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2022-11-27王良滨
陈 仪,王良滨,赵 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在抗击疫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攻坚克难,为取得全面的抗疫胜利付出巨大的努力。中国的抗疫历程书写成一本深刻的“思政课教科书”,凝聚的伟大抗疫精神更是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体现,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提供鲜活的教育素材。在新时期,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积极挖掘抗疫精神教育资源、融合抗疫精神文化内涵,促进医学生践行抗疫精神价值观念,成长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合格储备人才。
1 抗疫精神的形成及内涵
1.1 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疫情危机是“抗疫精神”的孕育契机。在无数的危机和苦难的磨砺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精神。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理论中获得新启示,就是“危机”本身并不可怕,是“危险”与“时机”并存,往往成为精神孕育的契机[1]。故而,在疫情危机下,无数中华儿女更能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守望相助的品格,举国同心,共同抗疫。严峻的疫情危机成了孕育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契机[2]。
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是“抗疫精神”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场全民族投入的无硝烟战争,处处都能展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力量。在家国危机下,十四亿同胞同心同德,全国上下响应党的号召,或居家隔离、或积极后援、或奋战一线的身影都彰显人民的力量、中国的力量;在抗疫部署中,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对于人民的安全保障始终是我党一切工作的首位。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家与国始终不分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成为凝聚抗疫精神的养分,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新形态。
战疫实践是“抗疫精神”的生成土壤。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会议上强调:“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由于疫情的严峻,中国人民在控制疫情、防控疫情反复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正是这场无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人民于实践中淬炼出有时代风骨与中国特色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精神指导的实践必然是中国发展前进的强大助力。
1.2 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
抗疫精神孕育于伟大战疫实践中。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4]其内涵包含着守望相助精神、英雄主义精神、积极乐观精神等,与医学生医德教育密切关联。
生命至上是我党坚持人民至上、坚决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价值观念,促进新时期医学生关于医学本质的思考和医者仁心地树立;举国同心是中华民族面对危机时同甘共苦、共克时艰的家国情怀,鼓励新时期医学生厚植国家责任意识和医学使命感;舍生忘死是中国人民不惧艰难、奋不顾身的顽强斗志,增进新时期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和敬畏;尊重科学是用科学的眼光、理性的思考及时处理社会问题的优良品格,推动新时期医学生对专业的科研和创新;命运与共彰显我国大国风范与责任担当的精神气度,促进新时期医学生对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树立[5]。可见,抗疫精神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相融,逐渐形成包括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专业能力等在内的多维度思想教育目标,对新时期医学院校开展思政课具有指导意义。
2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价值体现
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弘扬抗疫精神,是医学院校提升医学生素养的创新方式,更是培育医学职业精神、医学生爱国情怀并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与医学教学积极相融的重要途径。
2.1 培育抗疫精神是医学院校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现实需要
医学职业精神包含人道主义的职业立场、救死扶伤的职业目的、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大医精诚的职业理想。目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人格、职业风尚和职业准则的重任,但是“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社会情况的复杂性和严峻的就业压力[6]”,且新时期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以医学人文类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滴灌’为主”,这种具有明显导向型的医学人文教育给予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思考因素[7]。故而,新时期亟须在思政课中融入时代性素材和内容,这些新鲜“血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相契合,使思政课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功能和作用。
一方面,抗疫精神中关于“生命至上”的理想信念与医学生誓言中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思想上一脉相承[8]。党和国家在防疫过程中,尤其关注人民生命安全问题。无数医务人员和在读医学生不惧风险、首当其冲,他们都在为“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的职业信念而努力;另一方面,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学”的工作作风与医学职业价值追求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在理想信念上具有同一性。新时期医学院校思政课提升针对性和时效性,借用具体的实例更容易激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此外,抗疫精神中展现的医学职业精神追求与医学职业教育中的科学准则具有切合点,明确了医学院校思政课教育的目标和预达成的效果,医学教育就是要培养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医德素质的高质量医疗卫生人才。
2.2 弘扬抗疫精神是医学院校提升医学生爱国情怀的战略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无数医务人员无惧生死、冲锋陷阵,他们表现出的“舍生忘死、举国同心”的家国情怀,是在读医学生学习的真实典范。新时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任就落在各医学院校的青年学生身上,他们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储备力量,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在医学院校独特的专业背景下,许多医学生争当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直面困难,克服恐惧,坚定政治立场,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信念。医学生在抗疫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其本身就是“抗疫精神”的创造者[9],在抗疫精神的凝结过程中,医学生内心坚定的爱国“种子”根深蒂固。此外,从宏观上看,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抗疫精神的积极弘扬,培养一批忠诚爱国且具有专业素养的后备医务人员队伍,为我国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从微观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原则意识为目标,更需要借助抗疫精神的文化素材和育人资源,形成全民族抗疫爱国的氛围。
2.3 融入抗疫精神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与医学教育有效结合的内在要求
医学院校思政课不仅思考如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肩负着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临床思维和专业认同等医学特色教育任务。一堂优秀的思政课不仅具有旗帜鲜明的政治属性,也具备思想指引的教育属性。将党领导下的全民战疫故事凝结为抗疫精神,以故事素材为载体、以思政课为平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融入抗疫精神的思政课的话语体系更有针对性,形成具有鲜明政治特色的叙事语境,增强了思政课的生命力。同时也能解决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自说自话的窘境,帮助思政课教师灵活构建课堂教学,达到育人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上,抗疫精神的融入是符合新时期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价值取向、实际需求的思政课设计,有助于增强医学生对职业观念的理解和认同,架起思政课与医学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实现思政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良性互动、协同育人[10]。
3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3.1 挖掘抗疫精神教育资源,形成专题式教育模式
要发挥抗疫精神的育人功能,就要深入挖掘抗疫过程中隐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对抗疫人物的英勇事迹的收集,形成抗疫事件专题教育。结合具体案例对抗疫精神的内涵进行解读,使医学生理解抗疫精神对当代中国和人民的深远影响,引导医学生自觉提高对医学职业的敬畏和对医学能力的培养[11]。可以采访、访谈相关的抗疫英雄,将他们在抗疫过程中的所闻所感与医学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形成专题式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专业素养和爱国情感培育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组建抗疫精神专题研究队伍,对党领导下的全民战役实践进行有效挖掘,以抗疫资源为依托形成医学院校的育人环境氛围。如邀请相关研究专家和学者做抗疫知识解答讲座、搭建校园抗疫新闻专题网页、进行抗疫专题知识问答等德育活动。第三,通过搭建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沟通桥梁”,构成疫情视域下的课程联动。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主动与相关部门搭建沟通平台,将思政课程的优势和特点分享给医学教育专业教师,在相互探讨中找到学科的交叉空间,帮助医学生深入理解和实践抗疫精神实质。医学院校思政课尤其要注重医学生的代入感和职业认同感,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品质,也需关注提升其医学人文素养。在后疫情时代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医学生才能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12]。
3.2 融合抗疫精神文化内涵,设置实践化教学方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基本的教学要求。实践教学模式是提升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也是将社会大课堂融入校园的关键“钥匙”,更是医学人文课程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创新,将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与专业知识融合,让学生主动而自由地探索前行[12]。首先,在课程安排上,增加抗疫中先进个人或团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可以邀请在此次疫情中本校涌现出的彰显抗疫精神的先进人物,让他们作为生动“教学素材”走进课堂,讲述自己在疫情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包括分享一些奋战在一线的“90后”青年医者,因为年龄层段的贴近更容易引起医学生的情感共鸣,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其次,在教学主体上,思政课的主体不应仅仅局限在学生,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将教授内容融入生活,为学生做到师表的示范作用。医学院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应与学生同步,设置相应教师队伍学习场所,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与社会相关研究所、纪念馆、历史博物馆形成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利于去挖掘伟大精神背后的实质。并且弘扬抗疫精神不应仅在思政课上,课后、户外也都是抗疫精神讲授的天地;第三,在课程设计上,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抗疫精神的内涵设计实践教学形式。如在课堂上,创设抗疫精神的主题辩论赛、就相关抗疫知识进行问答等,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实景模拟操作,能有效提升医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参与感,提升对抗疫精神实质的理解,最终上升到实践层面的身体力行[11]。
3.3 践行抗疫精神价值观念,拓展新颖性教育平台
在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对新医科建设和医学生培养有着新的机遇[14]。网络思政课正是在传统医学教育课程上,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新”形态。实行线上教学与线下交流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网络为平台的教学改革。在网络资源、核心价值观教育材料选取上需要进行甄别,选择符合医学院校特色发展的方式,拓展新颖的医学院校思政课堂。首先,利用微课堂网络平台,可以实时更新疫情防控一线的数据资料。如央视“开学第一课”、百万大学生同上抗疫思政大课、抗疫科普课堂等,这些优质网络思政课是医学院校补充学习的重要教学资源,抗疫本身就是一堂思政课,说好抗疫故事、讲好抗疫思政课更需要与时俱进,实时掌握时代发展动态,这些要求为新时期医学院校上好“大思政课”提供了重要借鉴。其次,各医学院校设计独具特色的抗疫精神网络教育平台,引导树立核心价值观。如设计抗疫知识网页、培育抗疫精神宣传人员、训练抗疫网络运营人才等,借助网络化平台,让抗疫精神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落细。当然,“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模式仍处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医学课程的建设、相关人才的配备等都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认知产生正向影响”[15],在后疫情时代医学院对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及时跟进模式研究。
综上所述,抗疫精神的精神实质与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新时代,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中医学生的思政课,是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和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医学院校不仅要培育专业性医学人才,更要将“明德修身、立德树人”思政课的任务落实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完善其政治向度、理论深度和课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