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新时代政德建设

2022-11-26贾玉明

关键词:仁政政德爱民

贾玉明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适应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不断加强政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并指出,“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自觉做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范”[2]149。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到学习运用与批判继承同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举,以此滋养新时代政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以理想信念强基固本,以先进文化启智润心,以高尚道德砥砺品格,努力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一、传承“精忠报国”精神传统,涵润忠诚的政治品格

党员干部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明大德”居于“政德”核心要义之首要地位,是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要求。“精忠报国”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传统。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要传承“精忠报国”精神传统,涵润忠诚的政治品格,教育党员干部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传承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坚守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铸就的精神谱系。

(一)传统“精忠报国”思想的基本内涵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3]1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孟即认为,“临患不忘国,忠也”[4]461,提出了有节之士应该忠于国家的核心思想。孔子用“居之无倦,行之以忠”[5]265表达忠的思想内蕴,要求忠于职守、不知疲倦地履行岗位职责以报效国家。《礼记》讲“苟利国家,不求富贵”[6]336,表达了只求报效于国家,而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的品行和操守。传统“精忠报国”思想既表现出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又彰显出中华民族爱国如家、为报效家国忠于职守、殚精竭虑,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牺牲奉献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厚的忠于祖国、“精忠报国”的思想资源。古代各个时期都不乏为国尽忠的文化典故和英雄故事,岳飞等英雄人物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传唱千百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既表现出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又彰显爱国如家的情感。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19,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8]36,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9]69,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349,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1]421,都反映了中华儿女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彰显出“烈士之爱国也如家”[12]287“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13]522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国融为一体,精忠报国、以身许国,天下为公,国泰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丰,这种家国情怀和崇尚群体的价值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历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人间大道,成为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深厚思想文化滋养。

(二)“精忠报国”思想在新时代的基本要求

爱国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14]277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积极推进传统“精忠报国”思想创造性转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行大道、明大德,铸牢忠诚品格。

1.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成为对党忠诚的表率。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和应尽的“本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15]入党誓词中明确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对党忠诚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6]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党员干部只有锤炼坚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才不会“缺钙”,不会得“软骨病”,也才能“精忠报国”。修好对党忠诚的大德,党员干部立身做人、为官从政才会有准星,履职尽责、干事创业才会有动力,抵制歪风、保持干净才会有底气。加强新时代政德建设,推进“精忠报国”思想创造性转化,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人民至上的高度纯化对党的忠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立场坚定,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锤炼鲜明政治品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和践行者。

2.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报效祖国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17]6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积极的弘扬者和最坚定的践行者。过去一百年,党领导各族人民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爱国主义壮歌,向历史交出了优异的答卷。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起点上续写伟大爱国主义新篇章,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征程肩负新使命,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考验,党员干部必须以拳拳赤子之心大力弘扬“精忠报国”传统,以深厚的爱国情怀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做出更大的成绩,为把伟大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终身。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成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表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开创的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是基于经济社会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世界发展趋势、人类文明进程形成的一条具有显著优势和光明前景的现代化道路,是造福中华儿女的伟大事业,是引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8]历史昭示我们,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要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体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兢兢业业、砥砺奋进,克己奉公、脚踏实地履职尽责,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二、汲取“仁政爱民”思想营养,涵育勤政为民初心

党员干部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社会公德是维持良好社会秩序健康运转的润滑剂,体现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党员干部守公德的核心是要做到心中有民,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仁政爱民”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加强政德建设,推进党员干部守公德、立政德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新时代政德建设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积极成分,推进“仁政爱民”思想创造性转化,滋养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

(一)传统“仁政爱民”思想的基本内涵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19]11传统儒家文化倡导“仁政爱民”,主张国家兴亡在于民心向背和老百姓的利害得失,体现出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优秀思想结晶。“仁政爱民”思想主张“民”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的兴衰治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国家必须重视普通民众的意见和意愿,所实施的政策必须爱民、利民。“仁政爱民”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萌芽出现。孔子是这一思想形成的奠基人。孔子“仁学”思想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待人以“仁”,从“孝悌”“亲亲”的小爱到“天下一家”的大爱,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5]18来描绘理想的仁政社会图景。孟子对“仁”进一步丰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0]7的思想,将民的地位和作用排在首位,对“仁政”的实施影响深远。荀子提出“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21]573,阐释了社稷与民的关系问题。《管子》指出:“人主能安其民,则事其主如事其父母。”[22]209《春秋左传》中也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23]422当然,需要明确的是传统儒家主张的“仁政爱民”,虽然要求统治者尊重民意与民利,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政治统治。《六韬》记载,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治国之方。太公回答:“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24]45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话来阐释我们党带领人民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初心和决心。传统“仁政爱民”思想所蕴含的重视民众意愿、保护民众利益、发展民众权益的思想内涵,对于今天加强政德建设,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二)“仁政爱民”思想在新时代的基本要求

执政为民、勤政担当、无私奉献既是传统“仁政爱民”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也是新时代政德建设对党员干部守公德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政德建设要充分挖掘传统“仁政爱民”思想的积极成分,推进“仁政爱民”思想创新性发展,教育党员干部执政为民、勤政担当、无私奉献,心中有民。

1.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新时代的“仁政爱民”就是要站稳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树牢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做勤政爱民好公仆,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5]135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建立新中国、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能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我们取得一切伟大成绩的力量源泉,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目标追求。伟大成就离不开伟大力量,伟大力量来源于伟大人民,人民群众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果断提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代表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统“仁政爱民”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践行。“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5]14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肺腑之言,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坚定意志。党员干部要常砺“无我”之境,常怀“愧民”之心,做到心中有民、肩上有责,胸怀为民之志、惠民之情,树立为民服务的权力观。

2.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敢于担当尽责。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一直践行的根本宗旨。“功崇唯志,业广唯勤。”[26]105美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党员干部要有本领、能担当、肯付出。新时代新征程,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汲取“仁政爱民”思想精华,练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硬本领,能够带领人民群众深化改革、破解难题,朝着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努力前进。党员干部要带头履职尽责,勤政务实,积极作为不妄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强化宗旨意识、敢于担当尽责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求践行于日常工作实践,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对我们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深刻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在我们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要求,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能力,提升为人民服务的实效性和满意度。

3.永葆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情怀,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26]59“公”与“私”是验证党性强弱的试金石和照妖镜,能看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政德高下,折射其党性修养水平高低。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好公与私、情与理的尺度,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做一个公私分明的人,在工作中行得端、走得远,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是党员干部的本分,而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更让人由衷信服、心生敬佩。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27]4淡泊名利,面对诱惑方寸不乱,是无私;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直面困难,是无私;把人民放在心上,舍小家为大家,解决民生难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是无私。心底无私才能做到为人刚毅正直,处事公正有度。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要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要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8]的执政理念,弘扬无私奉献精神,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听民声、体民情、察民意,撸起袖子、挑起担子、干在实处,以实际行动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三、践履“清正廉洁”美德,涵养高尚的品德操守

所有党员干部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立政德就要严私德,严私德要求党员干部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私德的核心是戒贪止欲、清正廉洁。清正廉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坚持和弘扬的优秀文化思想结晶。新时代政德建设要充分挖掘传统清正廉洁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到严于修身律己、乐于接受监督、严格家教家风,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心怀敬畏,自觉把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体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之中。

(一)“清正廉洁”是中华传统美德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26]61诚意正心、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关乎民心向背。“吏不廉平,则治道衰。”[19]195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身律己、清正廉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9]210是一种清醒的人生态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0]41是一种清朗的生活方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1]404是一种清廉的高尚品德,“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2]44是一种清正的人格魅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3]209是一种清爽脱俗的人生境界。清正廉洁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主张,更是一种政治实践。这种政治实践既体现在“悬鱼太守”“以廉为金”等廉洁典故中,更体现在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清官廉吏的政治践履中。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清官廉吏,这些清官廉吏虽性格迥异、经历不同,但都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敢于为民请命,为了维护民众利益不惜丢官罢职,甚至牺牲个人生命。这些清官廉吏的伟岸身影,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中永远值得敬仰的丰碑,他们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闪烁着克己利他的人性光芒,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清正高洁的道德品质和仁政爱民的优良作风。他们又像是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竖立的一面面铜镜,矗立起的一座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道德标杆,激励着人们崇德修身、见贤思齐的高尚追求。他们的形象、他们的品格、他们的作风,为世人称颂、借鉴和效法,直到今天仍为党员干部提供道德滋养。

(二)新时代践履“清正廉洁”的基本要求

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做人之本和从政之基,是从政之德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传承中华文化崇尚修身律己的传统,从中撷取精华、汲取营养,做清正廉洁的表率,自觉把个人追求和人生价值体现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之中;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严格把党章党规党纪的约束转化为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要在正确立身处世和规范用权的同时,很好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营造清廉向上的家教家风。

1.崇尚气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19]235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造福人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19]207还要加强君子人格的教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26]97,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6]241,坚守清正廉洁原则底线。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面临更多考验和诱惑,包括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越是浮云遮眼、乱云飞渡,越要坚守底线、站稳立场。党员干部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与谨慎,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筑牢思想防线,慎权慎行、慎独慎微,防微杜渐、守正笃行,始终把党纪国法装在心中,做到办事公道、光明磊落、心怀坦荡、廉洁自律。

2.律己修身,练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守住拒腐防变防线,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物必先腐,而后虫生。”[26]217欲立事、先立心,心中有戒才能严私德,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对道德法纪的敬畏之心,坚定立德固本,坚守原则立场,才能怀德自重,廉洁自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26]213来提醒党员干部,勤俭节约、约束自己,则百事兴旺,奢侈浪费、放纵自己,则恶事发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26]219俭则兴,奢则败。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党员干部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个人生活问题,而是关系到党性修养和政德建设的大问题。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要注重修身养德,自觉陶冶道德情操,把“做官”与“做人”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要做修身律己、清廉自守的表率。

3.廉洁齐家,筑牢反腐倡廉的坚固堡垒。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党员干部成长建功的大后方,后方安定才能工作安心,必须注意言传身教,管理好家庭、开展好家教,营造好家风,正确引导和严格监督配偶子女,防止“枕边风”“打冒支”。在我国不同时代的家规家训中,有很多内容都在教诫子女及家人要清正廉洁、勿贪勿奢,如《遂宁张氏族谱》中的《家规辑要》有“凡我子孙,务须屏除恶习,力于勤俭,然后家道可兴”[34]28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35]要从小教育子女,从点滴生活细节做起。“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36]570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37]。引导家庭成员读书修身,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富有成效的涵养家风方式。

猜你喜欢

仁政政德爱民
李爱民美术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政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触摸俄罗斯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昭化区探索建立基层政德评价体系
孟子说仁德
谁的头脑有毛病
保持快乐心情的秘密
Thirty-Six Stratagems三十六计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