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南政北政
2022-11-26王文顺蔡华珠李兰珍
王文顺 蔡华珠 李兰珍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930000;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关于南政、北政的论述,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由于《至真要大论》中并没有解释什么是南政、北政,亦未论述其推求方法,虽有历代医家进行阐述解释,但始终没有定论,有以甲己土运为南政,其余为北政者;有以戊癸火运为南政,其余为北政者;还有以黄道南纬为南政,黄道北纬为北政者[1],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及《素问》其他篇章中相关论述,及五运六气知识,结合训诂学方法,重新解释南政、北政的含义。
1 “尺候何如”非原文
葛洪《抱朴子·遐览》曰:“符误者不但无益,将能有害也。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2]古书流传以抄写为主,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其载体多以竹木简为主,很容易造成散乱。《黄帝内经》距今历史久远,历经不同医家的传抄、整理、编次、注解等,在这一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文本的错误,如错乱、误删、误补、误读等,因此需要悉心推求,识别这些错误,以期恢复其本来面貌,正确理解其含义。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字句错乱例》即说:“古书传写,或至错乱,学者宜寻绎其前后文理,悉心考证。”[3]
校正古书有很多种方法,如据古训、破假借、辨字形、考异文、通语法、审文例、因声求义、探求语源等[4],除此之外还有根据上下文文理推求的方法,如张文虎《舒艺室续笔·内经素问》校《三部九候论篇》中“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九句时说:“岐伯对帝先言‘下部’,次‘中部’,次‘上部’。故下文亦先言‘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次及‘中部’,次及‘上部’,次及五脏之败,三部九候之失,次及可治之法,并无缺文。篇末九句,复衍无义。林既悟其非,而漫移于此,亦蛇足矣,宜删。”[5]
关于南政、北政的论述,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曰:“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6]对南政、北政含义,《黄帝内经》中并未明言,也难以考证,因此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推求。岐伯所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诸”,《玉篇》曰:“非一也,皆言也。”《正韵》曰:“凡也。”有“众、各”的意思,如《尚书·舜典》“历试诸艰”,《诗经·邶风》“娈彼诸姬”,《史记·贾谊传》“纷乱诸事”等[7]。“诸不应”即指各种不应。且黄帝所问“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寸口已包括寸、关、尺三部[8],因此在“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一段中,已全部回答了“不应”的情况,包括尺候,行文至此,文义已全部交待清楚。然而下文又出现“尺候何如”一段,岐伯所答与上文所说出入很大,上文言北政时只说厥阴、少阴、太阴在泉;言南政时,只说厥阴、少阴、太阴司天。而回答“尺候何如”时,不论南政、北政均言三阴司天与在泉,与上文不成体系,因此这一段很可能为后世医家未解寸口之意,仿照上文之说增补,或为后世医家之注文混入原文之中,这在《黄帝内经》中也不乏例子,如俞樾《读书余录·内经素问》校《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一句时说:“王注曰:‘外布九州而内应九窍,故云九州、九窍也。’樾谨按:九窍与九州初不相应,如王氏说将耳、目、口、鼻各应一州,能晰言之乎?今按‘九窍’二字实为衍文,‘九州’即‘九窍’也。《尔雅·释兽》篇:‘白州。’郭注曰:‘州,窍。’《北山经》:‘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郭注曰:‘川,窍也。’‘川’即‘州’字之误,是古谓‘窍’为‘州’。此云‘九州’,不必更言‘九窍’。‘九窍’二字,疑即古注之误入正文者。味王注云云,似旧有‘九州,九窍也’之说,而王氏申说之如此,此即可推其致误之由矣。《六节藏象论》与此同误。”[9]再如于鬯《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校《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时说:“此三十三字非《素问》原文,疑是古《素问》家注语而杂入正文者。古书多注语,特古人或不必称注耳。上文云:‘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故下文结之云:‘是为五病。’注家于心、肺、肝、脾、肾之外,又广及胃、大肠、小肠、下焦、膀胱、胆,以补正文之所不及,古注恒有此例。今杂入正文,则下文‘是为五病’句不可通矣。且此篇通篇止言五脏,不及六腑,则此文之非《素问》原文,固灼然易见。”其后又列举了《素问》注文误入原文的例子[10]。从王冰的注解来看,在王冰之前即已误入《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原文中。[11]综上,宜将“尺候何如”一段删去,仅保留“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一句。以便准确的理解南政、北政的正确含义。
2 南政、北政新解
将“尺候何如”一段删去后,不难发现在论及南政时,岐伯所答均为三阴在泉,即厥阴、少阴、太阴在泉,三阴在泉则三阳司天,即少阳、阳明、太阳司天。论及北政时,岐伯所答均为三阴司天,即厥阴、少阴、太阴司天,三阴司天则三阳在泉,即少阳、阳明、太阳在泉。
《素问·五运行大论》言:“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6]即在司天的时候要面北来观察、命名左右间气;在泉的时候要面南来观察、命名左右间气。
中国古人对阴阳的认识并不是阴阳平等,而是“阳主阴从”,《易经》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12]《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13]《春秋繁露》曰:“阳始出物亦始出,阳始入物亦始入,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14]《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6]《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6]张介宾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15]郑钦安言:“阳统乎阴,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16]这些都体现了“阳主阴从”的思想。
南政、北政同样受“阳主阴从”思想的影响,故以三阳所在位置的面南、面北来言其见,即少阳、阳明、太阳司天时,面北言其见,所以三阳司天时为北政,少阳、阳明、太阳在泉时,面南言其见,所以三阳在泉时为南政。
3 南政、北政与脉诊
对于南政、北政的解释,历代多以脉诊来做解释,如张介宾[17]、吴昆[18]、高士宗[19]、黄元御[20]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6]这里指六气变化可以从脉象候得。但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却言:“天地之变,无以脉诊。”[6]《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言:“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6]若六气客气的变化见于脉诊,则会出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参见”“复见”等情况,而发生疾病,但实际客气的变化不一定引发疾病。因此这里所指的六气当指主气,即《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所谓“应常不应卒”[6],即脉的变化与主气相应。南政、北政指客气而言,因此不见于脉诊。
“反其诊则见”中的“诊”,《说文解字》曰:“视也。”[21]即所见的情况,可指根据年支推演六气客气运行情况,“反其诊”则指与推演情况不同。南政、北政或指六气客气运行中出现某一步或某几步实际与根据年支所推演出的客气不相应的情况,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6]。根据年支可以对六气变化做出推演,但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出现客气六步中某一步或某几步与推演结果不同。
这里以寸口为喻,指代三阴所在的几步。北政之岁时,少阴在泉,可能出现在泉及其左右间的不应;厥阴在泉时,出现在泉右间的不应;太阴在泉,出现在泉左间的不应。南政之岁时,少阴司天,出现司天及其左右间的不应;厥阴司天,出现司天右间的不应;太阴司天,出现司天左间的不应。
4 结论
《黄帝内经》在流传过程中,文本错误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后世医家对原文含义理解的偏差,南政、北政即是这样的例子。因此根据上下文论述,结合训诂学方法,判定“尺候如何”一段为后人增补,宜删去,如此则可以正确把握南政、北政的正确含义。南政、北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阳主阴从”的思想,即以三阳为主来划分南政、北政,当三阳司天时,面北言其见,故为北政;三阳在泉时,面南言其见,故为南政。南政、北政不指脉象,而是指六气客气运行中出现某一步或某几步实际与根据年支所推演的客气不相应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