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11-26阎淑雯
中国脑卒中现患人数高居世界首位。2020年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患脑卒中人数约为1780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缺血性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其他原因脑梗死、原因不明脑梗死。由于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损伤而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肢体协调功能减退,出现肢体无力、步态改变、活动受限、平衡功能失调、意识不清等临床表现。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即便现阶段医学水平已经能够改善患者病情症状,但卒中的发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为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预防卒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治疗疾病和保存生命,也应该更关注患者的心理和预后质量。因此,需要依赖后期更加完善的护理工作,让已经患有脑梗死的患者降低再次发生脑梗阻的危险。
现阶段临床治疗和护理的主流理念推荐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即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通过及早关注患者家属的需求,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工作中充分兼顾患者家属的需求,积极与医师协调配合,结合患者疾病的特点和严重程度,向家属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多沟通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神经内科临床护理》是由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7月出版,作者为丁淑贞和丁全峰。本书基本包括了神经内科专业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具体讲述相关疾病概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等内容。本书内容是神经内科护理的入门书籍,其知识内容十分适合想要深入学习脑梗死护理干预知识的护理人员。
本文结合《神经内科临床护理》的相关知识点,以下简要介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油炸食物盛行、长期静坐、缺乏运动、工作压大、吸烟、饮酒常作为缓解压力的方式,这些都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所以,要远离脑卒中,降低发病率,就必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高达40%门诊卒中患者是复发人群。脑卒中后1年,17.1%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脑卒中后2年,复发率为25%,5年复发率超过30.0%。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防止或减轻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使得脑卒中致残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患者逐步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脑梗死患者在于控制可预防性因素,减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脑梗死后有吞咽困难、呛咳,在护理时需要注意,食物尽量是糊状,如果呛咳明显,在急性期需要鼻饲治疗,保证患者的营养。对于瘫痪肢体的护理,瘫痪肢体急性期不能运动,其血流循环会发生障碍,出现内侧肢体的肿胀。在护理时,要注意瘫痪侧肢体及时翻身、活动,以免长期压迫,同时促进静脉回流,防止水肿和血栓形成。对于瘫痪严重者,推荐穿弹力袜保证血供,以免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运用护理干预,对患者实行早期康复锻炼,心理干预措施,减少偏瘫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护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饮食护理、抗感染护理。对于气道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和辅助呼吸。对于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给予吸氧,同时需要调控血压、控制血糖等,同时要预防吸入性肺炎。对于吞咽困难短期内不能恢复者,需要早期通过鼻饲管进食。如果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则需给予物理降温,以冰帽、冰毯或酒精擦浴为主。如果合并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需要给予抗感染治疗和护理。
2 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不良情绪是影响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要为患者建立治疗的信心,观察患者的言行有无焦虑、抑郁的发生。加强原发性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忌烟酒,饮食宜清淡,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食物为宜,对于不能吞咽的患者应进行鼻饲。老年人晨起时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在床边静坐10分钟后缓慢站起。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注意安全,对于活动不便的患者应与家人同住,协助进行生活护理。
患者在急性期内需要定时药物治疗,如静脉给予扩血管、溶栓药物。如果有脑梗死发作史,在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突然转动颈部,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外出时要有人陪伴,气候变化时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待疾病痊愈后,需要定期康复训练,保持乐观心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减少脑梗死的危害,降低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