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师院校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

2022-11-26王源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幼师语文课程

王源源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太原 0304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民族文化,它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信仰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和经典提练。国家倡导文化自信,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需要传承,这是国家寄予教育工作者的厚望,也是全体教师必须完成的使命。

幼师院校承担着培育合格幼师,向一线幼儿园输送教育人才的责任。对幼师院校的学生来讲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到幼儿园,植根于幼儿心里是他们的重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必修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针对幼师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实践与思考,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之路[1]。

一、幼师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够

在幼师院校,大学语文的课时普遍缩减,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只在大一一学年安排每周2课时,共计72学时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单纯的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性学科,而忽视了它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特别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大学语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研读大学语文教材里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进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再由学生传递给幼儿。所以,学校层面应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灵活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安排,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到教材中的优秀篇章,从而更好地学习、掌握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

2.教师层面,教学形式单一

针对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我们在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向学校1266名学生发放了问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希望通过动态视频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占到66.54%;喜欢图片展示的学生占13.62%;倾向于教师口头介绍的占13.23%;只靠文字介绍也可以满足学习需求的占到6.61%。可见学生希望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希望运用更多现代化的手段来讲授课程[2]。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涉及情况多少”的调查显示,选择“很多”的仅占22.57%,选择“一般”的占61.09%,这说明大学语文课堂,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部分,并没有让学生特别明显地感觉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整个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安排上,比重不大,也不够系统[3]。

在调查“作为幼师生,你希望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方式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选择最多的是“语文课堂”,其次是“专门的选修课”“网络及电视课程”等,这个问卷结果透露出学生还是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堂与教师一起面对面,系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幼师院校,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仍比较单一。在整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且所占比重小,教学方法也缺乏多样性,主要以讲授为主,面对习惯多途径获取知识信息的学生来说吸引度不高。加上课时的限制,往往只够讲解文化知识,文化内涵的阐释、人文精神的传播就很受限制了。另外,没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匹配的大学教材和读本,老师们讲授过程也很受影响。

3.学生层面,认识不全面、不系统,且重视程度不够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对传统文化缺乏全面了解和认知的学生,比重占到70.82%。调查还发现造成了这种认识不全面、不系统的原因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比较少,主要包括:周围人群传播、长辈教授、老师课堂、媒体宣传活动等,其中课堂传授和媒体宣传活动虽是学生较为主要的了解途径,但所占比例也并不很大。

在调查是否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时,有42.11%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了解”,还有6.39%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的传统文化都不甚了解,对泱泱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更知之寥寥了。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倘若自己都不了解、不重视,该如何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甚至还有幼师生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即将从事的幼教事业没有多大关系,小孩子不需要懂什么文化。这也侧面反映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只有不断经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润,才能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诚信和感恩品质,拥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才会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经典的教育使命和担当。

二、面向幼儿园,在传统文化方面对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21〕2号)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幼师院校是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的职业类院校,有其重要的职业要求,更是承担着培育合格幼师、向一线(幼儿园、学前培训机构)输送人才的责任。

我们走访了某幼儿园,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对幼儿教师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有:①经典蒙学教材学习;②环境创设感染;③传统节日活动渗透;④传统体育游戏等。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正以多种方式带给幼儿更深刻的传统文化体验,这也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需要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暗示引导作用;同时,需要提升把握传统文化的能力和创设教育情景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幼儿园的需求,为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1.积累文学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宝藏,只就文学作品而言,大量的诗歌、散文作品几千年来始终滋养着我们的民族。不学诗,无以言。诗歌对幼儿文化知识的积累、语言表达的提高、生活习惯的培养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调研中看到许多幼儿读物中出现许多诸如《静夜思》《悯农》《春晓》等家喻户晓的诗歌。幼儿教师只有了解这些诗歌的相关知识,比如背景、作家、主旨等,真正理解诗歌,才能给幼儿带来准确的信息。教师对诗歌的理解越清楚深入,越能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如配图、舞蹈动作等辅助幼儿记忆。同时,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幼儿教师对诗词的了解不能仅止步于常见的那一小部分。大学语文课程虽然不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诗词全部讲通讲透,但可以以经典为例,教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如何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架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体现在书本上的内容,还有更广阔的文化领域:建筑、饮食、服饰、节日、地方风俗等等。这些文化内容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幼儿了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中发现幼儿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多以传统节日活动、环境创设的方式体现。这要求幼儿教师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互相补充,帮助学生架构相对清晰的文化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进入岗位后可以更自如地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幼儿活动中。

3.多学科融会贯通

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幼儿活动中需要以多种方式渗透:与美术结合,在环境创设中体现文化元素;与音乐、舞蹈结合,把诗词表演出来;和幼儿一起过传统节日,配合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在包粽子、包饺子、做灯笼等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参与跳绳、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活动实践,感受传统的快乐……幼儿园培养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要求幼儿教师对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能力进行融会贯通。大学语文课程虽然是基础课,但课程文本中体现的知识面是包罗万象的。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查找文化背景资料、为文本配插图、配乐表演等就可以启发学生多方面探索研究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助力。

综上几点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最终体现为文化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幼专学生而言,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提升是最重要的途径。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运用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我们对幼专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1.教材重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为重心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渗透成体系、有层次、有目标,从2019年课题研究开始到现在我们进行了两次大的教材调整。

(1)课题设计之初,我们为了强化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将教学篇目选择侧重古典散文和古典诗词,力图以课本为依据,构建适用于幼专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体系。如《诗经·采薇》让学生感受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明确从古至今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传承;陶渊明的《移居》让我们明白安贫守俭的生活态度对于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是多么难得的一份坚守;《行路难》表现诗人李白对前途的乐观和豪迈的气概,不正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面对坎坷、曲折时的积极生活态度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实质……

(2)徐中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打破了常规的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四大文学体裁编排教材的模式,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如第一单元:仁者爱人,第二单元:和而不同,第三单元:以史为鉴……这又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我们在接下来的大学语文教学中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以文化专题为单位进行教材的重组,将五个单元72学时划分为8个项目:走进文学世界,笃信仁和理念;走进文学世界,洞明历史智慧;走进文学世界,涵咏家国情怀;走进文学世界,领悟爱情真谛;走进文学世界,直面无悔人生;走进文学世界,聆听自然之音;走进文学世界,涵养正气品格;走进文学世界,点亮诗意生活。

每个项目又设有不同的任务,如项目五“走进文学世界,直面无悔人生”,以提高学生“学、思、践、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目标。项目五下设6个任务,共赏析6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围绕本项目有自己的主题目标,具体为:

学《咏怀古迹(其三)》——逆境中不忘初心;诵《行路难(其一)》——艰难中乐观豪迈;咏《安定城楼》——孤寂中不失斗志;思《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隐忍中坚守担当;悟《又是一年芳草绿》——人世中率真自然;感《百合花》——战火中至真至善

这样的教材重组和项目化教学方式让文化教育的落脚点更准确,教学也更有层次,学生们在名作的浸润中感知语言文字独特魅力,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懂得想要人生出彩,就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发扬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中华精神。

2.课程协作,多角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研究过程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并由大学语文教研组教师负责课程教学,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直接的教学实践机会。

2020年初疫情期间和2021年初,分别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展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选修课教学。老师们集思广益,初步积累了一些富有特色的课程内容。课题组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了更多教学素材,突出地域特色,建立了课程资源包,内容涉及山西本土文化、瓷器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包括教学设计、课件、讲课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选修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们爱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课程结业时学生们完成了以“家乡文化”为主题的论文撰写,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和身为中华儿女的无限自豪之感。

“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幼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效结合和具体实施与一线幼儿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有重要关系。作为幼儿教师的摇篮——幼师院校,就应该在高等教育阶段以大学语文为主要阵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未来幼教岗位的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与素养,做好幼儿爱国教育、民族传承、文化弘扬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幼师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男幼师荒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