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班一日生活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11-26叶苏兰
叶苏兰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第三中心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101)
陈鹤琴指出:“幼儿劳动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生活也有深远的意义。”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可见,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幼儿劳动的过程,也是其动手动脑的过程。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会不断遇到困难并解决困难,这一过程是他们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智力发展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幼儿不仅进行体力劳动,也拓展思维,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劳动有利于幼儿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体会劳动的快乐,逐步实现自身价值,最终获得良好的劳动体验,理解劳动最光荣。本文针对当前幼儿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小班一日生活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当前幼儿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流于表面形式
许多幼儿园都开设劳动课程,但是对劳动课程的开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劳动教育活动也容易流于表面或形式单一。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往往是基于节假日或其他教学任务要求而开展的,如结合“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等节假日,让幼儿在家帮助长辈擦桌子、扫地、捶背洗脚等。家长按照教师的要求,让孩子进行劳动“摆拍”,任务完成了,劳动也就结束了。教师、家长、幼儿都很少再坚持下去,劳动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二)忽视儿童视角,家长过度包办
纵观当下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教师和家长容易缺乏“儿童视角”,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劳动,尤其是对小班幼儿,在教养过程中容易出现包办代替或者保护过度的情况。很多家长把劳动理解为体力劳动,怕孩子累着、伤着,舍不得孩子劳动。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劳动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劳动”,而在于“教育”。家长只有把劳动的意义价值传达给孩子,如告诉孩子“扫地”能让家里变得干净整洁,让家人心情舒畅;“扫地”可以帮助大人分担家务,大人会很开心等,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劳动的意义及其带来的快乐,进而自觉参与劳动。
基于此,教师要树立“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发展水平,实施适合小班幼儿的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其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小班一日生活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增强自我服务与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体验,提升劳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劳动精神和服务意识。对于小班幼儿而言,生活即劳动,亲自动手自我服务就是劳动的过程。成人要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不要因为幼儿做不好或者不会做就包办代替。从幼儿的生活入手,坚持“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将劳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鼓励幼儿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中感受劳动的过程,收获劳动的成果。在小班一日生活中,要培养幼儿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吃饭、洗手等习惯,教师给予幼儿正面的积极鼓励,引导幼儿试一试,并努力做好。比如在睡午觉这一环节中,幼儿需要经历“穿脱衣物、整理鞋袜、整理床铺”等简单的劳动过程。教师可通过亲身示范、图片展示、儿歌巩固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正确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的方法,并鼓励幼儿坚持每天做好这些事。在班级寝室中,还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将睡前以及睡醒后要做的事情展示出来,引导幼儿按步骤自主完成入睡、起床等活动。幼儿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自我服务的能力,让幼儿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及成就感等积极体验,从而形成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
服务他人是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其他人,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服务同伴、服务班级。例如,在午餐这一环节中,需要幼儿将全班使用的餐具摆放到桌子上。可将幼儿分组,每组幼儿负责摆放一天的餐具。教师针对每一小组摆放餐具的情况进行拍照记录,并挂在班级的墙壁上。每星期组织一次评比,请幼儿共同评出哪一小组的餐具摆放得又整齐又快。这样既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又帮助幼儿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参与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服务同伴、服务班级。此外,在活动开展前布置活动场所,在活动结束后打扫卫生等劳动,都可以让幼儿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小班幼儿整体劳动能力不强,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同时,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教师不能让他们参与高强度、高技能的劳动,而应从简单的劳动入手,逐步提升其劳动能力。
(二)遵循幼儿兴趣,在实践中体验成人劳动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的特殊性,在开展劳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活动内容进行灵活选择、适时调整,让活动富有趣味的同时也有所挑战,要兼顾知识技能和幼儿情感的培养。[1]教师应摆脱对劳动教育的狭隘理解,真正认识到劳动教育本身存在的解放幼儿天性的功能,认识到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善于整合并拓宽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萌发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情感。
成人的劳动和儿童的劳动是不同的,成人的劳动更为复杂、更为多元,其劳动所产生的效益往往也更为深远。让幼儿体验成人的真实劳动,可以丰富幼儿对劳动的认识。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教育最大的秘诀在于生活中的实践和大脑中的思考要同时进行。[2]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尝试进行劳动体验与实践,体会社会劳动者的辛苦。比如在小班的自然角种植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探讨适合种植的植物,鼓励幼儿经历寻找种子、种植照顾、收获成果等过程。在照顾植物时,需要松土、除草、浇水、除虫等,幼儿亲历劳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不易。蔬菜收获后,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制作、品尝美食外,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其中,带领幼儿买菜、卖菜,与真实的生活相连接,支持幼儿体验不同劳动带来的不同感受;或结合角色游戏,感受不同劳动者的工作,了解生活因不同劳动者的付出而更加美好。
(三)家园同步共育,在家庭生活中提供劳动机会
家庭是培养儿童劳动习惯的第一阵地,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当前,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孩子在家里常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度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宝贵的劳动机会。家园同步共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委会等方式和家长沟通,转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请家长在家里做好孩子的榜样及引导者,放手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帮忙倒垃圾、擦桌子、洗菜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逐步培养劳动习惯。
总之,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应立足幼儿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在小班,教师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点滴中,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劳动、体验劳动、热爱劳动,帮助幼儿养成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和服务他人的劳动能力,从而让劳动教育往深处走,让热爱劳动成为幼儿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