消法使之消散于无形,临床多采用化痰散结法或软坚散结法治疗。“消”法如晨曦之阳光,融化痰郁之疴结,并可形成局部“护场”,如“防卫之城郭”,使邪毒不结聚、走窜、发展,即便未能完全消散,也可使之移深居浅,转重为轻。结合患者体质不同,其病机性质有别,消法应用有所侧重,如有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痰凝者祛痰,气滞者行气,血瘀者化瘀和营等,但其根本病机不离“痰”“郁”二字,治疗上应以“痰”“郁”立法,以“化痰”“解郁”立方。

人体中焦既为五脏六腑之居所,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更是人体气血化生、运行、转化之处,发于中焦的外科疾病大多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在发病前往往存在情志疾病病史。药源性GM常因痰郁致病,在治疗上应以“痰”“郁”立法。张介宾提出:“肝气有余,不可补”,出肝气乘脾责之于脾虚,应舍肝救脾,强调脾的重要性,故治疗痰郁应“化痰” “解郁”为先,后调理中焦,顾护脾胃,健脾为本。《医学衷中参西录》道:“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随之下降”,提倡“实脾即理肝”之说,《丹溪心法·痰》指出:“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17],《外科正宗》云:“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须端详”,强调治痰在于治脾,宜健脾燥湿,兼顾调理气机使气顺而痰亦消,正所谓治气不忘治血,治血不忘治痰,治痰不忘治郁。

而药源性GM发病以“痰郁”为根本,由此产生的气血痰瘀日久化热,郁愈甚,则火愈盛。临床上常多用芩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本病,其中陈皮、半夏理气燥湿而祛痰,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竹茹清燥开郁,使痰消火降,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在温胆汤[18]理气化痰解肝胆之郁基础上,又通过燥湿健脾调养脾胃之气,进而调畅气机,再加入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以除三焦湿热。对于药源性GM,痰浊为阴邪,最易阻塞清窍,又随气升降流注四肢关节,上者,可加菖蒲芳香化浊以通窍,菖蒲可“补五脏,通九窍”,配以胆南星清热化痰,远志祛痰宁心,痰热清则眠自安;下者,可加夏枯草、蒲公英、玄参、浙贝、牡蛎、橘核等清肝泄热,消肿散结;当肿块质硬难消者,久病必兼瘀,则加三棱、莪术破血行气以增强散结之效;泌乳素升高可能为本病发生的触发器,可加大炒麦芽剂量以回乳消胀。综观全方,使郁解痰消,热清而津复,气机通畅,津疏血通,脾得健运而诸症自愈。

3 验案举隅

患者刘某,女,24岁,2019年7月1日初诊,以双乳肿块伴疼痛1周为主诉就诊。当时未予以特殊处理,刻下:双乳肿块,伴疼痛,左乳甚,左乳可扪及波动感,可见红肿,皮温较高,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表情沉默,无恶寒发热,无下肢结节性红斑,稍口干口苦,纳寐欠佳,二便调;既往有抑郁症病史,现长期规律服用抗精神药物;查体:精神不振,表情淡漠,问之久可答,右乳6点乳晕下方可扪及4 cm×2 cm大小肿块,未见明显红肿,伴压痛,左乳全乳可扪及10 cm×5 cm大小肿块,可扪及波动感,伴红肿疼痛,皮温稍高,边界不清,质地较硬,活动度欠佳,双腋下未扪及异常肿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完善相关检查:B超提示:①双乳低回声区,考虑乳腺炎并脓腔形成(左乳显著);②双侧腋下低回声结节,考虑为淋巴结(左侧稍大);查CRP+血常规:CRP:14 mg/L、WBC:14×109/L、NEUT:11.52×109/L、余(-);泌乳素:73.75 ng/mL。脑垂体MRI未见明显异常;穿刺活检:(双乳肿块)镜下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考虑肉芽肿性乳腺炎;辨证为痰郁互结证,予芩连温胆汤加减:黄芩15 g、黄连5 g、陈皮10 g、法半夏10 g、茯苓15 g、枳实10 g、竹茹1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胆南星5 g、蒲公英15 g、夏枯草10 g、橘核10 g、麦芽30 g、甘草10 g,7剂。外治:考虑有脓肿及坏死肉芽组织,局麻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放置引流条引流,外敷矾冰液(院内制剂,由明矾、冰片组成)湿纱布及加压包扎。根据辅助检查,予以口服左氧氟沙星片剂,2粒/次,2次/d,溴隐亭,1粒/次,2次/d。嘱患者一周后复查血常规、对症换药、规律服用精神类药物。

二诊(2019年7月8日):其母代诉肿块未见明显变化,疼痛较前明显减轻,稍红肿,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溢出,情绪低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复查血常规:(-),停左氧氟沙星,守前方加醋三棱、醋莪术各10 g,15剂。

三诊(2019年8月19日):患者精神状态较前明显好转,自诉切排口已结痂,仍有些刺痛,稍红肿,肿块较前变小变软,在原方基础上加玄参15 g、皂角刺10 g、山楂15 g,续服15剂,外治予如意膏(院内制剂)外贴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四诊(2019年9月26日)及五诊(2019年10月31日):患者诉肿块持续变小变软,未见红肿疼痛,纳寐尚可;查体:精神状态良好,双乳外观可,大致对称,左乳呈治疗后改变,左乳肿块可扪及大小约6 cm×2.5 cm,质韧,边欠清,活动度欠佳,右乳及双腋下未见明显异常,复查泌乳素:15.8 ng/mL,续服溴隐亭,逐渐减量至停药,予一诊基础上去蒲公英、橘核、麦芽加四物汤及黄芪10 g,15剂,外治如意膏外贴。

六诊(2020年5月7日):患者诉左乳可扪及指甲盖大小肿块,右乳未扪及异常肿块,复查b超,提示左乳低回声区,结合病史,符合乳腺炎治疗后改变;予以疏肝消瘰丸合芥贝二陈汤加减,玄参15 g、浙贝母15 g、生牡蛎10 g、柴胡15 g、白芍15 g、枳实10 g、青皮10 g、橘红15 g、香附10 g、当归10 g、郁金10 g、半夏10 g、白芥子10 g、甘草6 g,外治阳和膏外贴。随诊,半年未发。

按:本例患者系药源性GM患者,胡金辉教授结合患者病史、症状等,运用痰郁理论进行辨治,该患者首诊,因郁起病,痰浊凝聚,遏阻阳气,致气血不能畅通,导致痰瘀阻遏而发热,则为肿为毒,见患者神情淡漠,局部肿块质硬,红肿热痛,脓已成,故内治予以芩连温胆汤加减,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开窍豁痰,醒神益智,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加蒲公英、夏枯草、橘核以清肝火、散郁结,治痰火互结之乳房结块;外治以祛腐生新,以及疾病始终均强调保持积极之心理暗示。二诊肿块未见明显缓解,但疼痛减轻,《血证论》唐容川言:“疮科治溃,亦必先化腐而后生肌,腐肉不化,则新血亦断无生理”,然化腐须活血和营,加以三棱、莪术,破血行气,血行则气行,醋制又增加其止痛作用。三诊时乃疾病中期,郁结已久,火热毒邪愈盛,加以玄参、皂刺、山楂以清热凉血散瘀、冲散托溃。四诊及五诊:查此时患者元气已伤,正气虚损,正气无以祛邪外出,若仅用补益气血药物不足以扶助正气,以防助残邪扩散,故在前方基础上加四物汤及黄芪,补益气血,清补结合共祛余毒,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六诊:仅可扪及指甲盖大小肿块,根据病情缓急及病程特点,为肿块巩固期[19],未见明显红肿疼痛,前期研究已证实疏肝消瘰丸合芥贝二陈汤[20]加减对肝郁脾虚痰凝肿块期肉芽肿性乳痈疗效确切,外用阳和膏外贴以散结。

4 结语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发病率及复发率逐年上升的慢行炎症性疾病,药源性GM增加了治疗该病的难度,其发病多为年轻女性,乳房又作为女性的标志性器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这类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肝郁气滞,痰湿内生,郁久生病,病久生郁,胡金辉教授通过对该病的临床经验总结,认为本病主要责之肝郁脾虚,兼痰浊血瘀,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小疤痕,提高疗效,减少复发,保证乳房美观,为临床治疗药源性GM提供了新方法。

猜你喜欢

药源性肿块乳房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乳房
老人慎防药源性疾病
乳房不对称 少女莫惊慌
三联疗法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
1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
准妈妈 请小心呵护乳房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长着乳房的大树
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与病理学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