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烈治疗“水漂木浮”型眩晕之经验
2022-11-26丁玲丽黄小燕
丁玲丽 黄小燕 陆 艳
(1.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01)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1]。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属中医学“眩冒”“眩转”“眴”等范畴。高血压病患者常常伴有眩晕症状,其中中枢性眩晕发病率较高[2]。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在应激及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出现全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出现眩晕症状,临证多表现为肝火上炎及肝阳上亢的证候[3]。《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在临床中肝阳上亢型眩晕常常伴有下肢水肿,有学者认为可能与长期高血压病损伤肾脏功能有关[4]。与此同时,钙离子拮抗剂等降压药的长期使用引起血管扩张,导致组织毛细血管压力增大和组织间液增多,最终出现外周水肿[5]。
李果烈教授为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师针对肝阳上亢型眩晕伴下肢水肿这一现象,创新性地提出了“水漂木浮”理论,从中医角度分析病因病机,并提出相应治法方药,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笔者有幸侍诊学习,获益颇丰,现将李师运用“水漂木浮”理论辨治眩晕之经验介绍如下。
1 “水漂木浮”型眩晕之概念
阴阳双方对立制约、相互排斥,通过消长转化,以维持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肝阳上亢型眩晕为阳亢所致,下肢水肿为阴盛所致,阳亢与阴盛并存,何解?李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水漂木浮”理论解释这一病理现象。李师利用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方法,将“水”比作“阴液”,将“漂”比作“阴盛水肿”的状态,将“木”比作“肝阳”,将“浮”比作“虚阳上浮”的动态过程,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肝阳上亢型眩晕伴见下肢水肿的病理状态。李师认为肾阳为肾气充沛之基础,肾气不足则不化,水不化气,阴液不能气化而致下肢水肿,水肿则阴盛,阴不潜阳,则虚阳上浮导致眩晕症状。除此之外,还表现为头目胀痛、颜面潮红、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大便秘结、干硬难解、夜寐欠安、多汗,舌淡或红、苔黄,脉弦。本病后期可发展为阴阳两虚,或出现久病生痰、病久挟瘀等变症。
2 病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
2.1 肾精不足,髓海失养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主司二便,腰为肾之府。肾之阴阳为一身阴阳之本。阴阳互根互生,阳气不足可导致阴精亏损,同时肾气由肾精所化,可见肾精肾气互为影响。肾精是生命产生之本原,能化髓充骨通脑,人体肾阳亏虚责之饮食、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若肾精不足,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清窍失养,乃致眩晕。兼症方面,若肾阳虚日久,可见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等症;若肾精肾气受损,可见遗精滑泄、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等症。
2.2 水湿泛滥,肝阳上亢 水湿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肾主水,肾气由肾精所化,具有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作用。虽然脾主运化,其运化失司是水湿内生的关键,但脾之运化功能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故肾阳虚易导致水湿内停。同时,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水湿内盛与肾阳虚形成恶性循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肾阳虚日久,可致肾不化气,脾失健运,则生内湿,水湿内盛阻碍气机,上扰清窍,清窍被犯,眩晕乃作。
肝主疏泄,藏相火,开窍于目。肝气善动数变,有上扰之性,可导致肝火、肝阳等头目症状。肝脏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有余便是火,而肝藏相火,故易从火化,肝火浮动于上化为肝阳,多见颜面潮红、头目胀痛、口舌发苦、目赤耳鸣之症,兼见筋惕肢麻。肝火、肝阳转化为肝风,风性动摇,导致眩晕、震颤、瞤动等症。
3 治法——温肾利水,平肝息风
李师认为“水漂木浮”型眩晕总的治则为温肾利水、平肝息风,方选真武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李师合用二方,一方面针对肾虚水泛之本,另一方面兼顾肝阳上亢之标,标本兼顾,既能达到降压、改善眩晕症状的目的,又能消除水肿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1 填精益髓,温肾利水 李师认为“水漂木浮”型眩晕主要病机为肾虚水泛,故选用真武汤加减以温肾助阳利水。《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乃温阳化水之方,为历代医家治疗肾阳虚衰引起阴水的代表方剂,亦被用于治疗阳虚不能化水所致的湿聚水肿[6],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证的基础方。方中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温运水湿;臣以茯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佐以性温之生姜,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茯苓、白术化散水湿;白芍亦为佐药,助利小便以行水气,且可缓附子药性,防其燥热伤阴太过,有柔肝止痛、敛阴舒筋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真武汤可以调节渗透压、调节水通道蛋白水平,增多尿量,最终达到利水之目的[7]。
3.2 运脾化湿,平肝息风 李师认为“水漂木浮”型眩晕与肝阳上亢关系紧密,故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息风止眩。天麻钩藤饮方出自《杂病证治新义》,具有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8]。方中天麻、钩藤为君,平肝息风;石决明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加强君药平肝息风之力,川牛膝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栀子、黄芩清肝降火,益母草活血利水,首乌藤、朱茯神宁心安神,以上7味均为佐药。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临床应用于眩晕症疗效显著,具有潜肝阳、清风火、通瘀络,兼补肝肾的功效[9]。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有效成分多糖及天麻素具有抗晕眩作用[10],钩藤中的生物碱具有降压功效,可通过减少一氧化氮(NO)生成等方式保护脑细胞,改善眩晕症状[11]。
3.3 圆机活法,随证加减 李师认为,治疗“水漂木浮”型眩晕不可拘泥于眩晕本身,亦要注重其病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引起的各种兼证、变证。
兼证方面:若肝火蒸发津液太过,大便秘结、干硬难解者,加生大黄5 g(后下)、瓜蒌仁 20 g,泻下润肠通便;若肝火扰心,夜寐欠安者,加炒酸枣仁20 g、炙远志10 g,安神助眠;若肝气郁滞明显者,加郁金10 g、绛香10 g、佛手10 g、陈皮6 g,理气疏肝;若汗出较甚者,加瘪桃干10 g、浮小麦30 g,敛汗止汗;若阳亢化风,面目胀痛明显者,加菊花6 g、蔓荆子10 g、白蒺藜10 g,平肝息风;若水湿泛滥,下肢水肿甚者,加瓜蒌皮10 g、车前子30 g(包煎)、冬瓜皮20 g、玉米须30 g,利水消肿;若阴虚而阳亢甚者,可在滋阴药中加入介类药,《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
变证方面:若久病不愈、久病多瘀,见面唇紫暗或舌有紫气者,可配伍牡丹皮10 g、赤芍10 g、地龙6 g,活血通络;久病生痰,风痰上扰头窍者,可配伍法半夏6 g,燥湿化痰;肾阳温煦不足,久病肾阳虚甚者,可配伍淫羊藿10 g,温补肾阳。考虑中风后眩晕多为慢性病,需定时复诊调方,李师临床用药多以2 周为1个疗程,亦可根据病情缓急更改疗程。
3.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李师在临床诊疗中倡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能局限于中西药的单纯联合,更应体现在诊疗过程中的相互补充与完善。例如对眩晕的诊疗,应当详细询问病史及遵循眩晕发生发展的特点,将中医望闻问切与西医视触叩听相结合,同时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借助血常规、血压、心电图、眼震电图、颈椎X线摄片、脑血管超声及头颅CT、MRI等现代医学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有利于精准诊断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4 验案举隅
王某,男,79岁。2020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一过性意识障碍后反复眩晕3个月余。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昏迷,送至外院抢救,1 h后意识恢复。查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诊断为脑梗死,予以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患者3个月来持续性头昏,右腿行动不利,自觉乏力,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既往史:高血压病1年余,平素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洛活喜)调控血压;有“房颤”病史多年,平素服用达比加群酯治疗。查体:血压150/92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2次/min,律不齐;面色潮红;右下肢肌力为4+;右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刻诊:头昏,平素易躁热,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正常,纳差,夜寐尚可,舌淡、苔黄腻,脉小弦,不正。西医诊断:脑梗死,高血压,心房纤颤;中医诊断:眩晕(肾虚水泛,肝阳上亢)。治以温肾利水,平肝息风。方选真武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处方:
制附子10 g(先煎),白术6 g,茯苓10 g,赤芍10 g,天麻10 g,钩藤20 g(后下),菊花6 g,蔓荆子10 g,白蒺藜 10 g,牡丹皮10 g,杏仁10 g,瓜蒌皮10 g,地龙10 g,杜仲10 g,怀牛膝10 g,桑寄生10 g,车前子3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2020年6月1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头昏症状较前好转,右下肢水肿稍减轻,但仍为中度水肿。予初诊方去瓜蒌皮,加玉米须30 g,7剂。
2020年6月24日三诊:患者偶有头昏,夜寐欠安,右下肢呈轻度水肿。予二诊方去玉米须,加炒酸枣仁10 g、冬瓜皮20 g,7剂。嘱患者监测血压,避免劳累。
2周后复诊,患者诸症减轻,继用三诊方调治,眩晕未再发作。
按:本案患者为中风后眩晕,考虑有高血压病、房颤病史,若血压控制不佳或房颤栓子脱落,可加重中风症状甚至新发中风,且血压升高亦会加重眩晕。李师通过监测患者血压、心电图等检查明确病因,以便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近八旬,素体肾阳亏虚,阳虚肾气不化致下肢水肿,水肿则阴盛,阴不潜阳,虚阳上浮,肝阳上乘脑窍乃致眩晕。肾阳虚,水湿泛滥,故大便时稀;气机不畅,故见下肢乏力;水湿泛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故见纳差;肝阳上亢,故见躁热、面色潮红;脉不正,意为房颤致脉律不齐。李师辨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证,属“水漂木浮”型眩晕,治以温肾利水、平肝息风,在真武汤合天麻钩藤饮基础上圆机活法、随证加减。患者平素易躁热、面色潮红为肝阳上亢、郁而化火所致,加用菊花、蔓荆子清肝泻火,白蒺藜疏肝解郁;下肢水肿较甚,加用车前子、瓜蒌皮利水消肿。李师擅用车前子利水消肿。实验研究表明,车前子能明显增加尿量,且不增加尿中钾离子浓度[12]。此外,车前子乙醇提取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13]。牡丹皮、赤芍活血,地龙通经活络;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二诊时李师用玉米须易初诊方瓜蒌皮,三诊时用冬瓜皮易二诊方玉米须。瓜蒌皮、玉米须、冬瓜皮皆有利水渗湿之效,李师认为使用同一种利水药一段时间后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复诊换用不同利水药更有利于持续发挥利水功效。三诊时患者夜寐欠安,加用炒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助眠。药证合拍,故诸症减轻,眩晕未再发作。
5 结语
李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水漂木浮”型眩晕,其辨证核心为“阳亢”与“阴盛”并存,病机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治以温肾利水、平肝息风。李师强调,眩晕作为中西医均涉及的症状和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合作诊治极为必要,不仅体现在治疗方法的结合上,也体现在诊断途径的选择上,要从思辨的角度看待疾病,抓住本质,发散思维,灵活变通,并在临床中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