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2022-11-26闫寒乙曹磊周克

科学咨询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院校岗位

闫寒乙,曹磊,周克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工业机器人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对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已成必然发展趋势,但随之而来的是核心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而肩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应该尽快结合实际的生产工业流程,构建一种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快速响应目前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

一、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也随之扩大,虽然在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但在核心技术上还要依赖于进口,矛盾的突出问题都摆在技术上,而技术的关键又在于人。培养能够帮助客户具体去解决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在“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与变革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从事具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到在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上,可以概括来说就是对简单的操作型技术工人的需求将逐渐减少,对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工作的技术工人需求将逐步加大。无论是企业的创新还是谋求转型,必须具有一批坚定、踏实、热爱自己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人。对接企业用人需求,职业院校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双师型师资培养上要多下功夫,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在培养适应机器人的人才需求上应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以适应国内国外发展的需求[1]。

二、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现状

(一)行业应用需要业务熟练的是专精尖人才

在传统制造企业的升级转型中工业机器人应用广泛,这也给工业机器人行业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当前,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有近千家,迫切需要机器人的安装、调试、维修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多达万人。

(二)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凸显

工业机器人应用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综合性的行业,随着“机器换人”生产智能化应用稳步推进,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员是当前企业最缺的,企业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整体上都有所提高。据统计,目前相关企业从事机器人现场编程、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岗位的技术人员主要来源都是经过二次培训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短期的培训让他们上岗了,但是与相关岗位上的技术要求是相差甚远,因此不难看出,对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结构性需求的矛盾异常凸显[2]。

(三)职业院校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先后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刚起步,专业发展与招生人数多于市场对人才需求,显得有些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很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朝阳专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把握不足,培养目标定位有些不清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度不符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到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培养模式与建设思路

培养模式应以学生为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就业发展的需要为总体要求进行。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育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与改革,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教学主体的项目化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四、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

(一)围绕岗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走访调研,与工业机器人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是当前急缺的,学校专业发展要始终坚持面向市场,以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进行发展。我们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面临的工作岗位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中显示,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主要从事机器人的操作、自动线维护、故障诊断、生产线安装、调试、检测工作,也可从事电机的维修以及服务行业和机器人产品、智能化设备的销售与客服工作[3]。

(二)引入课程思政,推动“三全育人”

在教学上任课教师要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要更为深入地梳理每一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堂上,积极推广“六环节教学法”,同时在课程内容中主动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伦理、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教学设计与运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将专业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要密切地结合起来,将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三观”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进而推动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三)依据岗位能力,完成对课程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它的构建要依据职业岗位及内涵特点进行。通过明确就业岗位群,对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应用等7个岗位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要突出“内容的出发点是对所从事的岗位有意义”的基本原则,可以采取“情景模拟,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教学方法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整个过程要引入行业、企业的生产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零对接,做到课程目标与岗位职责的完全对接。通过企业调研及专业研讨,进一步明确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确保核心课程对应岗位需求。整个课程体系应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等四个模块,依据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有针对性地按照教学内容将一个专业内的相关课程组合成不同的工程项目,确保课岗贯通[4]。

(四)结合现代学徒制,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以“校企共育、轮岗实践、素能递进”为路径,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并结合现代学徒制,以“2+1”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即前两年教学重点侧重在学校,教学任务的承担和学生的管理以学校为主,部分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最后一年的教学重点放在企业,教学任务的承担和管理以企业师傅为主,学院教师为辅,学生的身份直接定性为企业学徒。在教学组织中要考虑到该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同时也要考虑到生产实践活动在长时间地进行重复劳动后,会让学生产生身体和精神的疲劳感等因素,因此在教学中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并在适当岗位(安装、接线、调试、检查、记录等)上进行角色扮演,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五)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学校实现与市场零对接的重要举措就是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岗位需求、生产内容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切实做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要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策划、修订这一重要环节上经过共同协商、策划、修订、编制的一个适合职业院校人才成长规律的方案,使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融合,进而达到建设完善企业与学校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需求目的,学校可以用“冠名班”“微单班”等合作方式,确保学生在实习与就业过程中企业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为学生安排校外实习与就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可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也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使学生逐步适应企业的要求,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化[5]。

(六)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学院在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安置)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七)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站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工业物联网工程师》《工业网络安全工程师》职业技能标准,推进机械行业能力水平评价工作,在2019年6月我院作为全国工业与信息技术管理考试管理中心、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研联盟授权的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评价考试站正式挂牌。此次挂牌,将进一步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供需对接,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考试站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机械行业的能力水平评价工作的方针政策及规定;依据机械工业职业(工种)分类目录,具体实施《工业物联网工程师》《工业网络安全工程师》两个工种人才的能力水平评价工作;积极参与行业各类各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其他人才评价工作。

(八)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鉴于该专业知识枯燥,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特点,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改变以往传统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要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混合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侧重对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分层分阶教学等全方位、多手段化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及网络教学等。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加强师生之间双向交流,逐步将课堂的主动性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既达到了在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学中的实操部分应以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电气控制系统》课程里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保—停”电路为例,可先用动画进行模拟,再通过实验室模块进行实物演示,再由教师讲解,课堂教学效果印象深刻。

(九)培养校企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无论在专业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上可借鉴的少之又少,如何去打造一支能更好地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并掌握前沿智能制造技术的师资队伍,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出发。学校要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校企人才“共培互聘”机制,确保外聘及兼职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技术优势,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等岗位实习或参与有关工作和活动。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十)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形成考核

经过我院其他专业在课程实施中的实践与探索,对本专业考核制定了新的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不再以一考定最终成绩,学生的成绩可由课堂表现、实际操作以及期末测试等综合得分共同决定。在成绩权重分配的时候,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也要参考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等因素。试卷的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占总体成绩的30%;日常实习实训、实践水平反映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占总成绩的55%;日常出勤和课堂提问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占总成绩的15%。该考核体系重点突出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中要因地制宜地结合企业相关考核制度进行。学生通过考核后,在实践技能水平、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进而缩短学生就业后与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时间。

五、存在问题与思考

随着时代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紧跟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适应当下学生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如:当前学生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企业内部培训课程在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存在学生基础薄弱,难以消化,需要进行课程知识点的再梳理;人才培养评价机制需要学校整体层面推动构建和实施,与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方能呈现更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普及在当前不可轻视,其对于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教学以及人才培养也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立足于工业机器人集成及应用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深入了解企业真实人才需求情况,提出符合企业要求,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潮流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并要时时刻刻对人才培养模式要进行不断改革以及创新研究,进而构建一种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院校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