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制胜法宝”及其经验启示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2-11-26马俊峰尹文华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时代

马俊峰,尹文华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便存在于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此产生的“贫困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的矛盾关系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为指导,实施了一系列减贫战略措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积累了宝贵的贫困治理经验,为更好地治国理政奠定了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集中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在贫困治理方面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新时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何以可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时代真谛,这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应有之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保证

《决议》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践行解决人类贫困问题的历史使命,推动中国减贫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特别是《决议》把“坚持党的领导”确立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彰显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为消除我国绝对贫困问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了一系列贫困治理的辉煌成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减贫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宏伟目标最可靠的制定者和统筹者,始终是我国减贫事业最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正是有党的坚强领导,我国减贫事业才拥有组织保障,中国人民才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成果,不仅加快了世界减贫进程,而且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内容的政党制度确立为我国国家制度,它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也充分说明坚持党的领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凸显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解决人类贫困问题、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初心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定出一套具有创新性、持续性和综合性的减贫策略,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两不愁三保障”“中央统筹省负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观点。在这些扶贫、减贫和脱贫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不仅率先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胜利,提前实现了世界减贫目标,而且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之路,“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2]。与此同时,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减贫和脱贫理念为人类反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完成“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历史任务贡献了中国力量。除此之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为世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树立了标杆,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以解决人类贫困问题、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为共同使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精神。

最后,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能够确保全国上下形成一个思想和行动都高度统一的“反贫困”有机整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3]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运用到中国具体实际,创立了一套以“能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凡事能够上传下达”为鲜明特征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议而不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政治强党统一起来,不断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完善“两个维护”和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制度,大力推动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建设不断向前迈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为我国减贫事业提供了最根本保障。除此之外,党的十九大从社会整合力方面对打好脱贫攻坚战进行了统筹安排,并作出脱真贫、真脱贫的重大论断。在此号召下,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到我国减贫事业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行动,多措并举打响脱贫攻坚战,有效解决了我国贫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4]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治理贫困充分发挥了全国整体力量,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减贫事业的格局,确保全国上下形成减贫“一盘棋”,充分体现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于我国减贫事业的重要性。

二、坚持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遵循

《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赤贫的历史现状,着眼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和雇佣制度,主要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为我国治理贫困指明了方向,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遵循。我们只有在深入探究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之上,才能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根本遵循。

首先,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是在对资产阶级贫困思想“扬弃”的前提下形成的。最早的有关贫困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他在该著作中指出:“劳动报酬优厚,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国民财富增进的自然征候。”[5]从中可以看出,亚当·斯密主要从收入差距层面区别了富裕与贫困,并且主张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而摆脱贫困。李嘉图与马尔萨斯提出“通过减少人口数量而解决贫困问题”的观点。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主要阐述了工资收入与人口数量的关系,并强调要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减轻人口增长对生活资料造成的压力。在此基础上,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过剩、生活资料紧缺”的“自然法则”,并倡导通过控制生育达到减少人口数量的目的,从而有效缓解贫困问题。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把国家与贫困问题连接在一起,认为贫困问题产生于国家财富分配不均,主张国家不仅要以人道主义为指导,而且要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从而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而消除贫困。针对以上主要古典经济学家有关贫困思想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予以扬弃。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建立在现实的社会生产活动基础之上,根源于资本主义存在的剥削关系和雇佣劳动制度。换言之,古典经济学家用物与物的自然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从而未能回答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未能找到一条解决贫困问题的现实道路。正如列宁所言:“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看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

其次,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来源于马克思自身的实践经历。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马克思针对农民捡拾树枝事件严厉地批判了普鲁士政府。针对摩泽尔河沿岸地区民众的贫困状况,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激烈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黑暗统治,并阐明贫困与国家管理之间存在的必然逻辑关系。19世纪中期,为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和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欧洲工人运动不断兴起,其中以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为主要标志,世界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此背景之下,马克思极为关心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他通过批判卢格“德国非政治国家”的贫困观点而阐明无产阶级的贫困根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德国的灰姑娘将来必将长成一个大力士的体型”[7],充分显现他对欧洲工人运动的支持和理解。在后期的创作过程当中,马克思主要通过阐述异化理论、雇佣劳动观念、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等观点,进一步明确了贫困问题产生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核心观点。由此可见,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来源于他的实践过程,即亲身面对贫困现实或通过写作阐发观点,这就使其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我们探究新时代中国贫困治理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最后,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将贫困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分别从“人的产品异化、人的劳动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工人劳动异化和无产者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提出人的本质为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是消灭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实现公有制的共产主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除此之外,马克思将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基本形式,并对两种不同形式的贫困加以区分。他指出,绝对贫困表征工人极为低下的社会地位,能够体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区别;相对贫困表征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加深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二者共同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基础之上,即二者共存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下的“劳动与资本对立”的剥削制度之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正是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绝对规律,才构筑了其贫困思想这一“大厦”的根基。

总之,马克思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家贫困思想的“扬弃”和自身的实践经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构筑了贫困理论的整体逻辑架构,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贫困思想新范式,为中国共产党治理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多维视角。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贫困思想的指导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斗争路径,正是沿着这一路径,新时代中国才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胜利。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价值旨趣

《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8],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减贫目标,从而形成了以坚持人民至上为价值旨趣的中国减贫方案和中国减贫智慧。

首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在此引领下创造性地构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创造了我国历史上减贫最好成绩,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大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层面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科学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确立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第一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表述列入其中,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决议》对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所必须坚持的治党治国目标理念、战略举措、方向原则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其中“促进共同富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等包括于这些安排部署之中。一言以蔽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二万八千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1],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措并举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就业视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将就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优先目标,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地方人社部门始终把就业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人才引进”“三支一扶”等措施扩大就业,保持了全国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其引领下,创立金融贷款机构在农村地区兴起,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通信网络等新科技手段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的销售产量,为促进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党中央以建设创新型社会为最终目标,鼓励和支持城市发展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充分吸收城市剩余劳动力。通过以上措施,中国闲散劳动力和贫困人数骤减,中国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 “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就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高质量目标任务作出重大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9]。不难发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促改革、保民生,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最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我国提前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为解决世界相对人口过剩问题贡献中国力量。人口过剩与贫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近年来,随着过剩人口的日渐增长,一系列环境破坏、资源紧缺、社会治安、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渐凸显,“人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最重要话题。而由“人的问题”带来的贫困问题也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确立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是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求。根据这一国际会议要求,中国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施了一系列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等战略措施,制定了脱贫攻坚战的详细计划和具体任务,真正做到了脱真贫和真脱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言:“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4]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前实现世界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为其他国家实现减贫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为解决世界相对人口过剩问题和减少世界贫困人口数量贡献了中国力量。

四、中国人民反贫困斗争实践是新时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动力来源

《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1]在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引领下,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而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完成了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并用实际行动消除了我国的绝对贫困,为完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释力。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困成为中华民族最为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反贫困也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如何摆脱贫困作为奋斗目标,并以此目标为指引,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新民主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确立了以“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指出:“中国贫困问题主要由已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10]以此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出“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大力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根本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思想观点为指导,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问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和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确立了小康社会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与此同时,邓小平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正如他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由此可见,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进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新时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领下实施一系列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等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并最终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胜利,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贫困治理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以此为号召,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到扶贫脱贫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了扶贫脱贫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组织召开精准脱贫攻坚战会议,制定脱贫攻坚总目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篇布局。在脱贫攻坚总目标的指导下,党中央实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进一步推动我国减贫事业迈向成功。党的十九大从“工作机制”“扶贫格局”“扶贫方法”“脱贫目标”等方面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战略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谋篇布局。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趣,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12],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的历史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世界治理贫困史中树立了成功典范。

综上可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中国人民反贫困斗争实践不仅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制胜法宝”,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然而,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仅要传承好发扬好这些贫困治理的“制胜法宝”,而且要善于运用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不断总结经验启示。唯有如此,才能在这些“制胜法宝”和经验启示的指导下创造一个又一个世所罕见的奇迹。

五、基于新时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制胜法宝的经验启示

《决议》指出:“我们一定要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1]要考出好成绩,要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就必须在传承和发扬中国贫困治理“制胜法宝”的基础上总结其经验启示。具体地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等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首先,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教训时提出发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作用的重要观点,到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强调发挥无产阶级政党政治领导作用的重要性,再到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毕生关注的重点。以此为启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强化党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作用,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从而积累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宝贵历史经验。鸦片战争以来,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羸弱、民不聊生。正因如此,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成为当时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与国内外敌对分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国家现状,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提出“两个转变”的基础上,继续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构建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不断向前迈进,最终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仅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我们看到,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变革中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奔向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飞跃。为此,《决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1],从而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其次,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征,所以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刻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积累了“坚持理论创新”的宝贵历史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现状,着眼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创立了彰显人民性的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深刻揭示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精神实质的社会主义本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着眼于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创立了以“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核心观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导向的引领下,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要义、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以“秉持人民至上”“彰显历史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战略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为理论特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实现了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从饱受其辱到复兴自强,人民从苦难深重到富裕幸福的伟大飞跃。为此,《决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党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而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再次,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唯物史观不仅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变革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始终坚持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启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依靠人民群众走过百年历程,创造了百年历史伟业,积累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群众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敌我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依靠人民群众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最终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群众路线”确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这一“活的灵魂”的具体特征是坚持把群众史观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即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彰显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根本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和物质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反复强调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而且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最终,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1]。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根本力量创造了百年历史伟业。为此,《决议》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党要必须永远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而确保人民始终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最后,我们要始终注重中国人民新的反贫困斗争实践。马克思指出:“比起资本家的那些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为增加的享受来,比起一般社会发展水平来,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13]可以看到,相对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并且主要彰显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的鲜明特性。以此为启示,在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共产党必须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明确了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主要任务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和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即在消除绝对贫困后进而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新的变化特征,解决相对贫困就显得尤为紧迫。特别是《决议》重申了党的十九大对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安排,更加凸显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此之外,农村贫困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今后必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谋篇布局,从而确保我国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以“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决议》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以此为启示,我们只有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使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可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贫困治理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不仅促进了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而且强化了农村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最终,消除绝对贫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然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1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共同寓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从而使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征。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根本任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为此,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于我们要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估量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更要一以贯之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从而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有持久力、更有成效。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施了一系列脱贫、扶贫重大战略措施,消除了绝对贫困,积累了丰富的贫困治理经验,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用治理贫困的实际行动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减贫成绩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们只有不断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制胜法宝”及其重要启示的价值意蕴,才能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