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谁主沉浮》中的林中雪形象分析
2022-11-27李朋
李朋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赣州 341000)
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定位研究由来已久,这个课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也有很大不同。步入转型时期后的中国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也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产生了疑问和困惑。江西省第五届谷雨文学奖获得者赫东军的小说《谁主沉浮》故事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主人公林中雪就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这一形象的塑造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是作品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甚至可以看作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对其心理活动,还是对自身在单位的地位作用、 面临自己前途命运的决策的描写都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该文试图透过林中雪这一形象简要分析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定位。
1 小说《谁主沉浮》故事梗概
赫东军先生的《谁主沉浮》是一部工业改革题材的长篇佳作,也是一部反映大型国有钢铁企业改革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从一场车祸拉开序幕,通过自筹5 000 万元建设棒材生产线、省长来访、制氧机爆炸、整体改制、被强行兼并5 个国有钢铁企业发展的关节点来构建故事,在看似偶然、彼此不关联的事件中展现天河钢铁公司的改革历程和发展轨迹,逼真再现了市场生存危机下国企艰难改制而经历的漫长痛苦的挣扎,尤为可贵的是以一位作家的良知,大胆而深刻地反思了市场经济下唯效益价值观带来的权谋争斗的残酷与人性的泯灭。
2 林中雪形象分析
2.1 林中雪符合知识分子的两个基本要求
如果说专业知识是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的第一个理由,那么知识分子对于公众生活的参与与影响就成为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的第二个理由。
2.1.1 专业基础扎实
专业过硬是知识分子存在的基础,知识分子之所以是知识分子就在于其超于常人所掌握的各自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知识分子的身份标签,首先是由其所属的专业领域来确定的。如文中的林中雪,他是记者,从事传播、交流和表达工作,属于人文知识分子。由于他的这种专业属性,所以发现身边问题、写稿报道就是他的强项,他的扎实的专业素养有目共睹,成为领导和员工公认的笔杆子,是“公司的一支笔”。他自己也经常说,他的每一篇稿子都用心用情,每一篇稿子都像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觉得“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记者,没有当官也没有赚钱,除了会写点文章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也可能正是这一点,我才会这样看重自己手里这支笔,我不愿意有人来指挥我的思想,我只会写让我感动了的事情”。他的专业素养还表现在他工作的很多细节中:“林中雪写现场报道,喜欢描写很多诸如天气、员工的精神面貌等现场的花絮来渲染整体气氛,所以很喜欢在人群中转来转去”“林中雪写新闻报道时喜欢突出现场感,写作时还喜欢用细节”。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有自己执着的追求,在他看来每一次采访都有不一样的意义,比如,省长来访时,他虽然很清楚地知道“省报关于省领导出行调研的报道,无非只是几月几日省长到某某公司视察,然后省长在会上说了些什么,只要把省长说的主要内容写上去就可以见报交差了。如果还有职务比较高的领导也在场,最多再加上一句某某领导同时视察。陈记者是省报见多识广的大记者,当然可以把一个没多少人关注的关于省长出行的新闻写成垃圾,但林中雪不可以,就是可以林中雪也不会写成那样的垃圾新闻,这是因为省长来开现场会是天钢的一件大事,如果写差了就浪费了新闻素材,其次林中雪生来就是一个认真的人。林中雪想写出些新意,特别想写出些现场感……”这是记者这种职业对他的专业的一个基本要求。
当然,强化知识分子在专业化知识体制内的角色就是使知识分子更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才能实现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否则,自身的本领再大也难以施展,也无法得到社会和人们的认可。
2.1.2 关注家国民生,参与公众生活
知识分子所以成为知识分子除了受良好教育,有相当的专业修养之外,还必须将自己的知识用到实际工作和公共生活中去,才能体现其知识分子的价值。因为知识的属性是“公共”的,而知识也必然被用来解决公共领域的问题。所以我们常说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要有社会责任感,也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的[2]。知识分子掌握了知识,势必要用这些专业知识更加理性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并尽自己所能去改变这些社会问题。因此,“公共”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属性。在一个现代民主社会,介入公众生活的不仅有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还有其他各种社会阶层和社会职业的公众。公共空间是一个众生都能介入的空间,但是对知识分子来说就是一个必须介入的空间。也只有参与到公众生活中,知识分子才可以充分展示其自身的才华,得到社会及公众的认可。
林中雪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他的交游面比一般人要广泛得多,他的视野也广阔得多,既可以接触到新闻界的翘楚,也可以跟大记者成为朋友,他还可以接触到普通员工难以接触到的层面,他既跟公司最上层有联系,又紧密联系着底层的员工。可以说,他的工作就好像一张将公司上上下下联系起来的网,几乎触及了公司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从上到下对他几乎都有认知。范沧海作为公司最高层,但是对于林中雪他也是比较熟悉的,认为他是公司的一支笔,在集资募股那一部中,因为采访的事要处罚宣传部的人,林中雪也在处罚行列,范沧海直接说:“刘成林这家伙真是会给我出难题,扣人家林中雪这么多钱,那我还不是成了整个宣传部的罪人了? 要知道这都是一班笔杆子呀,谁能得罪得起? 他刘成林敢得罪,我可不敢。”而且在范沧海看来,他能够锦上添花,跟林中雪他们全方位的报道是分不开的。
林中雪还喜欢深入民众,他自己说:“我喜欢到下面去跑,几乎天天都要下去,当然做记者这行,有些人是喜欢在办公室里等新闻,但我跟他们不一样,没事就下去走走,有时候就是跟工人交朋友也好。”在他看来“其实员工都很朴实,你把他们当朋友,他们也就不会把你当外人,有什么事,只要他们觉得值得报道的,就会打电话来讲。像球团竖炉员工罢工,我上午就知道了,还有轧钢厂维修人员对一岗一薪有意见都是他们打电话给我的”。
另外,林中雪身上有知识分子天生的社会责任感,他看到范沧海在电视里经常有骂人的画面就找刘部长反映,用情用理,由小入大,直到让刘部长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听到省长说要公司再减员时,他忧心忡忡,想到“员工就是正常发工资,高的也不过四五百元,低的只有两三百元,如果只发百分之七十,叫人家怎么生活得下去?”;在起草员工身份置换方案时,林中雪更是责任感爆棚,他觉得如果要学范沧海妹夫公司补偿方案,那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就很低,他认为:“国企必须要改革,但改革的后果不能全部由企业普通员工来承担,这是因为企业内部的每一项决策都是公司高层做出的,而外部的环境则完全是由政府确立的,然后再由市场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这其中的哪项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运营困难,甚至破产,而这样的后果却必然落到每一个普通员工身上。比如,一个普通员工,辛辛苦苦地干了三十年,在还没到退休领社保之前,却被几万元买断,让这员工怎么养活自己和家人? ”
不仅如此,林中雪在很多触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上都有自己的看法,始终没有放弃为民众发声的使命,有时候甚至会与领导据理力争,甚至大动肝火,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总是会本能地去思考利弊,权衡民众的得失,如果实在不能扭转,他也尽可能不做历史的罪人。正是因为林中雪积极参与了公众生活,所以他在整个公司里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层领导对他虽然有忌惮,但也是赞誉有加,下层普通员工更是愿意与他成为朋友,有困难第一时间能想到找他。
2.2 林中雪符合知识分子的属性
2.2.1 具备知识分子道德感的内在属性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知识分子” 从来都不只是事实判断,更是一种价值判断。知识分子向来都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通常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社会的脊梁”,从中国传统来看,中国人自古就崇尚以知识分子为标杆,来树立社会道德和秩序的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世人非常注重知识分子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一个知识分子才能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其道德修养发展、完善、升华的过程。正如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孔子所说的那样:“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3]凡是知识分子,必须以修身为本。当代知识分子也一样,也必须是道德的先锋,有正义感,在思想上引领民众。
在林中雪身上,这种当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感也很明显,首先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他从来不溜须拍马,不搞歪门邪道,他有着极强的正义感,经常会为普通员工发声,如在马中华事件上,他打抱不平,几次三番地为邻居的利益奔走帮忙,他打电话给王有志,没有得到肯定答复后,又亲自跑去王有志办公室,将事情的原委告知,最后虽然因为其他原因马中华的问题没能得到最终解决,但是林中雪的这种不求回报的仗义举动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省长来访说要裁员时,他总能想到普通员工的切身利益,“林中雪一边跟着走一边在心里合计,也许可以从省长撕下七千人这个数字写起,写一个省长来访的长篇特写。林中雪觉得完全可以写好,因为有场景,有细节,有对话,有不同的人物个性,但不知道为什么林中雪心里又有些沉重。等走进会议室,林中雪忽然决定放弃,不写什么减员增效,毕竟省长来公司主持开现场会,减员也不会是最重要的话题,再说还要减员三千,那会有多少个倒霉的家庭要哭啊?……既然自己无法决定,但起码可以不做帮凶……”;尤其是后来在制定员工置换方案时,他更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他们争取最大的利益,他想参考当时改制比较好的银行,却深知不可能,但他又不甘心像范沧海妹夫的百货公司的做法,“甚至觉得自己会是个历史的罪人,对不起起早贪黑工作了一辈子的普通员工,因为自己在起草自能表达意见的时候没有表达出意见。林中雪想来想去左右均衡最后在方案里选了四千元的数字,就是一年工龄补偿四千元,一个辛勤工作了三十年的普通员工能拿到十二万元。林中雪觉得这样比较符合天钢的实际,又不至于让员工太亏”,虽然提出的这个方案王若水也并不满意,但林中雪为此还是非常坚持,甚至不惜与上级据理力争……
林中雪身上有着这种知识分子自带的道德光环,虽然更多的时候他跟这些人或者事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出于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自然而然地会选择倾向民众,为民众发声,为民众争取更多的合法利益。当然也正因为这样,他也更能在普通员工心理树立一个很好的形象,大家有困难自然而然会第一个想到他。
2.2.2 具备知识分子主动参与经济政治生活的社会属性
如果说道德引领对知识分子来说比较容易把握,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因为知识专业化削弱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强度,那么对于当代知识分子而言,参与到经济政治和法制建设进程中,则有利于帮助他们全面恢复这种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参与经济政治呢?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是因为参与社会政治建设可以看作是知识分子道德把握在政治领域中的一种延续。另一个原因是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价值的守护者,注定要与政治与经济产生不可避免的联系。因此,知识分子在理论研究和探索上大有作为,另外忧国忧民也是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一个特质。知识分子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也是知识分子社会良知的体现,这个是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属性[4]。
文中林中雪的身上,我们可以时不时看到他的这种经济政治生活的参与程度,同事吴越对他的印象是“林中雪是一个棱角分明的文学青年,经常热血澎湃地评论天下之事,而且对事物认识的起点不是相信,而是怀疑,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是怀疑一切,虽然常常也能一针见血,见地也很深刻,但给人的印象还是牢骚太多和好走极端”。虽然在吴越看来,林中雪还很不成熟,但其实这正是林中雪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并加以独立思考的结果,他没有将自己置之事外,而是将自己的思想随时跟当下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浓厚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还体现在他并不会因为某人职位高而卑躬屈膝,文中他对范沧海的很多做法就很不赞同,比如范沧海经常要求员工讲奉献,“林中雪听了却觉得可耻,一个月薪一万元的人,怎么能要求月薪一千元的人去讲奉献”,尤其是后来范沧海提出要三次交股,林中雪对范的人设彻底崩塌,文中说道:“林中雪是一个作家,喜欢强调自己的独立思想,范沧海很多说法和做法,经过林中雪独立思考一下立刻就现了原形。范沧海所谓分三次交股,明明是自己没有这个实力,却还要以不想增加员工的负担来做借口。在三四年的实践里,耳闻目睹了范沧海很多这种既做婊子又立牌坊的做法后,范沧海的形象在林中雪心目中一落千丈,觉得范沧海比他想象中还要不是人的”也不会因为某某为底层员工就看不起,他经常关注普通员工的真实生活和工作状况,在他看来“这些默默无闻的员工是企业难得的宝贵财富,只是他们的劳动和奉献,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略不计,这是坐在办公室的高管们根本想象不到的”。他心理有一杆正义的称,有一把责任的锁。他知道他属于什么阵营,也清楚地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坚持什么,底线是什么,该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到民主政治当中。
2.3 林中雪面临“面包”与“自由”的选择困惑
“面包” 是指维持个人基本生存的物质资料,而“自由” 指的则是精神的内在追求和理性思考的自由。是单纯地追求“自由”摒弃“面包”还是为了唾手可得的“面包”放弃“自由”,这个问题其实是困扰着很多知识分子的一个难题。作为知识分子,本能地有对理性更为执着的追求,他们希望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得到极大限度的自由,以自己的思想保持着人的思维的独立空间,以自己的思想建立人际真实的言语交流基础[5]。
一方面,回溯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正面积极的思想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使命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义感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6]。但是,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也确实存在一些观念上的缺陷和不足,比如说,“重义轻利”“君子不言利”“文不经商,士不理财”,将安贫乐道当作终生追求。重思想轻实践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他们习惯将自己关在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由于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物质资料比原先有了极大丰富,获取财富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很多知识分子已经慢慢习惯放弃自己内心对“自由”的执着、对理性的思考,完全放任自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习惯用金钱来衡量事情的利弊和得失,于是出现了很多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等类似的丑闻。而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其实通俗来讲就是知识分子在面临“面包”和“自由”的问题时该如何选择和权衡。
无数的实践证明,当今社会如果纯粹不言利,就很难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潮流当中,比如,即使是费尽心血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如果不转换成现实生产力,也就是一纸空文,毫无价值可言。就是普通的知识分子,如果不言利,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保障。所以当代的知识分子,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化成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当然,这也不是说,知识分子就要丢掉身上理性、追求自由的属性,而是在二者的抉择当中可以更均衡。
文中林中雪就属于比较典型的人文知识分子,很重视精神上和心灵深处的自由,他经常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作家,他平常最大的忌讳就是别人利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拍马屁,因为他认为他的笔是神圣的,于他来说是安身立命的工具,所以在他冲冠一怒调到人力资源部后,跟王若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约法二章,其中之一就是不要强迫他写不喜欢写的文章,因为他明确表示他不喜欢有人来指挥他的思想。在公司林中雪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他有自己独立的工作方式,有独立的批判意识。有一次王若水带着林中雪去市委党校跟党校常务副校长吃饭,酒足饭饱要分手的时候,常务副校长提出要给范沧海写一篇报告文学,还说这种文章林中雪写不好,只有他来写,而且后来还让林中雪用心写份初稿出来,他再来修改。这让林中雪很生气,他很不客气地说:“我真是不屑于写这些的,我调人力资源部的时候,跟王主任约定不要强迫我写不愿意写的文章,就是指这些拍马屁的文章。我如果想写,范沧海刚出道时就有老总暗示我,说实话,我不像你们当官的人,什么话都可以说,我不行,我只有手中一支笔,除非让我很感动我才会去做,不然我会很看不起我自己的。”这虽然在王若水看来是“坏脾气”“文人气质太重了点”,但其实这就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骨气,一种内心对知识的敬畏,一种对自己精神追求和理性思考自由的极致体现。
当然,知识分子也自始至终绕不过“面包”的问题,就如林中雪一样,他除了是一位记者,是一个知识分子外,他还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所以他不能超脱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而存在,他也必须真切面对如何养家糊口的问题。
林中雪在宣传部工作了数十年,兢兢业业,文章报道写了无数,算是整个公司的一个功臣,可每次升职加薪似乎都与他无缘,更可气的是在后来定岗定薪的时候,刘成林直接把他定位三级科员,“林中雪忽然觉得好悲愤,自己在宣传部像只狗样的,辛辛苦苦写了这么多年,竟然就这么一钱不值,这么一想,就连眼睛都有点湿了”。这个时候真要感慨:“面包”可能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但确实是不可或缺的,没有面包,如何保障自由!
尤其当代社会,没有“面包”其实寸步难行,家庭的稳定、事业的发展其实都要有“面包”作为基础,林中雪的妻子高洁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可是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她就像千千万万的妻子一样,希望自己的丈夫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希望丈夫能为整个家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她经常跟林中雪吵架,其实更多的也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家庭要开支,孩子要抚养,哪一样都需要经济的基础,所以“面包”很多时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面包”这个生活实际问题,林中雪也有无奈,“林中雪越来越不习惯跟高洁说话,最烦的就是高洁说到钱。以前林中雪在宣传部工作时,高洁就说林中雪工资一千元都没有,如今林中雪在人力资源部工作定岗一千二百五十元,高洁还是说林中雪工资一千元都没有。不知是这几年来说顺了口,还是觉得这样说更能让林中雪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更能激励林中雪为了这个家为了老婆孩子去奋斗。高洁很多时候都没有想到,这当然也更能伤到林中雪的心,甚至戳到林中雪骨子里去”。
只是,知识分子要怎样来权衡“面包”和自由呢?我想,面包是生活的基础,必须保障,所以知识分子也要有市场经济的眼光,有经济上的敏锐性,不能只谈“义”不谈“利”,适当的时候一定要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林中雪后来权衡再三去了人力资源部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另外在“面包”有保障的基础上,自由地发扬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理性思考,为社会公众尽可能发声,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虽然世事必然有很多不如意,但作为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保持精神的永恒追求,保持自身理性思考的自由还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也一定是更为重要的。
3 结语
林中雪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正如文中挚友李潇波所说的那样:“你是个理想主义者,讲正义讲骨气,很多事情上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且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的思想。”该文通过分析林中雪这个当代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简要地分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当代知识分子一定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恰当的时候参与公众生活;当代知识分子应是民众道德的引领者,同时也要参与到经济政治生活中,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知识分子要争取自己应得的 “面包”,但不放弃内在精神和理性思考的自由,才是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