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研究进展

2022-11-26聂金霞

健康之友 2022年14期
关键词:毒性药品用药

聂金霞

(淄博市周村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山东 淄博 255300)

药物治疗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其在各种疾病防治的过程中所起的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肯定[1]。在现实生活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药量较大时,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严格地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但是,只要合理使用药物,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不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物的不正确使用现象依旧层出不穷,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升高[2]。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轻者会对药物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重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3]。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 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 据WHO报告显示: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不是死于自然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4]。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5]。

1 药品使用的现状

1.1抗生素滥用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各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万中国居民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果不加以遏制便会陷入无药可医的悲剧。据调查显示,30%以上的中国家庭会自备抗生素,但只有41%会按照药品说明书服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对机体造成危害[6]。例如患者易出现过敏反应:引起抗生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个体体质、药物本身、药物中的杂质,也可能是药物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表现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可表现为喉头水肿、溶血性贫血、药物热、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毒性反应: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毒性反应、耳毒性、肾毒性、肝脏毒性、血液系统毒性、免疫系统毒性。其次还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心律失常、心肌损害等心脏毒性反应等。

1.2 药物使用的法律规制制度欠缺

2004年3月1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和监测管理办法》,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但由于逐级上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馈等原因,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多是在引起较严重后果时才被重视。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更要与药品管理部门进行相互协作,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规范合理用药。

1.3 新药药理机制不清

目前临床上存在片面用药”洋、新、贵“的现象,对新药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未能充分了解,使用不当则能引起不良反应。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在使用新药之前,一定要全面了解该药的药理机制,患者起码要知晓药物的适用人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能盲目用药。

2 药品不良反应的种类

2.1副作用(副反应):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7]。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性功能变化,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器官选择作用低即作用广泛的药物副作用可能会多。

2.2毒性作用: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一般是药理作用的增强。过度作用在定义上与毒性作用相符,指使用推荐剂量时出现过强的药理作用[8]。

2.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4首剂效应: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2.5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结果。

2.6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甚少,治疗量或极少量都可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

2.7特异质反应(特异反应性):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病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该反应和遗传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大多是由于机体缺乏某种酶,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所致反应。

2.8依赖性: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

2.9停药综合征:一些药物在长期应用后,机体对这些药物产生了适应性,若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易使机体的调节功能失调而发生功能紊乱,导致病情或临床症状上的一系列反跳回升现象和疾病加重等。

2.10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药物引起的三种特殊毒性,均为药物和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细胞的表达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

3.1药品因素

3.1.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

3.1.2不良药物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3.1.3药物质量:生产过程中混人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3.1.4 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3.1.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3.2患者自身因素

3.2.1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2.2病理状态::病理状态能影响机体各种功能,因而也能影响药物作用。例如腹泻时,口服药的吸收差,作用小。肝肾功能减退时,可以显著延或加强许多药物的作用,甚至引起中毒。

3.2.3营养状态:饮食的不平衡亦可影响药物的作用,如异烟肼引起的神经损伤,当处于维生素B6缺乏状态时则较正常情况更严重。对缺乏烟酸饲养的动物,当用硫喷妥钠麻酔时,作用增强。

(4)从结构变位的角度讲,它对温度实际分布有很高的敏感度,在施工控制过程中必须保证量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得到与真实情况相符的结果。

3.2.4年龄: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一般地说,乳幼儿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代谢速度较成人慢,肾排泄较差,作用点上药物作用的感受性较高,且易进入人脑内等。据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60岁以下者为6.3%1(42/667),而60岁以上者为5.4%(76/493),老年人使用洋地黄及利血平等尤应注意。

3.2.5种族差别:在人类白色与有色人种之间对药的感受也有相当的差别。

3.3给药方法的影响

3.3.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3.3.2用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例如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立即发生效应,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口服刺激性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

3.3.3用药持续时间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3.4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据报告5种药并用的发生率为4.2%,6~10种为7.4%,11~15种为24.2%,16~20种为40%,21种以上达45%。

3.3.6许多因素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联合用药、年龄、怀孕、某些疾病、遗传因素。

4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

4.1根据用药后出现反应的时间来判断

4.1.1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发生,如有人在做皮内试验后数分钟内发生过敏反应,甚至有人在注射针头尚未拔出时过敏反应就已发生,患者很快出现灼热、喉咙发紧,胸闷心慌、脸色苍白、呼吸困难、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神志昏迷,这时需立即抢救

4.1.2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如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小时内发生,服药后半小时至2小时发生,服药后半小时左右俩小时,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胃部不适等症状则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8]。

4.1.3用药后一到两周发生,如多红斑常在用药后两到七天内出现;血清样反应多在首次用药后十天左右发生;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大多在用药十天后发病体温可高达39-41℃;洋地黄利尿剂引起的水肿等,也多在用药后的一至二周出现;停药后短时间发生,如长期使用心得安、可乐定等药物治疗高血压,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血;连续使用抗磷药,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磷状态血栓形成等。

5 提高安全用药的措施

5.1为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工作质量,保障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院的工作秩序,必须遵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医疗事故及差错。

5.2提高药品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用药安全教育,将药品质量作为检查药剂科工作质量内容之一。

5.3健全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处方调配制度和《处方管理条例》,使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药疗服务。

5.4药剂人员应对工作极端负责,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

5.5病区护理人员要加强护理安全教育,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使病人得到及时安全的药物治疗。

5.6做为药品消费者,要做到安全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应该做到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有效性,而对药品地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常常误导消费者。

5.7严格按照规定地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造成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地一个重要原因.

5.8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6 总结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事件的不断增多,鉴于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世界各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都十分重视,我国也建立了相关的机制来应对。安全用药就是根据患者个人的基因、病情、体质、家族遗传病史和药物的成份等做全面情况的检测,准确的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得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目前在我国,许多人还是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知识还相当缺乏,一些人把药品看作是“灵丹妙药”,认为有病吃药可以治病, 没病吃药可以健身;忽视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存在;相反,一些人会对药物不良反应产生过度担忧。因此,应加大安全用药的宣传制度,让大众了解到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以及滥用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危害。目前,国家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得各种危害。安全用药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药物的采购、储存、保管、调配、使用等一系列环节,为加强药物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作为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要求,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展处方。

猜你喜欢

毒性药品用药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应激宁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亚慢性毒性试验
甲基苯丙胺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品保存细解读
水果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