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五位一体”实施路径探析

2022-11-26陈兰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劳动技能

陈兰兰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底色、特色和应有之义。现阶段,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属于薄弱环节。高职生作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主体,了解他们的劳动教育现状和劳动教育需求,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基于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选取了湖北省24所高职院校的1300名学生以及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职院校的50名教师作为有效研究样本,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劳动教育现状和劳动教育需求,为高职院校展开劳动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通过数据分析,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整体上情况良好,多数学生劳动价值观取向正确,劳动意愿强烈,劳动目的明确,劳动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对学校劳动教育相关工作表示认可,对所在学校劳动教育氛围感到满意,对学校应如何更好开展劳动教育诉求明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上,部分还比较模糊

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内涵比较明确,部分比较模糊,有61.08%的学生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劳动教育。剩余38.92%的同学不太了解,简单地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就是打扫寝室卫生、校园公共区义务劳动等具体的、随机的、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把劳动教育看成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教育工程。

2.在劳动认知和劳动实践上,矛盾比较突出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有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养成劳动习惯,很大部分学生不愿劳动,如:你是否喜欢劳动的调查显示,只有64%的学生喜欢劳动,36%的学生对劳动表现冷淡。你平时在学校是否做一些日常性的生活劳动,经常做的占65.46%,偶尔做和几乎不做的占34.54%,比重较大。你平时是否在家里做家务的调查显示,53.92%的学生偶尔做或几乎不做,所占比重更大。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在理论上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上仍然有很大部分学生动不了手,迈不开步,不愿劳动,特别是不愿意从事日常生活性劳动[2]。

3.在劳动价值取向上,部分存在功利化现象

劳动有无贵贱之分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学生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超过两成学生不赞同或不认可该观点。这表明部分学生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方面还存在认识误区。

针对你是否愿意参加校园清扫和宿舍整理的劳动活动、是否愿意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是否愿意依托实习实训参加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调查显示,分别有19.15%、18.31%、18.69%的学生表示有加分的话可以考虑,这表明近两成学生在劳动价值取向上还存在功利化倾向。

4.在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上,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较少

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园宣传活动,劳动教育氛围浓厚,并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学生劳动机会较多,对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整体上比较满意,但劳动教育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性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较少,如校外义务劳动和校外专业实习分别仅有23.25%、15.87%,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的新型服务性劳动更少,而后者学生参与的意愿非常强烈,高达74.69%。

5.在劳动教育形式上,还比较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进行劳动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堂上的劳动教育、个人、寝室或校园卫生打扫活动、校内校外义务劳动、实习实训等,属于常规性劳动教育活动,如果在上述具体活动中不增添创意环节,则会使学生感到单调和无趣。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诉求中,丰富的劳动形式比重为67%,仅次于充实的劳动内容。同时,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大国工匠进校园、企业专家进课堂这种新型的劳动教育形式满意度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重占到80%。

6.在劳动教育评价上,科学公正性还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在探索劳动教育实践途径上做了很多有益工作,如在营造学校劳动氛围上学生满意度为75.69%,在课程设置、教育实践上,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但是缺少科学评价体系和长效保障机制。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一成的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方式科学评价学生劳动素养,62%的教师基本能做到客观公正评价,30%的教师目前在评价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问题,这就难以发挥评价在劳动育人方面的主要作用。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五位一体”实施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立足学校实际,结合时代发展特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可以探索“环境+课程+实践+评价+保障”五位一体的实施路径,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效应。

1.优化校园、家庭、社会育人环境,推进三方协同育人格局

高职院校在新一轮劳动教育改革中,应进一步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清自身特点和优势,大胆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改革,统筹规划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劳动技能教育,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崇尚劳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比如优化校园环境,设计劳动教育标识;组织劳动文化宣讲;表彰身边劳动优异的教职工、学生;组织劳动技能竞赛;实施劳动周、劳动月等。比如优化推动家庭劳动环境,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在开展家庭劳动实践,并将劳动过程和成果通过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制作成作品,由学校遴选优秀作品,通过官方QQ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展出并根据展出作品的点赞量、评论量、投票量等综合评选获奖作品,以此来影响带动家庭劳动教育环境向好发展。比如优化推动社会育人环境,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社区,搭建平台,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和社区治理等服务性活动,积极推进三方协同育人格局[3-4]。

2.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劳动教育大课程模式

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应在顶层设计中重塑劳育理念,树立大课程思维,探索构建“人才培养标准+劳动课程+课程劳育+技能课程+‘1+X’证书制度”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课堂体系,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二是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持续深化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教育,不断拓展劳动安全、劳动法规、劳动美学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而且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劳动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开发课程劳育,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合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现各类课程在劳动教育功能上的同频共振。四是通过规范化实习实训等技能课程,进行操作演练,直接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五是采取‘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勤学苦练获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创业本领。大课程模式全方位保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优化实践平台,构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模式

高职院校在多年发展中搭建了多种实践平台,形成了“教学实践+活动实践+竞赛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为劳动教育实践打下了优良基础。教学实践包括实践教学、实验实训、跟岗顶岗实习等,旨在让学生在真实劳动中,边学边做边悟,提高劳动技能,领悟劳动精神。活动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校内劳动等,主要是树立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体会团结、服务、奉献的劳动乐趣。高职院校可在继承校园劳动任务、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社团主题活动、实习实训、专家讲座等传统教育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热点和关注点,增添创意项目和环节,增添趣味性和吸引力,如同样是讲座,可以邀请大国工匠、企业专家、优秀校友、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进课堂、进会堂等这种受学生欢迎的劳动教育形式。同样是校园劳动任务,可以每期更换不同主题,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物质或精神奖励等。竞赛实践主要是通过各类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比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智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实践涵盖日常劳动技能和专业劳动技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除持续开展日常性生活劳动外,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结合产业新业态与劳动新形态,开展包括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在内的劳动教育,在教育中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获取专业劳动知识,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高水平的职业劳动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努力的方向,也是高职学生就读的目的。通过以上劳动教育实践,使得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服务性劳动相互补充,有形劳动教育和无形劳动教育相互交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才能有滋有味有趣有用[5-6]。

4.优化评价体系,构建劳动教育全方位评价模式

评价是劳动教育效果的检验方式和促进手段。高职院校以往劳动教育评价比较单一,主要是学校评价和结果评价,科学性公正性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结合时代特征,辅助新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成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可以探索“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全方位科学评价学生劳动教育效果。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劳动过程的如实记录,具有真实性。效果评价注重学生劳动取得的效果,鼓励学生劳动创造,有一定的层次性。学校是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的主体,评价对象广,标准统一,易于操作并具有权威性。社会评价是重要导向,也是检验学校劳动教育成果的标准。学生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积极性,培养主人翁意识。以上五评价互为补充、客观公正、体统全面,共同构建了全程、全方位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对评价体系的回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能有效发挥评价体系的最大功效[7]。

5.优化保障体系,提高劳动教育的可持续性

保障体系是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主要包括场所、师资、经费等方面内容。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的企业工厂设立劳动教育基地,在校内扩大原有实训场所,完善原有实训场所功能。同时,可以依托校外民间实践基地,通过购买实践服务等形式弥补实践基地的不足。在师资方面,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双师”资源,可以鼓励相关教师承担劳动教育任务,吸纳校内优秀专任教师、团委教师、学工处教师、辅导员等参与其中,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上给予优惠政策。在经费上,多种形式筹措资金,特别是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功能,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8]。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阵地。劳动教育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满足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国家和社会需求,契合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实践,也回应了高职院校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号准脉搏,对症下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劳动技能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