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型麻风一例
2022-11-26王海洪王妍清张绍琴宋居艳
王海洪 王妍清 张绍琴 宋居艳
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因“关节变形5年余,皮肤麻木2年伴左足溃疡1周”于2021年2月来我院就诊。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指间关节肿胀、屈曲变形伴活动轻度受限,否认感觉异常,于外院神经内科、烧伤整形科行“肌电图”等检查未发现异常,无法确诊,后症状逐渐加重,未继续诊治;2年前多次因四肢皮肤无意识烫伤发现局部皮肤温痛觉减退,患者未重视及诊治,后头面、躯干、四肢逐渐出现斑疹、结节,时有瘙痒不适,无畏寒、发热,无局部疼痛等症状,未予特殊处理;1周前左足背无明显诱因出现数个蚕豆至鸡蛋大紧张性水疱,自行用针挑破后创面未能干燥愈合,逐渐形成大小不等溃疡面并逐渐扩大,出现渗液及恶臭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足部溃疡”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麻风”接触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症状发病史。
体格检查: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轻度浸润,头面部散在结节及色素沉着斑,唇周见两个黄豆大肤色结节,质硬,双侧眉毛约3/4脱落,双侧睫毛全部脱落,双侧耳廓肥厚;躯干、四肢多发淡红色或棕褐色浸润性斑疹、结节及色素沉着斑;双手指间关节屈曲呈爪形,手掌部肌肉萎缩,手背及双小腿见中度肿胀,双下肢见多个形态不规则斑块,左足背、足侧缘见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溃疡,基底部红肿,上覆脓苔及分泌物,清创后可见溃疡深达肌层,四肢温度觉、痛觉减退,触觉消失,双手及左足活动受限,全身无触痛,未扪及粗大神经。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30%,C反应蛋白37.40 mg/L,超敏C反应蛋白>5 mg/dL,红细胞沉降率43.00 MM/H,肝肾功及传染病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风湿5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7.000/mL,抗O 160.46 IU/mL,类风湿因子244.90/mL;自身抗体检查:ANA滴度1∶320。分泌物培养及药敏:鲁氏不动杆菌/溶血不动杆菌。皮肤组织液查菌查抗酸杆菌检查:左框上(4+),左耳垂(3+),下颌(5+),右上肢皮损(4+),左足皮损处(5+)。细菌密度指数(BI)为4.2。右上肢结节及右小腿伸侧皮肤组织病理示:皮肤组织表皮萎缩、变薄,皮下附属器消失,皮下组织细胞呈团块状、结节状增生,间质见少许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及多量泡沫细胞为主形成的肉芽肿。抗酸染色结果:右上肢结节4+,右小腿伸侧4+。免疫组化:CD68(+)、CD163(+)。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瘤型麻风,后转当地疾控中心接受抗麻风联合治疗。
讨论瘤型麻风(LL)属于多菌型麻风,是细胞免疫功能最低、携菌量最大的类型,病情发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
贵州作为麻风高发区,推进以麻风可疑症状监测为主的早期发现措施,以尽早发现潜在病例,最大限度减少畸残发生,麻风的宣传教育应贯穿于麻风防治的全过程,让群众了解麻风的基本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一步消除麻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