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中展陈大纲的编写设计
2022-11-26孙维朕
孙维朕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一、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司马迁的《史记》到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再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历史著作,都从不同年代详细记载华夏大地上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我国56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丰富的资源,在文化、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博物馆这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社会服务机构向世人以不同的面貌展示出来。
自1985年,我国最早的民族博物馆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成立至今,不到四十年的时间,中国民族类的博物馆以平均每年20座新馆的速度飞速发展,据估测目前有中国特色的各类民族博物馆600余座,这种发展的速度在世界上是难得一见的。
特别是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在回顾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国新疆、西藏、云南、青海、内蒙古、广西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开始重新审视民族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地将博物馆列为民族文化建设、宣传、推广工作的重要载体,如此一来具有各地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快速落成开馆。
少数民族的博物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少数民族的文物、资料、历史影像等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教育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民族博物馆快速发展的背后,把握好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至关重要,如何在观众面前还原真实的民族历史;如何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守护人和保管者;如何对民族文化的重建提供可靠的学术和技术的支撑;如何体现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发展成果。这所有的一切,在建馆之初,展陈大纲的设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展陈大纲的编写设计为博物馆建成后展览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展览设计制作工艺的严肃性、技术的可靠性、造价的合理性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1]。
二、少数民族博物馆大纲编写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的建设通常分三个阶段分步进行:展陈大纲编写设计、施工设计及装修施工、展陈布展。少数民族类的博物馆也不例外,其中展陈大纲的编写设计,不仅在博物馆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同时也是一个博物馆建设的核心和定位。中华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但中原的文化不等同于中华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点我们不能忽略。
博物馆是集展览、教育、研究、保护四大职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强调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专题关注,历史文物的保护关注,少数民族博物馆承担着传播知识,启迪大众,传承文明,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在对展陈大纲编写设计过程中,介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本民族的历史常常产生误解和误读,如何正视历史,对碎片化的历史重新解读和拼合,突出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多样化统一,是民族类博物馆展陈编写设计时的总体目标。
三、少数民族博物馆大纲编写设计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博物馆大纲编写设计应遵循本民族历史发展脉络为博物馆整体展陈的主线,可以通过丝绸之路、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比较热门的文化议题为副线,从中提炼出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文物和文化特征,例如和田博物馆开馆主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便很好诠释了“让文物会说话”这句话的含义。
通过汉代的织锦护臂体现出了和田地区人民参与的西汉王朝的一次讨伐西羌的战争,也从侧面体现了新疆和田地区民族历代社会文化特征和经济、文化、军事、技术发展成就,这既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编写博物馆的展陈大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结合考古、历史、艺术、文化、政治等多门学科,将这些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专题撰写出来,从而体现多民族多元文化之间的并存、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作为一名游客,在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到了一座城市,了解这个城市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最直接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浏览,他们最愿意接触到的是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他们未曾接触的知识盲区,以及中华文明中神秘而富有魅力的文化常识,他们希望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上引发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因此少数民族博物馆大纲的编写设计不能满足于以传统的展陈方式,而应以活泼生动,想方设法地使展陈以具有代入感的方式传达少数民族的文化[2]。
少数民族因藏品数量和考古发掘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展陈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过任何一座有特色的博物馆,在文物展陈方面考虑并不在于文物数量的多少,而贵在精,以点带面,在编写展陈大纲时就应考虑到注重精品文物的展现,以独立的文物成为民族博物馆展陈的焦点,适当地辅以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作为博物馆展陈的学术支撑。
博物馆的建设不能千馆一面,少数民族的博物馆尤为如此,始终坚持以本民族文物、标本、影像等资料为主,任何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是当地独有的特色资源,也是不可替代资源,建立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陈列体系,这点我们在对展陈大纲进行编写设计时不能摒弃。
四、少数民族博物馆大纲编写设计的功能性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少数民族博物馆是展示其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对博物馆的大纲编写设计要对展陈的选题、目的、内容、类型、风格进行整体安排和部署,为后续博物馆的展陈做总体规划,既要考虑博物馆整体展陈的视觉效果,也不能忽视博物馆应有的社会职能。具体可以概括如下四点:
(一)陈列功能
陈列功能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后续的展陈布展内容,大都依据展陈大纲里所提供的内容作为依据和参考。在编写展陈大纲设计中应体现展陈内容的丰富性和展陈结构的多样性。
第一可为实物类,这很容易理解,即实体文物,这是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通过各种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瓷器、漆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等来表现该少数民族特性;第二为信息类,对于无法以实物展示的不可移动文物,如少数民族的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石刻、古墓葬等。可以将其与展陈主题相关联,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以特定的历史故事为背景展现出来,从而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社会、技术、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与变迁,加强民族博物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编写少数民族博物馆展陈大纲时因改变过去以基本的、固定的陈列为主体的局面,主动增加临时展区的比重,少数民族地区因受地域的影响比较严重,展陈的内容比较有限,应加强多地交流,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应时应景多开展相应主题和顺应时代的临展模式,融入虚拟现实、“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展陈手段。让民族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活起来,游客与文物的互动中,既能对文物加以了解,发挥其教育和科普作用,也能很好地起到文物保护的作用。
(二)文化功能
少数民族博物馆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实现陈列功能的基础上,社会文化普及功能也在不断扩展,每个少数民族博物馆通过该民族性的文物,很容易与其他少数民族产生区别,例如用传统花纹编制的民族服饰、用特定工艺制作的民族乐器、用地方食材做出的民族餐饮等,都可以从这些文物中可以了解到一个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性。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虽有变化,但不离其本,它记载着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物质文化结构。
编写博物馆展陈设计时要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全过程中。该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中华文化始终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即便是今天,彼此在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方面依旧相互影响、相互共通,例如满族的服饰旗袍、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黎族的美食竹筒饭等等,这些吃的、穿的、用的都在不同的层面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在这里可以借用鲁迅先生对于文化的描写时说过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要其够有特色,就容易被人吸收采纳,这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特点。
(三)科研功能
少数民族博物馆大纲的编写设计同时也是在编写一部民族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工作,少数民族的博物馆不仅仅是历史资料陈列的地方,还具有“存史、育人、沟通、资政”的价值和功能。2018年中央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加强科技支撑,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对于所展出的文物,需对其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弄清文物背后的故事,小到一个事件发生,大到一个朝代的更迭,这经历了几代人的不停探索才得到大量新文史资料的呈现,新的文物史观常常取代旧的文物史观,这就需要博物馆大纲设计要对博物馆展陈的主题和内容有严谨的学术支撑,新构思、新想法、新观点。建立少数民族博物馆的文物的档案资料库,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地编排,使文物档案资料“活化”起来,在保存并维护少数民族历史文物、标本、历史影像资料的同时,为需要研究少数民族的学者提供学术研究的所需的文史内容,使之可以为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学术时提供有力的文史档案资料服务[3]。
(四)审美功能
民族博物馆大纲设计注重体现表达展陈主题的艺术风格,应有明显体现个性风格的展示语言和视觉表达语言,营造吸引观众参观的视觉效果,很多藏品是文物,同时也是艺术品,是最能体现当时民族艺术创作的水平和创作理念,如民族性的绘画、舞蹈、音乐等,将这些元素有机与藏品结合,通过博物馆大纲设计,使藏品展示的内容,展陈摆放结构、展陈色调、空间布局、展厅灯光、音乐背景等,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效果来表现出来,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感知,使观众在博物馆中参观浏览时与民族博物馆产生共鸣,同时注意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藏品信息的传播方式,避免展陈给观众造成藏品形式简单、展示手段单一等感觉。
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同时注重体现文物、标本、影像等资料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强调对观众审美能力的培养。视觉效果上的呈现,展品空间位置关系构成的视觉效果,大纲设计中展陈设计可以适当考虑以民族的装饰艺术理论为镜,多借鉴民族文化中特有的符号、图腾、纹饰等,装点博物馆展陈设施和展厅空间,这些符号、图腾、纹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中因注意到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这些民族性符号在元素上也会发生细微的转变,结合民族博物馆整体氛围,戏剧性地融入历史故事当中,通过讲述历史的方式,增加文物藏品的文化背景和体验感,使博物馆整体的导向更为准确,主题更加突出。
少数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是民族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承载平台,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博物馆展陈大纲进行编写设计时,将馆藏文物、民族历史通过包装、设计、宣传,在彰显文化特性的同时,强化少数民族博物馆的引导性,提升文化内涵,使其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和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可靠保障。