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思政课助推德育实践活动开发实施*

2022-11-26王露科王志丹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淇河法治道德

王露科 王志丹

(河南省鹤壁市致远中小学 河南鹤壁 458000)

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接班人是国家交给我们的时代德育命题。在当前实践中,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在学校德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德育活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中小学生实践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和未来时代的人才要求,这倒逼我们探索寻找新的有效路径,下面主要阐述一下我校借力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升德育活动课程设计实施的探究。

一、思政课和德育实践活动都是学校德育的主要课程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德育工作内容要有针对性,明确了德育工作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标内容是重合的,与学科的素养目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社会参与在内涵上也是相同的,所以在实践中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融合是有理论基础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要求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课程教学目标的道德与价值观是抽象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认同和生成,所以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是党交给我们的时代问卷。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要旨是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它强调通过各种活动,探求最佳行为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教育自我感悟自我发展,引导学生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促进学生对观念的内化、认同,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所以两者的融合可以弥补不足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协同育人。

二、发挥思政课政治导向作用

思政课程性质有较高的政治导向,思政学科的政治属性,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是立德树人的信仰课和灵魂课,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了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要开好“思政课程”,也要开好“思政课程”,使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与思政课程携手同向而行,充满“思政味”,协同育人,把思政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三、德育实效性要求思政学科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融合

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重点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融合的实践研究,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共同设计和开发不同主题的校本德育实践课程,既服务本学科教学,又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增强其目标性、思想性、科学性,既避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闭门造车”,又防止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我们研究的内容又如何整合德育队伍,打破学校德育处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壁垒,实现资源融合,共同开发设计德育实践课程。提高德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要求实践活动课要有理论基础,拓展和深化活动的思想性和价值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思想性、人文性、时政性,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拓宽和延伸德育实践活动的视野、内涵和价值性,通过课程融合将内含的价值观、精神、思想等润物无声地注入学生内心,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增强育人实效。

例如我校开展的《亲近自然 拥抱春天——走进淇水关植物园》研学实践活动,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参与设计时,将课标内容“建设美丽中国”章节融入进去,重点突出了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学生建立联系。淇水关植物园作为风景优美的环淇河生态文化带一部分,是鹤城人民文化休闲的场所,不仅使学生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发现美欣赏美的高雅情趣,也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到这里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进一步延伸育人链条,在实践中体验生成共情之后,深化认知,回归理论,再以情导行。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要体现家乡特色,也要突出国家战略、时代声音,使学生认识到市委、市政府以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河五园”和淇河生态区的重大决策,致力于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的自然生态廊道的科学性和民生性,这是文化工程、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通过研学活动科学设计,让学生通过赏生态之美,进而去保护美、践行美、创造美,美好地成长,通过对环境之爱,进而爱校、爱学习、爱家乡、爱国家,用行动传递爱,落实家国情怀的德育目标。

四、重视学校德育活动课程一体化设计

德育一体化要求学校构建“大德育”促使德育课程落地生根,使德育活动课程开展“学科育人”,我校成立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教研组,由德育副校长负责,德育处协调负责,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主,其他学科至少一名成员,负责我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开发设计,结合学校实际重视顶层设计,使校本德育活动系统化、课程化、品牌化。例如我校“淇水润鹤城”校本德育活动从七个方面多维度设计:

一个德育课程目标:“知我成长水土,爱我生态美景,传我淇河文化,建我富美家乡”。

两条德育链条:低年级→高年级,历史淇河→当代淇河。

三项德育模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新时代淇河发展成就。

四种实施途径:校本教材实践活动课程、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社团活动课程。

五大价值挖掘: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

六个素养落实:人文素养、情趣高雅、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团结合作、科技创新。

七个具体内容:诗歌文化、殷商淇卫文化、遗址古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名人故事、当代发展成就。

我们河南省2019年中招道德与法治活动探究题有一道考传统文化2分值的题:中国书法有“真(正楷)草隶篆”四种主要字体,请按“真草隶篆”的顺序排列下列四副书法作品的序号。我们的学生从考场出来很多人都在吐槽这道题没有做过,这让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为了缓解毕业班的压力,我们九年级专门在四月底组织了一次“游淇河诗苑,品诗意淇河”淇河诗苑研学实践活动,淇水诗苑是我市淇河文化的集中体现,精选了古今涉及鹤壁地域的诗作1500余首,调动全市及部分市外书法绘画大家,充分运用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综合表现形式,倾力打造的一条风景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态史诗文化长廊。活动由德育处设计开发,主要是颂诗、游戏、宣誓等,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只“走路”没有“走心”,如果我们当初我们学科协同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共同深入挖掘资源的知识性和价值性,例如在研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场所、设施、环境设计不同的小情境,不同的情境由不同学科组负责开发设计,在淇河诗苑,主要由语文老师负责讲解代表性的有关淇河、家乡的古诗词的文体及作者简介;美术老师讲解淇水诗苑诗刻的书法字体;道德与法治老师讲解绿色发展理念、两山理念以及保护母亲河道德与法治的作用;历史老师讲解淇水关古桥等,既提升了德育实践活动的育人实效,也促进了各学科知识的植入。

五、课程融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促进道德要素协调发展

德育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进阶性,落实立德树人的实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德育活动开展要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科学依据,思想品德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认知是思想品德形成的知识基础,为思想品德形成奠定知识和理性根基。道德认知只有转化为道德行为才是德育的目标,这需要道德情感和意志为中介,没有生成意志,就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自愿行为。思想道德既要内化道德认知,又要外化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相互联系,协调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共同实现德育活动的进阶性和完整性。

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校本德育活动的教学中遵循的逻辑一般为: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思考碰撞——生成观点——指导行为。通过在情境中体验认知,在体验认知中共情,在共情中共鸣,再升华为理性的观念和意识,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再去导行。比如以家国情怀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为例,我们的设计实施路径采用学—情—意—行的过程,首先我们学习和了解许穆夫人、靳月英、徐光等家乡人物故事,学生激发了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热爱国家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伟大来自平凡”的情感等,意识去指导行动,精神去激励前行,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为家乡的富美鹤城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依托思政学科开发德育实践活动案例

1.研学实践活动

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和举行淇河研学活动把学科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德育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育人的实效,最终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我校对学生的河湖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坚持“以自然生态之美促德育”的理念,学生了解我市的母亲河淇河水质连续多年在我省排名第一,有“北国漓江”之称,自然生态资源丰厚,古老的淇河现在是一条生态之河。依托良好的本地资源,我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沿淇河两岸建设了生态文化保护带,朝歌文化园、樱华园、淇河诗苑、湿地公园等,四季鸟语花香,景色如画,是我市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理想休闲之地;我市河流保护实行的“河长制”;我市发布《鹤壁市淇河保护条例》,通过法治来改善淇河生态环境、保护水质和防治污染;我校作为省级文明单位,经常组织开展师生环保志愿者、积极参加“淇河徒步走”“环淇河自行车”“鹤舞樱飞马拉松赛”等。我校地处淇河之畔,同学在多次的淇河研学旅行中,在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满满都是获得感和幸福感,对我市的“擦亮生态底色,建设富美鹤城”的目标,对党和国家的生态价值观、建设美丽中国战略、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深刻的认同与信仰,热爱淇河、保护环境的种子也深深地种在了学生的心中。

2.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地处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美丽的淇河岸边,历代游历淇河的诗文很多,仅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采自淇河一带的就有39篇,我校的朗诵社团用美乐、舞蹈、视频背景伴诵美篇,排练并拍摄制作短视频。我们举办摄影展“淇河风光秀”,通过摄影的构图、光线、视角、技巧呈现的,既有自然美景,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历史古迹,又有现代社会风貌;既展示了艺术色彩之美又展示了高雅情趣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时代文明之美,自豪自信之美。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展板等让学生学习节水常识、树立节水意识,在生活中自觉节约水资源。通过国旗下演讲和案例展示等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要提高涉河安全意识、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它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关乎公民的切身利益,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我们按照国家要求,开展“走进民法典”主题班会课程,把民法典基本精神融入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民法典学习宣传进校园法治教育中,提升青少年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治意识和用法的能力。

我们鹤壁市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们鹤壁市发生重大汛情,学校作为受灾群众安置点,很多同学能够自觉地到学校志愿者运送物资,这些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我们开展角色与责任主题教育活动,用我校师生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关注和融入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在服务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校本课程

“以优秀地方文化育人,以浓厚的乡土情感人,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育人”。学习古圣先贤,传承精神美德,为新时代放歌,为榜样模范立传。教材《淇水润鹤城-人物篇》分六个单元21课时,分为古代名人和现代人物,分别选取“殷末三仁、卫有君子、历史名人、全国模范、鹤壁好人、时代榜样”六个方面的我市代表人物。教材每节课包括课前导言、人物简介、人物故事、文化链接、实践活动、插图六部分。授课方式包括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收集视频资源进行班级授课,开展淇河研学实践活动、鹤壁好人馆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全感官参与,特别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多学科知识整合式的学习中了解榜样的事迹,体悟情感、在榜样模范的示范引领下,激励学生增强了对家乡认同热爱,树立自信心、自豪感,德育不能只有感动而无行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到知榜样,学榜样,做榜样,自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公序良俗的忠诚守护者、文明风尚的领跑者、中国梦的执着践行者,以吾辈之青春,建设我富美鹤城、守护我盛世中华。

猜你喜欢

淇河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鹤壁市淇滨区明达小学游览淇河诗苑感受淇河文化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打造生态淇河 建设品质“三城”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金丝伴银线淇河缠丝蛋
诗河之春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