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下0~24月龄婴幼儿身长水平的研究

2022-11-26张春莹胡焕青黄爱群潘晓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身长体格月龄

张春莹,赵 薇,胡焕青,黄爱群,潘晓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北京 100081)

婴幼儿期是体格发育的重要时期,该阶段体格发育状况易受遗传、营养、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1]。婴幼儿喂养,尤其是出生后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儿童体格发育所需营养的物质基础[2]。若因母亲乳汁含量不足、身患疾病等原因不能满足婴儿需求或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时,则采用配方奶粉等代乳品进行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3]。由于可能存在母乳和代乳品营养成分不同、喂养自主性等差异,6月龄前纯母乳喂养儿童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儿童的体格发育状况存在差异[4-5]。既往关于不同喂养方式下儿童体格发育的研究多为某个时点的横断面调查,无法全面反映出不同喂养方式下儿童体格发育差异及变化趋势;较少的纵向随访研究也多为特定地区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因此,本研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母婴健康动态追踪监测项目基础上,探索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下所监测地区0~24月龄婴幼儿各随访时间点的身长水平差异情况,以期为婴幼儿营养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母婴健康动态追踪监测项目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于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开展的基于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状况的随访监测研究。该项目是在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监测工作基础上,选取南、北方地区共5个监测区县(北方监测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南方监测地区: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集美区,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每个监测区县选取2~5个社区(乡镇)为监测点,选择符合条件的孕晚期孕妇及所生儿童作为监测对象,建立母婴健康动态监测队列。孕晚期孕妇监测对象的纳入标准包括:①孕28~36周,本次怀孕为单胎;②孕妇户籍在监测社区(乡镇)或在该地居住半年以上;③预计分娩后至孩子3周岁期间,孕妇和孩子仍在监测社区(乡镇)居住,且孩子在该地进行常规儿童保健;④在本地建立了《孕产妇保健手册》,且产前检查结果完整、准确地记录在手册中;⑤自愿配合完成整个随访调查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项目共募集符合条件的2 731对孕晚期孕妇及所生儿童作为监测对象,追踪观察至儿童满3周岁,系统、动态地收集各阶段孕妇及儿童的健康信息和相关影响因素信息。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上述监测项目中的0~24月龄儿童。在纳入项目的2 731例监测儿童中,共剔除了349例儿童,包括97例早产儿、20例分娩过程出现新生儿窒息者、10例出生缺陷者、35例低出生体重儿、135例巨大儿和52例无法界定喂养方式的儿童。本研究最终共纳入2 382例监测儿童进行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 体格测量

由助产机构对监测新生儿进行出生身长和体重的测量。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要求,在儿童7个随访时间点(1、3、6、8、12、18、24月龄)由经过国家级培训并合格的监测社区(乡镇)儿童保健人员对监测儿童进行身长和体重的测量。所有体格检查均按照2012年《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要求严格操作[6]。

1.3.2 问卷调查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设计并修订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孕晚期孕妇健康状况调查表》和《儿童随访调查表》。由监测点调查员对监测孕妇进行一对一当面调查,获得孕妇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并在儿童5个随访时间点(1、6、12、18、24月龄)进行一对一当面随访调查,获得儿童养育情况和喂养情况等信息。

1.4 相关定义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UNICEF)2021年更新的《婴幼儿喂养评估指标》定义[7],并结合母婴健康动态追踪监测项目所获得的儿童6月龄时喂养信息,将6月龄前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①纯母乳喂养:6月龄时仍未断母乳,且未给予其他任何乳类或代乳品,也未添加辅食。②人工喂养:指6月龄时完全用其他乳类或代乳品喂养,从未母乳喂养;③混合喂养:指6月龄时喂母乳的同时加用其他乳类或代乳品。

1.5 质量控制

本研究基于的母婴健康动态追踪监测项目由省、市级和区县级项目负责人员、项目专家技术指导小组成员组成质控小组开展现场质控工作。质控内容包括:①体格检查技术操作的规范性;②随访调查表填写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③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一致性等,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监测儿童的基本情况

2 382例监测儿童中,男童1 251例(52.5%),女童1 131例(47.5%);南方监测地区儿童1 339例(56.2%),北方监测地区儿童1 043例(43.8%)。南方地区的孕妇监测对象多为经产妇,且大部分选择顺产分娩方式;而北方监测地区则以初产妇居多,大部分选择剖宫产分娩方式。南、北方监测地区孕妇分娩年龄35岁以下者居多,儿童父、母亲文化程度以大专以下较多。2 382例监测儿童中,6月龄前喂养方式以混合喂养为主,为1 708例(71.7%);纯母乳喂养338例(14.2%),人工喂养336例(14.1%),详见表1。

表1 监测儿童的基本情况[n(%)]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fants in monitoring regions[n(%)]

2.2 监测儿童各随访点身长水平的性别、地区差异比较

各随访时间点男童的平均身长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差值范围为0.2~1.6cm,且出生后随着月龄增长,男、女童身长水平差距逐渐增大,至6月龄达到最大值(1.6cm)后,差距又逐渐减小。北方监测地区儿童的平均身长高于南方监测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差值范围为0.1~1.6cm,且出生后随着月龄增长,南、北方监测儿童身长水平差距逐渐增大,至8~12月龄达到最大值(1.6cm),之后差距又逐渐减小,详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监测地区儿童各随访点身长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follow-up data of length of infants in different gender and monitoring

2.3 监测儿童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下各随访点身长水平比较

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下北方监测地区男童出生至6月龄的4个随访点身长水平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24月龄4个随访点身长水平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56、6.93、5.25、6.99,P<0.05),两两比较显示人工喂养和纯母乳喂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喂养组身长较高。相比于男童,北方监测地区女童仅24月龄时身长水平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9,P<0.05),两两比较显示人工喂养组与纯母乳喂养组或混合喂养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7个随访点的身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图1A和1B。

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下南方监测地区儿童出生至8月龄的5个随访点身长水平接近,12~24月龄的3个随访点身长水平均为人工喂养略高于纯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但各个随访点测量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图1C和1D。

表3 不同喂养方式下北方监测地区儿童各随访点身长水平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follow-up data of length of infants in northern China with different feeding

表4 不同喂养方式下南方监测地区儿童各随访点身长水平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follow-up data of length of infants in southern China with different feeding

图1 不同喂养方式下监测地区男女童各随访点身长水平生长曲线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growth curve of follow-up data of length of boys and girls in monitoring area with different feeding patterns

3 讨论

3.1 监测地区6月龄前纯母乳喂养率仍然较低

母乳是全世界公认的新生儿首选食物。WHO和UNICEF建议在婴儿前6个月坚持纯母乳喂养,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纯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最好至6个月[8]。本研究结果显示所监测的五省区县,6月龄前纯母乳喂养率仅为14.2%,远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至少达到50%的计划目标[9]。这一调查结果与我国部分学者研究较一致,如一项基于2012年至2014年我国五省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湖北省和江苏省)共4 251名婴幼儿的出生队列研究显示[10],6月龄前纯母乳喂养率仅为13.4%。也有研究学者调查所得结果高于本研究,如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1],6月龄前纯母乳喂养率为20.7%,提示应加强对监测地区儿童看护人有关配方奶粉、辅食添加等喂养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指导,以降低对配方奶粉的使用和依赖,科学合理添加辅食,提高6月龄前纯母乳喂养率。

3.2 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的儿童出生至6个月内身长水平无明显差异

身长可反映儿童骨骼生长情况及长期营养状态,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体格测量指标之一[12]。本研究结果显示,监测地区0~24月龄儿童身长存在性别、地区差异。1975年至2015年间于我国9个城市(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昆明、武汉、广州和福州)及其郊区开展共计5次的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显示,儿童体格生长存在明显的性别、地区差异[13]。此外,本研究分别分析了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下南、北方监测地区0~24月龄男、女童身长水平状况,结果显示南北方监测地区不同喂养方式儿童6月龄内身长水平无明显差异。一项基于我国2015年“第五次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的数据资料分析发现,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值范围为-0.2~0.2cm[14];Eriksen等[15]研究表明不同喂养方式的6月龄婴儿身长水平无差异;Malekzadeh等[16]对伊朗一项最终纳入了400名婴幼儿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6月龄时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3.3 6月龄前喂养方式对儿童6月龄之后身长的影响尚待明确

本研究结果显示,北方监测地区不同喂养方式8~24月龄男童、24月龄女童的身长水平存在差异,人工喂养组儿童身长水平更高;南方监测地区不同喂养方式儿童身长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婴幼儿身长生长状况可能是遗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南、北方监测地区间诸多不同因素和喂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并未控制对婴幼儿体格发育有重要影响的遗传、辅食添加情况、生活方式等因素;且随着年龄增长,固体食物等辅食作为儿童营养的主要来源,其他因素对体格发育的影响程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6月龄前喂养方式对儿童6月龄之后身长的影响如何,本研究尚无法明确。此外,研究资料为多次重复测量的纵向数据,同一监测儿童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测量值之间是非独立的,后一次测量值可能受前一次测量值影响,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因此后续可采用多水平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调整婴幼儿、母亲及家庭等因素,继续深入分析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综上所述,6月龄前不同喂养方式下,南、北方监测地区儿童6月龄内的身长水平无明显差异;6月龄后仅北方监测地区8~24月龄男童和24月龄女童呈现部分差异,关于6月龄前喂养方式对儿童6月龄之后身长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猜你喜欢

身长体格月龄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小于胎龄儿0~24月龄体格生长状况分析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以健康体格筑精神长城
引入河曲马改良建昌马杂交效果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
洞身长管棚施工工艺新技术
雪豹,你还好吗?
百科全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