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蔬菜设施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11-27曹贤张海珍
曹贤,张海珍
(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河南 济源 459000)
设施蔬菜生产是指利用设施,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采用专业化、标准化技术,按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实现蔬菜快速、优质、高产、高效而稳定的生产方式。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对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需求,同时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就业率,稳定了社会。济源市从1994年开始引进建设设施蔬菜,2012年发展到高峰,之后呈下滑趋势,部分设施倒塌或闲置,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为提高济源蔬菜设施利用率,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笔者对济源蔬菜设施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对闲置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
1 蔬菜设施总体情况
1.1 生产设施分布情况
目前济源市现有蔬菜设施大棚3637 座,面积423.6 hm2,主要集中在玉泉、梨林、轵城、五龙口、思礼、克井等镇,设施利用率74.4%,闲置率25.6%,闲置未利用的设施共931个,面积55.33 hm2。
1.2 蔬菜设施农业发展历程
1994年,全区设施蔬菜大棚85 座,面积6.67 hm2;2004年,全市设施蔬菜大棚达到7000 座,面积533.3 hm2;2012年,全市设施蔬菜大棚达到15391 座,面积1066.67 hm2;2013年至今,全市设施蔬菜大棚建设积极性下降,利用设施种菜率逐年减少,有的改种花卉、草莓,有的改种树,甚至闲置。闲置主要原因有转产歇业、设施破损、环境污染及经营亏损等。
1.3 设施农用地审批备案流程
济源设施农用地审批备案业务分3 个阶段:2015年之前,济源各镇(办)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商属地国土部门后自行调整。2015—2019年,备案程序是依据〔济源市农牧局关于规范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工作的通知〕(济农牧文〔2016〕121 号),济源市农牧局农经站统一受理备案资料,分别将备案资料转交有关科室、单位审核,并签署意见,经市农牧局主要领导签字后备案。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 号),明确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备案手续下放到镇级政府。
2 设施闲置原因分析
2.1 经营管理不善及政策调整影响
济源近10年没有出台引导性政策,有的设施因年久失修,结构损坏、墙体倒塌等而被放弃利用;有的经营者因种植效益低而放弃利用设施,或利用设施生产其他作物;有的投资失败,一些外行投资大棚蔬菜,但并不了解农业市场,由于蔬菜价格不稳定,很多投资的大棚,并不能很快见到收益,甚至连年赔本。如玉泉办事处的玉川名家,有连栋大棚2 个,面积近4 hm2,因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转产歇业闲置;轵城镇宏泉村2013年建造的日光温室大棚84 个,面积5.6 hm2,因倒塌而废弃;西轵城村2003年建造120 个温室大棚,面积7.2 hm2,倒塌废弃;梨林镇东坡村2003年建造温室大棚28 个,年久失修,无人经营;梨林镇范庄村2009年建设温室大棚50 个,无人经营。
2.2 城市扩建及环境治理波及重点企业, 导致周边设施萎缩
思礼镇涧北高效农业园区,占地333.3 hm2,原种植“三瓜一果”,因企业影响,现整体转型改种桃树;承留镇安腰、周庄等部分蔬菜种植区域因修路或改为经营休闲农业而拆除了部分设施大棚;克井镇西部、南部工业企业多,加剧了佃头、后沟河、南樊、北樊等村的大棚区闲置废弃;轵城镇王庄、牛庄等村蔬菜种植专业村因东湖片区开发建设全部转产。特别是2018年,克井镇、思礼镇、北海、天坛办事处等镇办辖区1846.67 hm2耕地退出种植领域,全部改栽经济林、储备林等,该区域的蔬菜设施基地消失殆尽。
2.3 传统设施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
蔬菜生产与供应不同于大宗农作物,极易受天气与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遇到灾害性天气,菜农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这些境况相比烟叶、蔬菜制种及养殖业的保险保障,蔬菜生产成为被“遗忘”的保险盲区。如2015年冬季突降暴雪,北部示范区菜农张军的20 个大棚全部压塌,损失100 多万元;2017年秋季连阴雨天长达1个月之久,菜农损失惨重,减收6 万元/hm2;2018年4月5日的倒春寒,菜苗被冻死,菜农损失巨大,严重挫伤了菜农发展规模化生产的信心。
2.4 蔬菜园区生产基础设施老化落后
2012年之前,市镇两级出台扶持政策,每年投入奖补资金上千万元,扶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蔬菜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后政策红利取消,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仍然较大,部分园区、田间地头、市场及早年修建的温室大棚急需修缮,新型经营主体及普通菜农无力承担,出现了空棚、撂荒等现象,此外,部分园区2012年之前的市级奖补资金尚未兑付到位,挫伤了种植主体投资的积极性。目前除北部蔬菜生产核心区引进配置了自动卷帘机、自动灌水系统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施药器械,其他蔬菜生产区域仍然停留在原始生产操作状态,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快速向前发展。
2.5 设施蔬菜投入产出比逐年下降
设施蔬菜生产环境高温高湿,劳动强度大,人工投入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雇工成本增加,物价上涨,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蔬菜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加之菜价行情上下波动较大,直接影响菜农收入,导致部分菜农改行务工,而种棚人员的年龄普遍集中在45 岁以上。一些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因亏损转产或荒废:如克井镇后沟河村桃源农业公司因经营不善,亏损而转产;梨林镇后荣村金针菇生产企业与裴城平菇生产园区,因市场规模小,利润低而停产歇业;玉泉办事处泉水湾生态农业园因亏损转型餐饮业,这些均影响蔬菜行业的良性发展,并波及任在苦苦经营的菜农。
3 推进设施蔬菜发展的建议
3.1 扶持园区提速换挡升级
蔬菜产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产业,抓好“菜篮子”市长责任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需要政府层面持续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与保护:①统一规划,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提升各个蔬菜园区和露地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②持续加大对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逐步提高其蔬菜生产经营能力,带动产业发展,完善蔬菜产业区的功能,提高菜农的经济效益;③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完善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王屋山区蔬菜交易市场与冷链仓储物流项目建设,推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④提高蔬菜产区的生产装备水平和运营能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打造区域化的蔬菜产业聚集区。
3.2 建立蔬菜生产保险体系
抓住“全国首个农村改革试点市”的历史机遇,大胆尝试,敢于担当,借鉴蔬菜制种、烟叶保险等办法,开展蔬菜目标价格保险保费补贴与灾害风险保费补贴试点:①探索蔬菜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农民将获得保险赔偿,以此来规避市场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试点示范以蔬菜规模化发展的需要,重点鼓励连续种植蔬菜2年以上、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园区种植大户、农业企业或农业合作社自愿投保;②尝试设立蔬菜保险基金,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办法,增强蔬菜产业应对特殊气候条件和市场波动等抗风险的能力,达到平抑菜价,促进稳定供应,保障菜农收入,提高农民种菜积极性的目的。
3.3 调整规划东南部“菜篮子”生产区域
根据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竞争优势特征以及全市蔬菜市场的供需要求等,进行特色化布局,促进设施蔬菜生产向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露地种植向王屋山区辐射:①提升北部玉泉现代农业示范区品位;②稳定南部轵城镇面积;③扩大东部梨林镇蔬菜面积;④大力发展西部王屋山区高山蔬菜,重点引导农户逐步发展越夏番茄、小辣椒及大葱等蔬菜生产,满足8—10月秋淡季蔬菜市场的需求,形成豫西北夏秋蔬菜生产基地。平原区域要引导农户以市场为导向,逐步调整温室设施蔬菜茬口,满足淡季蔬菜市场的需求,以获取蔬菜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3.4 整合规范设施农用地备案
济源设施蔬菜从1994年起步,2012年达到了巅峰,设施从原始到现代,产值从小到大,规模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标准化的推广,全市蔬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连续10年居全省前列。之后,政策红利释放殆尽,导致设施面积萎缩,利用率下降。目前,亟需出台相应的引导性政策,对已备案设施用地能整合的整合,该撤销的撤销。对现有园区的蔬菜设施用地进行备案完善,对建造年份早、结构埙坏,但有意愿生产的蔬菜设施进行补贴修缮利用。
3.5 壮大龙头企业增加蔬菜产值
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项目建设,抓住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机遇,紧紧围绕打造安全放心农产品这一中心,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菜篮子”体系建设,完善生产基地功能:①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鼓励投入少、见效快的基地大力发展高山蔬菜,引入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享机制;②引进或培育蔬菜产品深加工企业,拓展和延长蔬菜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产业风险,增加菜农收入;③抓住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认证的奖补政策机遇,打造蔬菜品牌,提升蔬菜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