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优化研究综述*

2022-11-26洪依萌祁型雨

关键词:教师队伍政策专业

洪依萌 祁型雨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辽宁沈阳 110034)

引言

国内关于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暂无硕博论文。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发布以前,关于生活待遇的内容还散见在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研究的文献中,但数量也比较少。现将知网中可以查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归类,根据研究内容和重点的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内容及其重要性的论述,主要研究成果为部分杂志及网络报道;第二类是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为部分期刊文献资料;第三类是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策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为部分网络和期刊文献资料,缺乏站在宏观角度的概述性研究。

一、关于教师要求政策的研究

从教师要求政策的维度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教师培训的角度来研究运行机制的。李琳对“国培计划”中课程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类与探讨。而任春亮则是对教师培训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类与探讨。学者们主要是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校企协同机制进行了探讨。其中有的学者关注高职院校,如张明娥的《校企协同模式下开放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探讨》和吴正勇的《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研究》。有的学者关注的是高等院校,如罗恩韬的《应用型大学“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黄德群(2017)认为,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外因主要是专业培训理论和培训队伍缺乏;培训规划不到位,落实措施难以保障;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有效性不足,乡村教师缺乏教学研修机会;教非所学和兼课。内因有:专业精神与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储备;教育教学理念与教育理论的融会贯通;教学研究与反思意识;自主提升意识与能力。黄德群通过调查分析指出,很多教师有较强的研究动机,然而由于不清楚具体的操作方式,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所以往往很难将其转变为实践。因为教育资源不足,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往往是被动放弃,而且一些学校的教研和教学工作是完全脱离的,对于教研工作缺乏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导致教学反思与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成为限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二、关于教师待遇政策的研究

乡村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乡村教师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待遇偏低的群体。事实上对于教师生活待遇的关注,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显露锋芒了。目前知网中可查的现有文献资料中,有研究者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进行了论述,民国时期义务教育能否推行,取决于小学教师的薪俸问题能否得到合理解决,当时政府已认识到应该从“改良待遇”入手。20世纪80年代,有研究者对当时民办教师生活待遇给予了高度关注,认为改善民办教师生活待遇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关系重大[1]。20世纪90年代,有研究者对民族地区教师待遇进行分析,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由于政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应该通过法律加以保护和监督,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到令人羡慕的程度。另有研究者认为提高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是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实现按劳分配必然会出现不平等现象,也会出现生活条件上的差别。国家应该而且也有能力采取各种经济、法律、行政措施及政策,使这种不平等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21世纪以来,涉及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的政策文本越来越多,研究者们也对其重要性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阐释[2]。尤其是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发布,让很多乡村教师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教师的关注,国内一些研究人员也开始陆续关注政策出台的重要影响。如佛朝辉认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教师生活环境差、待遇低和发展难,要提高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需要制度约束和政策倾斜。李凌认为保障乡村教师生活是真正的实事儿。袁桂林认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是美好的政策开端。徐涛认为政策的有效落实将大大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乡村长期任教。熊丙奇认为建设教师队伍要有现代人力资源理念,必须从职业保障、发展空间、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加以重视。政策实施也减轻了乡村教师的生活压力,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因此,落实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3]。

三、关于教师管理政策的研究

部分学者仅仅对学校内部的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如高慧鸽的《我国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机制研究》,还有顾远飞和别敦荣的《我国公立大学内部资源的配置机制探析》。有的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对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李均的《我国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现象考察——兼论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选择》和董世华、付义朝的《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实证分析及对策》。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维度来看,一些学者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资源配置进行分析,如赵丹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均衡配置策略——基于河南西部山区两所小学的个案研究》和《教育均衡视角下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及改革对策——小规模和大规模学校的对比研究》,徐文娜和王晓卉的《单独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配置标准——基于辽宁省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配置基础数据的分析》,还有雷万鹏和张雪艳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资源配置与运行机制调查》。还有的学者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进行对比研究,提出改进与优化建议,如王宪平的《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及对策》。

白亮、王爽、武芳(2019)认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我国乡村教师发展最初主要是专注于教师队伍的学历补偿,而且对于在职培训以及职前教育是相互分离的,重点强调为教师队伍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持。随着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教师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更侧重于乡村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而且提出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要求,更侧重于对教师自身内生动力的激励。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乡村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比较有限,对乡村教师的发展空间以及时间产生了限制,而且目前的支持举措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教师的实际需要,微观制度环境不利于乡村教师内生发展等障碍。

王艺娜(2019)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乡村学校与教师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乡村社会的独特语境等很难找到合适的发声渠道与途径。在广大乡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相对模糊,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严重。整体来说,从年长教师队伍来看,乡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年龄层次相对偏高,基础学历较低,学科结构不均衡,特别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不足。就中年教师团队来说,当前乡村地区流失了大量的中年骨干教师,一些中年教师正处在职业的停滞期和倦怠期,在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就年轻教师团队而言,近几年乡村地区虽然新招了一些年轻教师,但是却存在非常严重的流失问题,而且师范生比例以及专业对口情况的问题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正是由于这些情况,导致当前乡村教师往往会被认为是“文化弱势”。在面向乡村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培训学员和培训主体,以及培训材料往往很难实现深入的沟通。

龚宝成(2019)通过研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建立在显性化以及知识获得的基础之上,强调要以教师专业身份为基本导向,建立健全专业发展体系,在明确教师身份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教师所需知识内容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渠道。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乡村教师也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对自身定位和专业发展也存在一定错误认知。部分教师对自己身份角色产生误解,没有正确理解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所以乡村教师有必要首先明确乡村这一文化情境的内涵,为其专业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调查发现,关注乡村这一课题,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并没有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反而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影响,教师身份存在标签化现象,很多群体都认为乡村教师的素质不同于城市教师,而且往往将其认为是一种带有乡土气息的另类。归根结底,这种认知的源头是对于乡村文化的误解,往往只是将乡村看作是与城市相对的一种地区,而且认为二者在发展方面存在落差,这就导致乡村和乡土知识以及乡土文化等等不能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是从外部进行一种机械和简单的连接,这样就不能使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的真实意愿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也无法发挥乡村教师在保护乡土知识与乡土文化方面的作用,也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消极意义。

李森、崔友兴(2015)研究强调,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快对乡村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有效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他们面向重庆和贵州等地区的乡村教师展开调查,主要是了解其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分析,认为这些地区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整体处在中等水平,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指出,许多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待提升,同时幸福感体验相对较差,需要强化这部分群体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另外,由于受性别、教龄、学历、职称与区域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和特点。王晓丽等(2019)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关注乡村教师能动性这一核心要素,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该学者选择1000多名乡村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发现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相比,在能动性方面有所不足,往往只是以自我为导向进行发展,对于一些外部的资源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在此基础上指出,应当面向乡村教师建立相应的引导激励体系,同时在专业发展能动性的支持系统等方面,尽快完善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整体而言,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自主发展的观念,没有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而且对于自我的角色和身份没有明确的定位。乡村教师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往往只是安然享受当前的情况,并不追求进取和提升。乡村地区的学校和学校之间缺乏合作与研究,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政府和社会层面缺乏有力的支持,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教师培训的时间比较短暂,而且培训内容不具有较强 的针对性,因此无法取得很好的培训效果。

结语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价值取向以成绩肯定为主,批判反思研究不足。梳理、分析现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文献资料发现,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归纳分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演变历程、政策特点、作用机理等方面,同时充分肯定了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其卓越成效,鲜明地指出了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所体现的对象覆盖全学段、内容丰富多样、参与主体多元、实施方式精准、定位更加公平等特点,并认为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公平和优质为价值追求,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政策体系。然而,从研究的总量来说,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评价与反思研究占比较少,如何科学评判和有效改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有待深入研究。当然,这与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的实施阶段和历史进程密不可分。与此同时,目前乡村教师职能的丰富,但关于“乡贤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研究较为缺失。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评价和研判现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及其实施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适时调整和完 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和优势,对乡村教师的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职能和定位进行重构,对“乡贤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研讨,应成为未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政策专业
政策
政策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助企政策
政策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