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的五个层次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策略探索

2022-11-27高胜利高淑红刘丽霞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理学医学思政

高胜利,高淑红,刘丽霞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1.生理学教研室;2.预防医学教研室,山西 汾阳 032200)

生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包涵众多思政元素,其课程思政对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大多数研究和实践主要基于教师“教”的角度开展实施,基于学生“学”的角度的探索较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为学”的五个层次,与现代教育理论、德育教育规律和生理学学科特征相切合,为此我们对其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初步探析,以便抛砖引玉,为课程思政教学添砖加瓦。

1 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功能和调控规律的学科,其知识点本身以及背后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存在,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中国历代医学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体现了仁爱救人、淡泊名利和医风严谨的大医精神;中国生理学家如林可胜、蔡翘、张锡均等体现了科学创新精神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充分展现出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等。经过积极探索,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在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以及完善评价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然而也暴露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够彻底,无论教学大纲修订和教学内容取舍,还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评价体系构建,大多基于教师“教”的角度,以教师的认知和理解为准则,未充分考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意识,以至于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知晓的层次上,对思政元素总结而成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领悟不足,对思政元素凝练而成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体悟不足,对思政元素提升而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悟不足,难以在情感上、意志上和行为上达成共识,影响了教育效果[2]。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正如朱熹认为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教师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3]。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同样如此,“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也即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4]。因此,有必要基于学生“为学”的角度,对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

2 “为学”五个层次与现代教育理论、德育教育规律和生理学学科特点相切合

2.1 与现代教育理论相切合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加强学习时指出:“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其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为学”的五个层次,与现代教育理论也不谋而合,所谓博学,指广泛而通达的学习,为学习的动机和感知;审问指审慎而深入的追问,慎思指谨慎而周密的思索,明辨指明晰而明确的辨别,为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笃行指笃定而坚定地执行,为学习的应用和实行。“学问思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学问思辨养其力”,最终落实为“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6]。因此,“为学”的五个层次促进了学生“学”,对于课程思政教育同样如此。

2.2 与德育教育规律相切合

中国传统教育在德育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讲到:“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即在教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在修身、处世、接物等方面进行道德的体悟与践行,与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课程思政肩负着新时代育人的使命,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本质上属于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不同,德育教育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教育规律,即“知情意行”。“知”指认知和观念;“情”指情绪和情感;“意”指意志和信念;“行”指行为与表现。“知情意行”是一个逐步上升和整合的过程,与“为学”的五个层次相切合。“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只有通过“博学”才能获取主观认识,提升感知、意识和记忆;“情”是心理反应,“意”是意志决心,只有通过“审问、慎思和明辨”才能对主观认识进一步领悟、体悟和解悟,才产生共鸣,形成稳定的情绪和坚定的意志;“行”是目的,只有通过“笃行”,才能躬行实践达到育人目的。“为学”的五个层次层层递进,相互促进,落脚于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指导作用[7]。

2.3 与生理学学科特点相切合

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指导,遵循德育教育“知情意行”的规律,结合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将知识点、育人点和课程思政点有机融合在一起,尊重和执行个体学习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乃至学有所用。例如在“血型和输血”中,让学生了解易见龙教授1944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血库,挽回成千上万抗战士兵的生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血库成立后,中国留学生、华侨及友好人士竞相献血制成干燥血浆被运送回国,他们的爱国情怀追根究底来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易见龙教授作为首次报道中国人Rh抗原分布的生理学家,引发如何奉献国家和造福人民的思考;在输血过程中,要有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明辨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当下就应努力学习,将理想落实到行动。因此,“为学”的五个层次与生理学学科特点相切合,可应用于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8]。

3 “为学”的五个层次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3.1 博学为基

“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博学是学习的基础,也是“知”的开始。与生理学学科发展和知识内容有关的中国故事,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课程思政取之不尽的教学内容。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重点是讲好传统故事、红色故事和改革故事。传统故事彰显了中国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关键,例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他学医行医的事迹诠释了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对后世影响深远;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精神动力,例如中国生理学的奠基人林可胜,在抗战期间创建了全国性的战地医疗救护体系,挽救了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9];讲好改革故事,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创新创造的新视界,是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根源,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加大职业性尘肺病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等。“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在“学”字上下功夫,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故事,铭记国家的历史记忆,感知其背后的中国力量,进而增强“三个认同”和“四个自信”,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

3.2 审问为度

“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有学就有疑问,审问就是对疑问追根刨底进行分析,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审问,引导学生领悟思政元素背后蕴藏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例如医者仁心是历代医家行医信念,“医圣”张仲景首次应用人工呼吸挽救患者的生命,并对糖尿病首次进行了描述,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典范;王忠诚院士从医60年完成了上万例神经外科手术,“每当我看到病人及家属的乞求眼神,惭愧自己没有多大本领,过去钻研得还不够”。由此追问,医学之所以被称为仁心仁术,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大爱无形”以及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等;在新时期,医者仁心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文化精神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11]。“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在“问”字上下功夫,审时度势,不仅要认识思政元素表面,而且要分析其背后的本质,引导学生追问医学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挖掘其时代内涵和价值意义,传承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3 慎思为美

“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有学就有思,学思结合才是治学之道,只有通过辩证而深度的思考,才能把握真谛,在情感上获得认同。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慎思,引导学生体悟思政元素体现出的社会进步和社会担当。例如医学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担当的体现。医学是不完美,目前对一些疾患仍然无能为力;然而,医学又是完美的,体现于人文之美,只有医学人文的完美,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医学的不完美。在生理学实验中,善待动物,尊重生命,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去认识医学的目的是解除患者病痛和维护生命尊严;林可胜为研究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不惜忍受缓激肽注入体内剧烈的疼痛,体现了他“为大我舍小我,以行仁义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在“思”字上下功夫,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才能获得切实有用的真知,引导学生思考生理学知识以及研究者体现出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担当,在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树立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12]。

3.4 明辨为心

“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有学就有辨,只有明辨是非,判定真伪,才能做到正心进而修身,培养坚定的意志。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明辨,引导学生解悟思政元素凝练而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生理学是在历代科研工作者坚持真理、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同时也是明辨求真知的过程。钠离子通道是生理学主要的知识点,百年来其结构一直未能获得解析,直到2017年我国科学家颜宁首次拍下第一张钠离子通道电镜结构,为此获得了“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再如屠呦呦为了研发抗疟药,翻阅古籍,拜访老中医,经历多次实验失败后,最终发现青蒿素对疟原虫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无不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精神。“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在“辨”字上下功夫,明辨才能正心,引导学生辨别生理学学科内容和发展过程中凝练而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创新意识,坚守是非曲直,坚守格物正心,弘扬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科学精神[13]。

3.5 笃行为法

“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笃行为行事之法,学问思辨最终要落实为行,只有将所学落到实处,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仅需要主观认识,而且需要与情感体验相结合,通过意志见之于行动。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只有落实于实践,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在实验课中,通过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实验前仪容仪表符合职业要求,实验中要求操作规范、团结协作,实验后书写实验报告要严肃认真等。在科研活动中,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兴趣小组,参与科研活动,如大学生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了解医学前沿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在社会实践中,支持和鼓励学生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健康教育所见习实习,了解医疗环境、工作内容和医患关系等,参加医学科普宣讲、流行病学调查、地方病筛查等活动,既开拓视野又增长才干[14]。“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在“行”字上下功夫,只有努力践履所学才能有所落实,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融入生活、光华人生;实干笃行、不负韶华[15]。

“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为学”的五个层次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层层递进又相互促进。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博学为基、审问为度、慎思为美、明辨为心和笃行为法”,落实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促进了学生知识内化与品德提升的和合联通,有助于更好地履行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不仅对于生理学课程思政,对于其他医学课程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生理学医学思政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视域下生理学实验课程思政的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